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固然善妙,然非別解脫戒之合格法器,自相續不具獲得圓滿佛法之機緣。故唯轉生爲人身方堪爲法器。
2.環境圓滿
生于佛教正法所在地——佛法中土。如今,喇嘛仁波切率上萬信衆于亞青寺修持大圓滿無上竅訣法,故此即佛法中土。
3.根器圓滿
若五根不具足,無法親見善知識、聽聞、修持正法,取舍因果,且非出家持戒之法器。故五根具足方能修學佛法。
4.意樂圓滿
凡是違背正法之行爲皆爲業際顛倒。如今我等雖未生于以殺業等惡行謀生之家庭,然若叁門墮入五毒,仍爲業際顛倒。故應恒時護持正念,令心相續不違正法。
5.信心圓滿
世間鬼神、外道雖具神通,然仍在輪回之中,自己尚未得度,遑論度他?故唯于清淨具德善知識及如來正法生起敬信,方爲無謬之法器。簡言之,信心乃五種自圓滿之根本。
(二)五種他圓滿
1.如來出世
世間的成住壞空四期稱爲一劫,其中圓滿如來正等覺出世之劫稱爲明劫,佛陀沒有現身于世的劫稱爲暗劫。明劫難遇,特別是密咒金剛乘的佛法,極其稀有,呈現世間甚爲難得。正如邬金蓮花生大士曰:“往昔初劫普嚴劫時,先生王佛的聖教中已廣弘密法,現在釋迦牟尼佛的聖教中也有密法出現,再經過千萬劫以後,到了華嚴劫時,與現在的我姿態一致的文殊師利佛出世,他將廣泛弘揚密法。因爲只有這叁劫的衆生才堪爲密法的合格法器,其他任何時候都不會出現密法,因爲衆生不能作爲密法法器。”因此,現今能值遇歎爲稀有之殊勝密法,乃往昔無量劫行持善法所積果報,故當深心歡喜並珍惜。
2.佛已說法
雖遇明劫,然若佛未說法,吾等仍無法了知取舍之道、解脫之途。如今,釋尊叁轉*輪,而與佛陀無二之吾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及諸大成就者亦示現不可思議之身相,應機施教,不舍晝夜爲衆生開解解脫之道。
3.佛法住世
縱值佛出世說法,然若聖教住世期已圓滿、正法已湮沒,則一如暗劫,無正法可依。授記住世五千年之釋尊聖教,如今已近四千年,進入末法時期,時世、衆生、壽命、見解及煩惱五濁日漸熾盛,然正法尚存世間,故當深惜當下精進修法。
4.自入聖教
佛已出世、傳法,正法住世,然若自心未于輪回之苦生起厭離、誓願自他解脫而趣入佛門,則無實義。故當舍棄短暫、無常之世間安樂,深心厭棄輪回,身心投入正法。
5.師已攝受
誠如蓮花生大師曰:“上師至要汝應知,千劫佛陀難比擬。皆因千劫一切佛,悉皆示現隨師相。將來亦無任何佛,不曾追隨親教師。”具德上師乃修行能否成就之根本。上師圓滿攝受並非指僅在上師面前獲得傳承、摸頂、賜法名等等,而是上師已開許傳授從因地直到果位圓滿修學次第之殊勝法義(如自宗大圓滿成熟灌頂及解脫竅訣法)。
細致觀察自相續,能具備八閑暇已經難得,同時具足十圓滿則更寥若晨星。五種他圓滿中,雖然佛已出世並傳講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沒有進入佛門,就只具足叁種圓滿。盡管皈入了佛門,但只是表面上求點法或得點法,未真正契入實修,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尤其是業際無倒非常困難,如果叁門造惡業,一切所作皆爲了今生,即便表面上做個修法形象,實際也屬于業際顛倒之人。
(叁)思維難得之因、數、喻
應以因、喻、數叁種方式思維人身之難得。
1.人身難得之因
今生能獲如此寶貴人身,乃往昔多生累劫行持善法所獲果報。第一、守持清淨戒律(戒律包括: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及密乘叁昧耶戒)是獲得人身的根本。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曰:“諸佛稱贊淨戒律,根本教法律寶藏,如何教導遵照行,獲得善趣戒爲本。”第二、于行道中圓滿修學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第叁、發願獲得寶貴人身,修持正法。事實上,善因稀有,故果實亦稀少。如今我等已經得到如此難得之暇滿人身,若不善加利用與珍惜,則較此更無癡!
2.人身難得之喻
佛經中曾言,假使叁千大千世界變成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上漂浮著一個帶孔的木轭,海底有一只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一次,若此盲龜之頸鑽入隨處漂浮的木轭之孔,何其困難?而獲得暇滿人身較此更難。寂天菩薩雲:“如海中盲龜,頸入木轭孔,人身更難得。”此乃以大海比喻叁惡趣,深不見底、廣闊無垠,其痛苦無邊無際;盲龜表示不具備取舍明目的衆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表示凡夫衆生生起善念的次數極其稀少;木轭一孔表示善念轉爲道用獲得人身的機會更加稀少。因爲善念原本稀少,如是善念因夾雜私心、未加回向等原因,未形成最終獲得暇滿人身之因。
《涅槃經》等佛經中也以“光壁撒豆,顆粒難留”等比喻加以說明。
如上所喻當知人身極爲難得。而于此無盡的生死長河中,我們竟能獲得寶貴人身,真乃不可思議之事,還有什麼理由虛度人生呢?
3.人身難得之數
如經雲:“地獄衆生猶如大地塵埃;餓鬼衆生猶如恒河沙;旁生猶如酒糟;阿修羅猶如漫天大雪;而人及天人僅如甲上之微塵。”佛經中亦雲:從人道中失去人身者如大地的土;由人道中再次得到人身者如指甲上的微塵。有人覺得亞青寺有一、兩萬人已經很多了,但是一塊石頭下的螞蟻窩中,螞蟻的數量已經相當于一個城市的人口了。六道之中人道衆生本已稀少,而對佛法産生信心並進入正道修法者,更是鳳毛麟角。
如此細致觀察,回憶自己經曆的人生旅程,大部分時間都在昏沈無義中度過,又有多少時間在行持善法?如果一生都如此空耗而過,那麼“惡趣”決定是最後的歸宿。讓如此寶貴的人身成爲墮入惡趣之因,還有比這更愚癡、更讓人心痛的事嗎?暇滿人身難得今已得,切莫無義虛度此光陰。《入行論》中說:“已得此閑暇,我若不修善,自欺莫勝此,除此更無癡。”故唯有努力行持善法,才能不枉此生。
世間哪怕燒茶這樣的小事,也需爐、火、水、壺、茶等諸緣具足,何況修持生生世世解脫妙法?缺少任何一個緣起,都難以成辦行持正法之順緣。故初學者修法,發心後應細致觀修人身難得,反觀自相續,若確實具足如是暇滿,則心中生起稀有難得之想及歡喜心,進而誠心誠意、反反複複地提醒自己:如今我已獲得如此難得的暇滿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必須珍惜如此寶貴人身,精進修持正法。若尚未具足如是暇滿,則應想方設法令自己盡快圓具。
日常行持中應善加觀察刹那刹那的心念流轉,如自心貪著世間八法,修法仍有拖延、懈怠,即是細微的“業際顛倒”;僅僅表面求法或得法,但未將法義納入內心實修,亦非真正的“得師攝受”;若未對叁寶生起堅定的信心,即便口誦經文,也未必真正趨入佛法。
以上爲人身難得之法義。按照龍欽甯提派之傳承法規,通達詞句之後應于座上止觀交修。若僅停留在了知表面詞句之上,並未納入心相續,則無實義。從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上溯至昌根阿瑞仁波切、無垢光尊者等等祖師大德,都要求從人身難得開始止觀交修,每一要義思維觀修七天,再繼續學習後面的法義。你們若無如是條件,應盡量多閱讀祖師教言,如華智仁波切所著《普賢上師言教》、堪布昂瓊仁波切所著《前行備忘錄》等。
觀修方法:
座上:思維安住交修。首先依七支坐法、排九節佛風、觀想上師在前方並摯誠祈禱上師。之後依以上要義,逐一思維何爲八無暇?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觀想其痛苦在哪裏?感受如是痛苦,我是否有閑暇修法?如是痛苦自己是否能夠承受?如果不能承受,我當如何?究竟離苦得樂的正道在哪裏?若我當下已遠離八無暇、具有暇滿人身,乃上師的恩德所賜與自己宿世的善因,故應生歡喜心,勵力修法,並猛烈地祈禱上師加持,令自心趨入正法。
念誦祈禱文:
暇滿難得猶如優昙花,既得大義超勝如意寶,
獲得如是此身唯一回,若未修持究竟大義果,
我等無義虛度此人身,總集叁寶上師悲眼視,
願獲暇滿實義求加持。
如是觀察思維,心漸疲倦,妄念漸息,既不追憶過去、亦不迎接未來,于當下不加改造中安住。再次起心動念時,複次觀察思維。如是止觀交修。
座下:在了知如上法義的前提下,面對現實生活的種種對境勤做觀修。如在餐館裏,看到水箱裏面臨殺戮的魚,思維如果我是這條魚,我感受到什麼樣的痛苦?有沒有閑暇修法趣入安樂之道?看到風餐露宿流浪的貓狗,思維如果我是它們,身無暖衣、食不果腹,是否有閑暇修法?現在的我沒有感受如是痛苦,如果當下仍在散逸懈怠,則未來必墮入惡趣,如是心生恐懼而精進行持正法……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一講 暇滿難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