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4

  仲巴仁波切關于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4)

  

  舍棄欲樂求解脫

  叁界樂如草頭露,

  均屬刹那壞滅法,

  不變解脫勝果位,

  奮起追求佛子行。

  “叁界樂如草頭露,均屬刹那壞滅法,不變解脫勝果位,奮起追求佛子行。”意思是欲界、

  色界、無色界叁界中有漏的快樂無論有多少,一切都如草尖上的露滴般是刹那就毀壞衰敗的有爲法,因此不應該是貪戀的對象。以厭離心爲基礎,在大乘道上努力修行,追求從輪回的束縛中解脫的殊勝果位——圓滿佛位是佛子們發心追求解脫的實踐。

  既然下叁道非常痛苦那麼努力行善,使自己投生在善趣就好了嗎?其實善趣的快樂也是無常的。龍樹菩薩指出輪回的特點是無常,輪回的本質就是痛苦。即使由于行善,獲得生于天界的福報,很長時間享受著其他道衆生無法想象的快樂,但在福報享盡時受業力牽引可能馬上就會墮入地獄,受強烈的痛苦。時間是相對的,當我們快樂時,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痛苦時,一分鍾也象千年般漫長。輪回中的歡樂如昙花,乍現即凋零。所以,對于這種不究竟的、有漏的快樂我們不要貪戀,而應追求真正永恒究竟的快樂也就是遍知的圓滿佛的果位。

  在修行過程中生起對輪回的厭離心是很重要的,《入行論》中說:“無痛苦就無厭離”世間所有的痛苦了解後,不對其産生厭離舍棄心的話,就不會生起追求解脫輪回的心。經中說:“貪戀輪回者常輪回。”《彌勒授記經》中指出:“如同不淨物不會有香氣般,六道輪回無安樂。”阿底峽尊者呼籲:“朋友們,輪回的沼澤中無快樂,到解脫的幹地上去吧!”大成就者紐儒巴也說:“想要獲得菩提者應將輪回看作牢獄。”既然如此我們應該舍棄如罂粟花般的輪回,在大乘道上努力修行。。

  

  爲度慈母發悲心

  無始劫來慈憫恩,

  諸母若苦我何樂?

  爲度無邊有情故,

  發菩提心佛子行。

  “無始劫來慈憫恩,諸母若苦我何樂?爲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意思是無始來在無盡的輪回中一切六道衆生都作過我們的母親,這些衆生在作我們的母親時,對我們的愛惜超過對自己性命的珍視,她們養護我們的恩情比海深,現在她們正遭受著輪回普遍的痛苦,尤其在叁惡趣的,其痛苦是不可思議的、難忍的,如果絲毫不念及此事實,只出于自己的私利,去追求善趣的安樂和諸如聲聞、獨覺羅漢果位的解脫,而不努力使六道父母安樂,如此自私是很可恥的、是聖人們貶斥的、是大乘道的歧途,爲了將無邊的衆生從輪回中解救出來,我也要象過去諸佛菩薩一樣發殊勝菩提心,這種以慈悲爲前提的發心是佛子們發大菩提心的實踐。

  《經莊嚴》中說:“發心就是爲利他而求正確圓滿的菩提。”爲了利益他人而追求圓滿的覺悟是大乘道發心的本質。我們如果想證得究竟不變的佛陀果位,便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再以極廣大的心量去修持。所有的衆生自無始以來到現在爲止,都曾經是自己的父母,他們對我們非常地慈憫、恩重如山,但是卻由于不知道行善去惡而造下罪業,正受著無量無邊的痛苦。我們自己懂得修行佛法,能從苦海裏解脫,但是六道的父母還在無邊無盡的輪回當中,那麼自己單獨得到快樂有什麼用?有什麼意義?我們心裏要生起非常強烈的悲心,應想:我既然有緣能夠接受如此殊勝的法教,便要精進修持,覺悟後度化所有的衆生,回報她們的大恩大德。《入行論》中說:“發菩提心,當下就生爲佛種。持著菩提心施給畜生一口食物也算是菩薩行,如果無菩提心,就算布施充滿叁千世界的珍寶也不能歸爲菩薩行。”

  發心的方法有寂天大師所講的自他交換修持法,或阿底峽尊者所講的七種發菩提心的方法,例如想充滿虛空的有情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方法就包含在慈心與悲心當中。慈心是願所有的衆生具足樂與樂因。他們能夠得到快樂以及快樂的果位,是多麼殊勝、美好的事情,所以我要使衆生得到快樂及快樂的因。悲心是針對衆生的痛苦而說的,當我們看到或想到衆生的痛苦時,願所有的衆生能夠從痛苦及痛苦的因中得到解脫,所以我要盡量幫助衆生遠離痛苦以及痛苦的因,這樣的心就是悲心。成就者格謝衮巴曾說:“遍智的根本在于二資糧,二資糧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于慈悲。”

  巴珠仁波切曾經開示:「如果有菩提心的話,僅僅這一個,就是你成佛的因。如果沒有它,就是完全缺乏成佛的因。」如果你有菩提心,僅僅靠菩提心就能夠成就佛的果位;如果你缺乏這個菩提心如意寶,無論依止何種法門、修何種法,都沒有辦法得到佛的果位。所有成佛的因、根本、關鍵的確就在于有沒有菩提心。所以,在修任何法之前首先都是發菩提心,修完法後也要發願:願菩提心妙寶增長不退失。

  

  自他交換利衆生

  諸苦源于貪己樂,

  諸佛生于利他心,

  故于自樂與他苦,

  如實交換佛子行。

  “諸苦源于貪己樂,諸佛生于利他心,故于自樂與他苦,如實交換佛子行。”意思是輪回中的痛苦無論大小與多少全部是由于貪圖自己的安樂,自憐自愛造成的;圓滿佛位的究竟的安樂即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利益、快樂都是從愛護別的衆生的利他之心中産生的。爲此要抛開對自己的愛憐,更加珍視其他衆生,將自己的善樂布施給其他衆生,同時獨自承擔他們的罪苦,如此正確地交換是佛子們修自他苦樂交換法的實踐。

  自他交換就是把自己的快樂給予別人,而別人的痛苦則由自己承受。以前我們只求自己能快樂就好,別人不管如何痛苦都與己無關。然而現在我們修持自他交換法的時候,就要使心念完全改變。當別人受苦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快樂、幸福,就像以前對自己的希望一樣;至于現在自己快樂或痛苦則沒有關系,就像以前自己對待別人一樣。我們現在的心態和以前的心態完全相反:自己就等于是別人, 別人就等于是自己。現在我們漠視自己,關心別人。

  《入行論》中說:“世間所有的安樂都來源于利他心,世間一切痛苦都出生于自愛心,不需多言,你只要看一看,忙碌自己利益的愚人和廣行利他事業的佛陀二者之間有多大的差別。自樂與他苦不正確交換的話,不僅不能成佛, 在輪回中也得不到快樂。”要成就佛的果位,必須要有自他交換的心。要能舍棄自己,轉而關心別的衆生,對他們生起慈悲心,這樣能使我們成就佛的果位。當然,對深愛自己、舍棄衆生的人來講,不但談不上什麼究竟佛果,而且由于很強烈的我執心,只愛自己,不管他人,大家都會說此人相當自私,不是好人,同時他也不會受到尊重,得不到什麼高級的社會地位。當他稍微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因爲他從不顧念別人的利益,一向只執著于自己的利益,只想到自己是最重要的,所以馬上就會非常傷心,並遭受很多的痛苦。如此必定無法從輪回苦海裏解脫,生生世世都會痛苦不堪。與此相反一個無私的、經常幫助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尊敬,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由于他沒有貪著于自己,當遇到問題時,他能夠放得開,把自己看得很淡,就不覺得那是多大的困難,因此也就不會太痛苦。所以只有利他及生起菩提心,才能成就佛果。如果貪著于自己而舍棄衆生,別說成就佛果,即使今生也無法得到安樂。

  西藏有尊釋迦牟尼佛像,是按佛陀十二歲時的身量做成的。這尊佛像非常珍貴,由佛陀親自加持過,現供奉于拉薩大昭寺。以前噶舉派的大成就者竹巴衮列去見這尊佛像時禮贊道:「當初你與我相同,但是你因利他而成佛,而我爲自私而墮輪回,現在我衷心地向您禮贊。」這告訴後人:當初釋迦牟尼佛沒有成道的時候也是凡夫衆生,與我們沒有什麼差別,我們並不需要向他禮敬。但是他擁有完全利他的心,現在已經成爲圓滿覺悟的佛陀,而我們則爲了個人的利益,仍舊在生死當中不斷輪回。現在他是佛,所以要禮贊他。由于貪著于自己的緣故,使我們無論今生與來世都會遭受痛苦,無法解脫;只有真正利他的心,才能使人從苦海中解脫,而且今生也能夠過得開心。我們可以好好地觀察一下:我們是否真的由于自利的緣故而遭受痛苦?由于利他的緣故得到快樂呢?

  貪婪奪財猶回向

  縱他因貪親盜取,

  或令旁人奪我財,

  猶將身財叁時善,

  回向于彼佛子行。

  “縱他因貪親盜取,或令旁人奪我財,猶將身財叁時善,回向于彼佛子行。”意思是論誰由于貪婪,自己親自或讓他人偷搶了我的財物,我不但不生氣,不報仇,還要懷著利益他的心將自己珍愛的身體、財物給予他,把自己叁時的善行功德也回向給他,這是佛子們將失去財物的違緣轉爲修行順境的實踐。

  前面講的自他交換法要安住于平等禅定中修持。但生活中若遇違緣,我們也要利用這些違緣去修持。首先是財富方面。對使自己失去財富的人不但不生氣,而且願將自己的身體、財富,和過去、現在、未來所累積的一切善根功德全部回向給他。《入行論》中說:“我是追求解脫的,不需要財物的束縛,如此一想,對偷搶的人就不生氣了。財物會生出許多過患,得到了也不應該高興,被人偷搶後心就能從束縛中自然地解脫出來了,這是阻擋惡趣的高門檻,因此,盜匪對自己是有恩的,應以身命、財物和善根相報答,不該生氣。”成就者卡惹巴也說:“財物是束縛的繩索,是福澤、善行的障礙。”當自己遭遇不幸時應該想到:這是自己往昔惡業的報應,自己以前也如此危害過別人。正如善知識堅昂瓦所說:“靶子不立,箭不中,自己往昔造作惡業,樹立起箭靶,今生才會中別人危害的箭。”因此,財物是隨時都會變遷的、生帶不來、死帶不走,我們應該得之不喜,失之不悲。

  無咎斷頭願代罪

  自身仍陷輪回獄,

  世間神祗能護誰?

  應依殊勝無虛者,

  皈依叁寶佛子行。

  “吾身雖無些許過,竟有人來斷吾頭,于彼還生難忍悲,代受其過佛子行。”意思是…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