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与生活

  修行与生活

  第十七世东宝仲巴仁波切

   有很多人问:“我很忙,没有时间修行,怎么办?”

   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没有弄清楚什么是修行,怎么处理修行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所谓修行,主要是修心。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闻思修,修正自己与佛法不相应的身、口、意,让心远离烦恼业障的障蔽而显现自性光明、开启俱生智慧、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永离烦恼系缚而得大自在的过程。作为大乘行者不但要追求自己的圆满证悟,还要让一切有情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诵经、持咒、观想、气脉、禅定等的修持,都是为了达到调心的目的。在净室中念经持咒、做观想和气脉训练、禅修等确实是修行中很重要的方式,但修行并非只限于上述的方法,如能将如法的修心贯穿在生活和工作的一切时处,那么也能获得很大的功用,直至圆满成就。我们的一切言行造作都离不开心,随时观照内心是很重要的。在独处静居时我们不容易看到心念的活动,只有在现实活动中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在红尘中修心,也是修行必不可少的一种锻炼。在现实社会中度济众生,则是修习佛法的最终目的。修行既在红尘外,也在闹市中,根本没有完全脱离生活的一种修行存在。正如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躲在净室里或跑到深山去,如果心摆脱不了我执烦恼的系缚,那也不是修行,只是逃避现实而已。逃避烦恼是无处可逃的,烦恼在心里,如影随形。混迹于红尘,如果逐渐消除我执烦恼,那是真正的修行。避开烦恼只是将它隐藏起来,只有面对而超越之,才是斩草除根。

   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阶段能够彻底摆脱一切世间事务专修是最好的。然而,现代人都非常忙碌,很难如此,但也不要灰心丧气,放弃修行。如果懂得修心的窍诀并能持之以恒地应用,那么也是可以获得成就的。

   作为修行人,树立正知正见是最首要的。只有了知是非、取舍才能调整自己的身心。而这必须依止具德上师,通过闻思修,才能达到。正如《听闻集》中所说:“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如理如法闻思法义是获得修行成功的要素。

   持明济美林巴尊者曾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诚然如此,衡量事情善恶的唯一标准是看发心,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发心一定要端正,为了一切六道众生证悟正等正觉而誓愿成佛,有此珍宝菩提心才堪称大乘行人,所做的一切善行也才能成为解脱资粮。没有真实的菩提心,哪怕天天念经修法也不会成佛,甚至可能堕入地狱。从前,有个猎人为生计所迫,常常猎杀禽兽,但每次狩猎成功后他都很后悔,觉得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害其他众生是可耻的,在他家附近有一位闭关的修行人,天天都念经修法,猎人每次狩猎归来都会怀着既愧疚又敬佩的心情将最好的一块肉供养给修行人,修行人也当之无愧地接受着供养,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修行人食用猎人供养肉食的骨头已经堆成了骨山,一次,猎人在追捕一头受伤的猎物时,那猎物跑到修行人住处附近,从悬崖跳下,正好落在骨山上没有摔死,猎人见状大受震动,看着见证自己深重罪业的骨山发起极大的忏悔心,决定舍命偿罪,当即从悬崖跃下,由于他真诚强烈的忏悔心立马净除了一切罪业,瞬间,他现见自己的心性而腾空成佛了,这一幕被修行人看见,他怀着妒意想:这样恶业缠身的大罪人竟然成佛了,我天天修行,肯定也能成佛,跟着从悬崖跳下,结果当即堕入地狱。正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前念迷为众生,后念悟为佛。轮涅唯心。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作为凡夫,希求一些暂时的世间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是把修行当成达成世间法的手段,那么就彻底错误了。不要将能达成究竟解脱的佛法当成营谋世俗利益的手段。其实,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世间福报,就像火焰产生光亮的同时会有烟产生一般,解脱道的善根在成就佛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世间福报。

   修行人应该尽量保持正知正念,时刻关照自心,如果是善心的状态就要保持,如果是无记心的状态要尽力把它转为善心,如果是烦恼恶心当即就要制止它,就像《佛子行》中所说,烦恼才冒头时比较好对治,如果姑息纵容,一旦它长成大毒树,就难办了。

   在对佛陀初转*轮的四谛法义有所了知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闻思般若经论,树立中观空性正见。实执是凡夫最大的毛病,也是成佛的最大障碍,虽然证悟空性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但通过闻思般若法,可以了解一切万有皆无实质,周遭的一切显现皆是梦幻泡影。这样随时提醒自己,逐渐串习,减少对自身和外境的执著,同时努力积资净障,猛力祈祷上师,才能真正证悟空性。

   修行人不要追求神通。很多人向往的神通,实际上只是“心能力量对物质的认识和改变”,即使有了诸如未卜先知、千里眼、顺风耳等所谓的“神通”或“特异功能”,对生活和工作也没有什么益处,与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相比,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几百块钱买个手机就可以拥有顺风耳,化多年的时间苦苦修炼出一个顺风耳实在太不合算。佛教要说神通,那么应该是了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和给自他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慈大悲心。

   有志修学密乘的弟子,一定要守密,否则不但不能得到成就,而且也不可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教授。如云:“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修行中有什么境界,只能跟有证悟的具格上师汇报,千万不可在其他人中传播和讨论,因为即使修同样的法,觉受境界也因人而异,况且,境界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过程而已,互相讨论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讲的人有过失,听的人也有过失,而且极易招致修行的违缘。

   具格弟子是尊师重传承的。在金刚乘中,上师是弟子修行成就的加持根本,是佛法僧和本尊空行护法的总集。弟子和上师之间的三昧耶誓约,是金刚乘一切三昧耶誓约的根本。尊重上师、视上师为圆满的佛陀,是金刚乘弟子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修习的初期,寻找适合的上师是必然的,当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后就要一心一意依止。长期在上师之间游来荡去,还不自量力地评价、比较上师的长短,那么永远也得不到善知识的摄受,不摄受并非上师不慈悲,而是弟子没有具备作为弟子所应有的法相,如狮乳般珍贵的教法是无法倒入劣质器皿的,所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相法器才能承接甘露法乳。关于“具格上师的标准”、“ 合格的弟子的条件”在众多经论中都有明确的开示,这里不作赘述。

   第十七世DB法王在一次开示中曾说:“法的精髓就是要开启我们本具的慈悲。”身为佛弟子时刻不能忘怀的就是慈悲,应该把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诸如尊老爱幼,爱国爱人民等都是慈悲的具体表现。

   正如龙树菩萨所说,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同承载万物的大地一般,佛弟子应该清净守持佛戒,戒定慧三学前前为后后的基础,在清净持戒的基础上才能生起禅定,在禅定的基础上智慧才能生起。因此,无论受持何种戒律,都要像护眼般谨小慎微。佛说:“诸恶莫作”,导师所遮止的是一切罪恶,对于佛弟子来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自然不必多言。

   修行是否进步唯一是看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是否减轻,慈悲心是否增长,如果烦恼越来越轻、慈悲心不断增长,那么说明修行的路子是对的。反之则修行不如法,要及时调整。

   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比较容易往生的净土,当我们没有了生脱死的决定把握时,求生极乐世界是极其重要的。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上师的教授修持。尚未得到较深的口诀教授的——特别是老年弟子,可向上师求《大悲观世音修持仪轨》,于日常持念观音心咒(观音圣号亦可)。亦可求《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简轨》,于日常持念阿弥陀佛心咒(弥陀圣号亦可)。有条件的可求《颇瓦法》,作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助缘。要注意的是,有人以为修《颇瓦法》开了顶,插了草,就可以保证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极大的误解,能不能往生关键要看能不能与上师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相应,所以,即使开了顶,也还是要精进修持不断,极力积资净障,往生才有保障。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修行要精进。世人常认为学佛者多数都是生活受挫而心灰意乱地寻求虚幻精神寄托的人,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真正学佛者并非消极避世的懦夫,他要有最大的勇气面对自我、无情地剖析自我、消除我执,用最积极的态度努力用功,积聚世间和出世间的资粮。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用来形容积极向上、奋进不息的词汇,没有一个可以跟佛法里面的“精进”一词相比的。精进,意味着没有一时一刻的松懈懒惰,没有任何理由悲观沮丧。精进还不能蛮干,必须如法行持,所以佛法强调“正精进”。 这种奋进一直不停止,直到大彻大悟。要经历的时间不是一辈子,而是无数大劫。其实,圆满正觉后也没有停止,成佛的目的是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啊,只不过那时利益众生是任运自在的功用,不需要刻意去做罢了。

   每日修行所获的善根要及时回向,回向能够让我们积聚的资粮不被烦恼摧毁,能让善根发挥最大的功用。佛说,回向就像将一滴水放入大海,在大海未干涸之前,这滴水也不会干涸。虽然一般没有证悟空性的人,难以三轮体空地回向,但我们应该以真诚的心,发愿像往昔的诸佛菩萨那样回向。如果有时间应该念诵《普贤行愿品》或者《入行论·回向品》等回向,没有时间也应该念诵短回向文回向刚刚完成的善行。

   遵照上述的要点修行,一天就会有一个小的变化,一年就会有一个大的变化。几年过去,就会判若两人。

   …

《修行与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