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2)▪P7

  ..續本文上一頁

  當下不著相,即一切相,離一切相,那麼我們學道的人,只要從見聞覺知、施爲動作,去認取我們的本性,如何認取呢?【空卻】兩個字就是最重要的,因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嘛!空卻的旁邊寫兩個字:【 放下】,絕對的放下,絕對的放下你六根攀緣六境的這些執著、分別心,統統放下,你冷靜的看、用智慧的看、不著相的看,一樣看,沒有關系,但是就是保持一個絕對放下的心。我們學道人唯認,只要從見聞覺知、施爲,【施爲】就是言行、舉止動作,放下這些叁業所接觸的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心路】就是這些妄想,這些妄想就打不進去了,妄想打不進去的地方,就是不可思議的本性喽,金剛不可思議的本性喽!你只要放下見聞覺知所顯現的這些思想,統統把執著跟分別放下,如是知、如是見,即見,離一切見,即聞,離一切聞,即覺,離一切覺,即知,離一切知,那麼見聞覺知就是即相離相,就是這樣子。只要我們放下,我們這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就現前!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

  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心,是不屬于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腦筋在作用,就是有形相的妄想,這個肉體裏面,建立了種種的觀念,我們的不生不滅,是超越這一些的。可是因爲它要妙用現前,當然要用六根啦,你沒有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你怎麼妙用呢?妙用你怎麼現前呢?對不對?所以有一個無位真人,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祖師大德這麼說的。有一個無位真人,沒有名字、沒有階位的,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在我們的六根放光動地,可是我們不認識它,我們都是用有相,我們都是用執著的心態。

  【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

  你千萬不要在你眼睛所見到的;耳朵所聞的;鼻、舌、身、意所接觸到的,起這個執著跟分別心,【見解】就是執著跟分別。也不要于見聞覺知上起心動念,因爲絕對的本體,它是無念的。動念的意思就是說,動到執著的念、分別的念,並不是說沒有念頭,很多人在這個地方,他看不懂,也不要在見聞覺知上動念,那怎麼辦呢?什麼都不要去想,那個叫做外道!所以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了解,真正開悟的人,他動念無妨,爲什麼?他體用一如,他動念就是不動念,意思就是,不要動到分別的念,不要動到這個執著的念,不是說沒有正念,沒有正念,就象死人一樣的了,每一個人都有念頭的,所以亦莫在見聞覺知上,去動那種分別、執著的念。

  【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

  眼見一切相,當下就是如如不動的寂滅道場,耳聽一切聲音,塵自生滅,聞性不動,就是寂滅的道場。也不可以離開見聞覺知,去另外找個心,也不可以舍離見聞覺知。

  【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

  加兩個字:【另外】取法,這樣語意才可以更清楚。也不可以舍掉見聞覺知、舍掉這六根,另外跑一個地方去找一個法,你找不到的!

  【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不是見聞覺知,也不離見聞覺知。不住見聞覺知,也不可以著見聞覺知,簡單講就是,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諸位!這一句話是不是很簡單,師父常常說:修行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我們肯放下,好端端的清淨自性,就任我們應用。所以古來祖師大德講一句話,非常有藝術的,說:參禅悟道者,生擒活捉,不費吹灰之力。這個講得實在是太好了!大徹大悟的人生擒,生擒這個煩惱、活捉這個煩惱,不費吹灰之力,真的!離一切相嘛,連動到一兩的力都不要,我們說:四兩撥千斤,我無心,連一兩的力量都不要用得上,不費吹灰之力,但于境,離一切境,連起心動念都省了,那就OK了!所以我們要是學禅師,生擒活捉,不費吹灰之力,就是離一切相。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于心,曆千萬劫終無得日;】

  必將認爲叫做【將謂】;【遂】就是因此。世間人聽說:諸佛都傳心法。認爲這個心上,大概有另外一種法,可以可證、可取,因此就用這個心去找那個法,不曉得當下這一顆心就是了。不可以拿這個執著的心,去求另外一個心,那你千萬劫也求不到的。心是絕對的,不可以有能所,當下無心,就是我們本來這個法嘛!

  【如力士迷額內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

  以額上的珠,比喻人人本具的佛性,在這個《大般涅槃經》的卷七裏面有這樣寫著,有一個大力士與人搏鬥,他頂上有一顆珠,摔角時頭相觸,一撞下去,撞到這個眉間,沈沒在這個皮膚當中,該處就長出一個瘤了。後來不曉得有什麼原因,他說:哦!這裏怎麼長一個瘤那麼大呢?後來醫生告訴他說:哎呀!你這個是金剛珠入體哦!這是比喻說,一切衆生因爲被煩惱覆蓋著,所以不知道我們本具的佛性,一旦碰到善知識,始得見他本具的佛性。這個力士眉間的這個金剛珠,跟人家搏鬥的時候被撞進去了,找不到了,其實珠還是在他體內,就表示我們佛性在內嘛!

  底下說:【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

  向外面求,你怎麼樣找,你也找不到,有尋找的心就不對;經過有智慧的人指導,當下就看到自己本來擁有的這一顆寶珠了。所以但息妄念,別無勝解,好好的放下,現在所發生的緣起法,它就是本來的面目。

  【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爲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曆劫勤求永不成道;】

  不認識佛,不肯來承擔,就是本心這個佛。【功】就是造作。拼命的用這個色身,乃至怎麼樣拜佛啦,乃至念佛、參禅啦,拼命的用功,依次第證,辛勤求取,但永遠不能成道,因爲方向錯誤。

  底下這一句,要好好的牢記:【不如當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

  見一切相,就全部放下,一切的是非莫管,不落兩邊,就解決了!確定一切法本來就無所有,起心動念都離開了本法。【能】是指心,【所】是指境界,也沒有所謂的執著這一顆心,因爲無心嘛,也沒有所執著的這些境界,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就這麼簡單!

  

【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曆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只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

  你證道的時候,是證到你本來就是佛了,曆劫功用,都是虛修。爲什麼?你得到的那一顆珠,本來就是你的嘛,你現在得到的佛性,本來就是你的嘛,只是你不悟而已嘛!

  【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見,五語所言,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谛。】

  無所得就是真得。五眼就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語,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第一句就是真語者;第二個:實語者;第叁是如語者;第四個是不逛語者;第五個是不異語者。用這個來告訴你,不可動搖的對佛的信任。所以說:五眼所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語: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逛語者、不異語者,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谛,告訴我們佛陀的偉大,五語是可信的,莫疑!

  

《傳心法要講記(2)》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