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5

  仲巴仁波切關于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5)

  

  貧賤病障代衆苦

  生活貧困常遭淩,

  複患重病受魔侵,

  衆生罪苦己代受,

  無怯懦心佛子行。

  

  “生活貧困常遭淩,複患重病受魔侵,衆生罪苦己代受,無怯懦心佛子行。”意思是一向貧困或家道中落,就連生活所必須的衣食都匮乏,不僅如此而且經常被許多人貶損欺辱,加之患了諸如麻風之類的重病,又被邪魔侵擾,因此非常痛苦,由于自己被痛苦折磨著,將心比心地想:別人受痛苦折磨時怎麼能忍受啊?由此生出大悲力,毫不畏縮地把所有衆生的一切罪苦取來,代他們承受是佛子們將貧賤病魔等困頓化爲修行助力的實踐。

  當我們因爲貧困、受辱、疾病、惡魔侵擾而極端痛苦時,首先要想到這些痛苦來源于自己往昔所造作的諸惡業,業果不壞,如今因緣成熟,自食苦果了。然後要想到苦樂皆是無常的,我現在承受苦報後,以前的宿債就償清了,只要我檢點自己的思想言行,不再造惡業,以後也就不會痛苦了。以上都是消極的方法。積極的方式是當自己受苦時,將心比心地想,其他衆生受如此的痛苦或比這更強烈的痛苦時是多麼可憐,但願他們不再受苦,得到安樂。如果能真誠地生起大悲心,當下由于你全神貫注地關懷別人,自己的痛苦就減輕進而化爲烏有了,同時,菩提的根本慈悲心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增長,最終,能使我們成佛。有人可能不相信大悲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佛陀本生經中的一段故事是有力的佐證:“據說,釋迦牟尼成佛前的某世是位商人,一次,他要出海去尋寶,母親擔心他的安危極力勸阻,但他粗暴地推開她,徑自離去,命終後由于忤逆不孝的惡業他墮入地獄,當身體碎裂的劇痛出現時他想:此痛苦真難忍,其他有情如何能面對這樣的傷痛,但願我獨自承受一切,別的衆生都不再受苦。他生起的大悲心使罪業迅速得以清淨,故而馬上就脫離地獄,轉生善道。”可見,慈悲是我們應該緊緊抓住的、治療所有痛苦的靈藥。有人也許會說,我今生的境遇很差,根本沒有能力幫助其他衆生,即使確實如此,我們至少要有此善心,並發大願:願修行能迅速成就,覺悟後引導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富貴無實離傲慢

  雖富盛名衆人敬,

  財寶等齊多聞天,

  猶觀榮華無實義,

  離驕慢心佛子行。

  

  “雖富盛名衆人敬,財寶等齊多聞天,猶觀榮華無實義,離驕慢心佛子行。”意思是雖然自己在種姓、身材、權勢、學識等各方面都非常圓滿,聲名顯赫、譽滿四方,很多衆生都來恭敬地侍奉,將我放在頭上頂戴,而且還獲得象財寶天王多聞子一樣多的財富,也要知道世間的榮華富貴象閃電般瞬間即逝,如草尖的露滴般無常,似水泡般無實義,是蛇所兌的皮般應該舍棄的有爲法,因此不起傲慢心是佛子們面對榮華富貴時的正確心態。

  經中說:“不要因爲自己出類拔萃而傲慢,傲慢是所有放蕩不羁的根本。”《入行論》中也說:“煩惱是傲慢引起的,惡趣是驕慢牽引的。” 當自己財富多,種姓好、年青貌美、學識豐富等身心的安樂極其廣大時,如果傲慢起來藐視他人,就會想作各種與佛法相違背的事,由此墮落,此生會出現許多放逸的過失和痛苦,來世會入惡趣或出生低劣,今生後世都衰敗了。因此正如龍樹菩薩所說的:我們要將種姓、身材、見識、韶華、大權勢等視爲敵人。阿底峽尊者有這樣的教誡:“當驕慢心出現時,立即砸碎它。”而大成就者朗日坦巴也說:“無論與誰相伴,應將自己視爲所有人中最低劣的,發自內心地恭敬別人。”

  總之,一切有爲法都是虛幻無常的,當自己圓滿富足時要將快樂回向給所有的衆生,而自己痛苦時要發願獨自承擔一切衆生的痛苦。

  降服嗔敵靠慈悲

  倘若未除內嗔敵,

  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以慈悲軍,

  降伏自心佛子行。

  “倘若未除內嗔敵,外敵雖伏旋增盛,故應速以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意思是一切怨敵中最難調伏的是自己內心中嗔恨等凶惡的煩惱敵,如果能降伏它們的話,就像火熄滅了就沒有煙一般,外界的所有敵魔自然就平息了;如果不能降伏自心,外界的普通敵人無論降伏多少也會再出現、再增多,爲此要以願所有衆生離苦得樂的慈悲的軍隊來壓製根除自己內心中的煩惱,這是佛子們把不喜歡的對境轉化爲修行助力的實踐。

  當我們的內心有嗔恨等煩惱時,根本不可能消滅敵人。在現實生活中,若一個人沒有強烈的嗔恨心及害人心,他的朋友自然會愈來愈多,大家都會喜歡他、接受他;反之,當一個人懷有嗔恨和惡意時,誰都不敢接近他,大家都認爲他是壞人,所以都變成了他的敵人。我們樹立敵人之後,可能認爲是別人的錯,是別人找自己的麻煩,是別人在危害自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敵人無論數量多寡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因爲自心煩惱不斷,所以我們無法消除所有外在的敵人。而且消滅一個將變成兩個,消滅兩個就變出更多。別說單靠自己一個人不能消滅所有的敵人,即使有一個國家在支持你,要將他們全部消滅也是不可能的。消除敵人的唯一方法就是消滅自己的嗔恨心。當嗔恨心被消除之後,敵人自然變成你的朋友,他就不會來傷害你。

  《入菩薩行論》說得非常好:「如果要把整個大地用皮革包起來是很難的,因爲大地如同虛空一樣廣大。但是有一個方法,只要你包住自己的腳,就不需要包住整個大地。」意思是說:我們要前往某一個地方,你光著腳,擔心腳會受傷,便想要把凹凸不平、有刺、有石頭的地方用皮革包覆起來,但是這樣做的話,你付出的代價太大,而且根本無法把它包完,也沒有必要這樣做。有一個更聰明的方法,就是在腳上穿一雙比較舒適耐磨的鞋子。同理,我們沒有必要消滅外在的敵人,只要消除自己的嗔恨心,外在的敵人也會成爲你的朋友。調伏自心的方法中慈悲是大乘道的柱梁,是菩提心的根本。大成就者波達瓦說:“如果分別思量敵友親疏的話就不能成佛了,因此,對等虛空的一切衆生要無偏向地生起慈悲。”龍樹菩薩也說:“佛陀親口承諾抛棄忿怒就可獲得不退轉,因此你不要給忿怒機會,如果對罵你的、打敗你的、搶奪你財物的人記仇的話,就會産生戰亂禍患,不記仇可安詳地入睡。”因此,當煩惱生起時要使它象畫在水面上的圖畫一樣立即消失。

  欲壑難填應舍離

  叁界欲樂如鹽水,

  如何受用也無足,

  于諸能生貪著物,

  即刻舍離佛子行。

  “叁界欲樂如鹽水,如何受用也無足,于諸能生貪著物,即刻舍離佛子行。”意思是在色聲香味觸中得到美麗的、悅耳的、芳香的、美味的、柔滑的等各種妙欲,象天王帝釋那樣享受了,也如同口渴時,喝鹽水只會越喝越渴一樣,不管如何享受都不會滿足,只會不斷地增強貪執和痛苦,貪戀世間的富足是今生後世過患的來源,因此,自己生起貪執心的事物,特別是生活所必須的、自己不同程度地喜好的器具等不要長時間地持有,而應迅速地布施給別人,這是佛子們把貪境引入修行道的實踐。

  沈迷五欲只會毀滅自己現世的生活及究竟成佛的機緣。我們的心總是刹那不停地隨對境而變化,如果不消除對五欲的貪執,心想:享受一次就好,下次絕不再追求。但這只是自欺欺人,你越利用它、受用它,就越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龍樹菩薩曾對他的國王朋友說:“欲樂就象劇毒、武器、敵人和火一樣,應該厭離。”欲樂雖然暫時會給人愉快的感受,但最終將生禍患,會把人牢牢地拴在輪回的牢獄中,因此佛陀形容它爲外觀美麗、味道香甜,卻有劇毒可致人死命的木鼈子果一樣。

  斷除貪欲的最佳方法就是寡欲知足,讓心中時常有滿足感,這是最重要的。其實外在的財富並不真能帶給我們快樂,僅僅從生存的角度來說,我們只需要極少的物質。當你食物足以飽腹,衣物足以禦寒,住所足以棲身時外在的物質就已經足夠了,如果能就此生起知足心就可無憂,這樣的生活態度能使我們經常保持樂觀的心境。如果沒有知足心,即使擁有再多的資財受用,內心還是會覺得貧窮空虛。因爲你一直都不覺得滿足,財富對你不會有什麼真正的幫助,你也不會快樂。就像龍樹菩薩所講的:“一切財物中知足最殊勝,這是人天的導師佛陀所說的,如果能知足的話,即便沒有財物也是真正的富有。”從另一方面來講,擁有很多財物並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入行論》中說:“財富會帶來聚集、守護和丟失的痛苦。”《寶鬘論》中也指出:“生了疥瘡時撓抓會感到舒服,不如不生疥瘡更舒服。”意思就是說,當欲望滿足時會愉快,不如沒有欲望就更愉快。因此,我們應該滿足于所擁有的一切,爲了減小貪心,要經常把自己喜愛的物品布施給他人。

  諸法心顯本離戲

  諸所顯現唯自心,

  心體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于能所相,

  心不作意佛子行。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知已當于能所相,心不作意佛子行。”意思是內外情器世間的諸法不管如何顯現都是自己的心所假立的、是空性的,而能取的心本身,自始以來就是與有無、常斷等戲論相離的,如此,對境與取境者的唯一究竟的真實性了解後,對外界的所取境與內部能取的心即能取所取的戲論的表相一點也不作意,修離戲空性是佛子們在禅定中修空性的實踐。

  釋尊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可概括爲:“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就是說一切有爲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是互相依存的,隨各種條件而變化的,沒有獨立的、永恒不變的自性。《阿含經》中闡明的輪回十二支緣起,指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它們似環環相扣的鐵鏈,“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導致衆生生死相續,由無明而深陷輪回。同時亦由“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之理,只要能斷除無明,就可脫離輪回,證得涅槃。緣起與空性的真理是佛教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基礎。

  外境所顯…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