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4▪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毫無過失的情況下,別人砍下了我的手足,還要砍我的頭,對此,我不僅不嗔恨地報以打殺,而且想到他因爲如此的重罪會招致苦果,懷著但願他離于痛苦的大悲心,取走他生命中的所有罪業和苦果,代他承受是佛子們利用痛苦修行的實踐。

  這是把痛苦引到修行道上的方法。對于傷害我們的衆生我們應想:他是由于無明,象瘋子一樣,不由自主地連自己都可能殺害,危害別人也不足爲奇了,這是受煩惱的惡魔唆使之故,他非常可憐,應悲憫他而不該生氣。如同上文所說,當身體的傷害出現時也應想到這是自己以前傷害其他衆生的報應,是命債。仲敦巴說:“即使身體被切成千塊也不要錯亂,穿上忍辱的铠甲!”成就者堅昂瓦也說:“世間人喜樂惡苦,我們卻與之相反,與快樂相比,更加珍視痛苦,因爲貪執有漏的安樂會出現很多過患,而甘受痛苦可以修忍辱,增長利益功德。”今生的一切苦樂,都是往昔業力的顯現,因此對于苦樂要平等視之,無論出現什麼都將其化爲修行的順境。

  

  毀我贊他懷慈心

  縱人百般中傷我,

  流言遍布叁千界,

  吾猶深懷慈愛心,

  贊歎他德佛子行。

  “縱人百般中傷我,流言遍布叁千界,吾猶深懷慈愛心,贊歎他德佛子行。”意思是有人在我的背後偷偷地議論我的缺點,把各種流言蜚語傳遍了叁千大千世界,我不僅不生氣,不報以惡言,而且爲了使他高興,以願他快樂的慈愛心,向別人贊歎他的優點、功德是佛子們將流言化爲修行助力的實踐。

  當出現流言時要想到這是自己以前對別人言語粗惡的報應。同時,我們也不要刻意追求別人的贊美和名聲的顯赫。正如《入行論》中所說的:“贊美和名聲不會成爲福澤, 也不會使人長壽。”如果,特別愛揚名,輕則可能損失大量的財物,重則可能丟掉性命。阿底峽尊者也教導我們:“贊美和名聲會誘惑人造作惡業,因此要把它們當作口水和鼻涕一樣地丟棄。當聽到不悅耳的流言時,要把它當作回聲。”無論毀譽還是贊歎都象空谷回音了無實義,對它們既不要憤恨,也不要歡喜。

  惡言揭短猶禮敬

  若人于衆集會中,

  揭我隱私出惡言,

  猶視彼如善導師,

  恭敬致禮佛子行。

  “若人于衆集會中,揭我隱私出惡言,猶視彼如善導師,恭敬致禮佛子行。”意思是在許多人聚會的場所,有人當衆揭短指責我在修行和世間兩方面有如此這般的過失,並且說出各種诋毀粗惡的話,我不僅不怒火中燒地報以貶損的惡語,而且還將他看做大恩的善知識,恭敬地向他頂禮是佛子們把貶損化爲修行助力的實踐。

  當有人惡言漫罵揭露我們的過失時,應該想到這是善知識在幫助我們進步。如果他不揭露,我們還不知道有這些缺點,將來我們會由于這些過失遭受痛苦。今天,他教導我們,把缺點指出來,我們才能改過遷善,,所以我們要感謝他、恭敬他、禮贊他。阿底峽尊者說:“善知識的可貴之處在于批駁過失,教誡的可貴之處在于可以踐踏罪惡,怨敵、惡魔和病痛的可貴之處在于可以鼓舞修行。”此節所說的毀、贊;包括上述的有無財物;苦、樂;和有無名望共八項稱爲世間八法也叫世間八風。龍樹菩薩說應該平等地看待它們,不把這些挂在心上,如果執著它們就會阻礙修行的進步。

  以德報怨慈母心

  愛護養育若己子,

  彼反視我如仇敵,

  仍似慈母待病兒,

  倍加愛憐佛子行。

  “愛護養育若己子,彼反視我如仇敵,仍似慈母待病兒,倍加愛憐佛子行。”意思是我對某人就象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經常在修行和經濟上給予護持,他卻視我爲仇敵,在各方面都盡可能地傷害我,我仍然象慈母般,想到:“這孩子是被煩惱魔折磨著才倒行逆施的,他對我的傷害完全不由自主,他真可憐,他能脫離煩惱魔的控製該有多好啊!”因此對他加倍愛憐是佛子們以德報怨的實踐。

  對于恩將仇報的人,我們不但不要對他生起嗔恨心,反而應該像慈母對待自己生重病的孩子一般,更加地愛護他、悲憫他。要想到他由于煩惱的緣故,已得了業力的重病而不自覺,大家都不喜歡恩將仇報的人,他今生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不會有祥和的心境,後世也會墮落到惡趣受苦。希望他能夠得到今生與究竟的快樂。另外,我們應將他看作是給予我們修忍辱機會的殊勝上師,如果沒有危害,就談不上修忍辱,不修忍辱,就無法圓滿六度的修持,也得不到佛果。阿底峽尊者就說:“與特殊的修忍對境相遇時,不要說難忍,而要修忍辱。”

  傲慢欺辱敬如師

  相當或較下劣者,

  心懷傲慢欺辱我,

  我亦敬彼如上師,

  恒常頂戴佛子行。

  “相當或較下劣者,心懷傲慢欺辱我,我亦敬彼如上師,恒常頂戴佛子行。”意思是無論種姓、身體、財富和功德都與我相當或者不如我的人由于傲慢,藐視我,欺負我,我不僅不生氣,而且還把他當作大恩上師,身口意叁門恭敬地以頭來頂戴他是佛子們將別人的欺辱引入修行道的實踐。

  《入行論》中說:“對危害的人報以危害的話,對方只會更忿怒,自己的修行也退失了,自他兩方面都不好,與此相反,不報複的話,自己就是在修忍辱,毫無過失。尤其能忍下劣者的危害,在忍辱行中也是十分殊勝稀有的。”佛經裏講到:「當我們具有傲慢心的時候,我們見不到任何法的功德。」恭敬欺辱自己的人,可以祛除我們的傲慢心,同時可以修忍辱度,從而增長自己的功德。

  阿底峽尊者也說: “自己是惡業的根源,要象死屍一樣抛棄,別人是菩提之源,要象如意寶一樣執持。”

  

  

《佛子行叁十七頌的開示 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