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僞問題”
聖凱法師
2007年4月29日,在江蘇常州召開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會議通過了《關于大力加強佛教教育工作的決議》,希望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佛教協會和各地寺院,要把人力、物力、財力傾斜到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上,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國的佛教教育狀況得到根本改善,爲長期的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佛教界確實有意加強佛教教育,這是一件可喜的大事。
中國佛教教育自從改革開放後,應該說是非常有成就,目前各地的佛協領導、寺院住持、弘法講學的各種人材,幾乎都是八十年代後成長起來的僧青年。但是,中國佛教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其實有一些“盲點”與“僞問題”,耽誤了中國佛教教育的發展。
一、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
1、師資建設
“大學不在于有大樓,而在于有大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在一所大學裏,擁有一批最好的、最有名的教授,自然就能成爲最好的大學;甚至一個專業,往往都是有一、兩名最好的教授,自然成爲最好的專業。
但是,在中國的全國各地佛學院,法師、老師是最可憐的。在一個佛學院,最有地位的是院長、教務長等領導層;其次是學僧,因爲現在學僧的流動性很大,而許多佛學院經常拿人數來誇耀;最後,才是法師、老師,一個月拿著一點可憐的工資,一周上兩次課,除此以外,佛學院的任何事情就跟這些法師、老師沒有關系了。所以,法師地位的“缺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導致目前佛教教育缺乏一流的師資。此其一。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佛學院開學、畢業典禮時,從來不向學僧們介紹出席的法師、老師,只介紹佛學院領導、宗教局的領導;而且,從來都是領導們坐在主席臺上,法師、老師坐臺下。在大學裏,學生的開學、畢業典禮,只有校長坐在主席臺中間,兩邊都是有名的教授、博導,副校長們最多也只能坐在主席臺的後面,更何況是處長們。佛學院的“官本位”製度,導致這一教育機製缺乏生機與民主。
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學僧們從來不尊重法師、老師,根本沒有“尊師”觀念。于是,法師、老師對教學也不熱心,應付了事;學生們自然不喜歡上課。這種學習環境,如何培養人材?
所以,重視師資建設,是當前發展佛教教育最大的“盲點”。在一個大學裏,爲了請到一位有名的教授,從來都是不惜重金,校領導屈尊誠心邀請。而在佛學院裏,領導層就害怕有些法師比他厲害,這種心理的“盲點”導致師資力量永遠無法成長。所以,學僧們永遠看不到“有前途”的“榜樣”。
其二,佛學院領導、宗教局領導從來都認爲出家人不需要那麼多錢,所以出家法師的待遇永遠非常可憐。其實,人家需要不需要,這是個人問題;但是,從待遇問題上看,這是一種“尊重”的表現。所以,法師、老師的待遇問題,這是佛教界花點錢就能解決,可是大家重視了嗎?
其叁,法師的再教育問題。在一個大學裏,經常有“學術休假”製度,鼓勵老師們能夠到國外進修、訪學,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可是,目前佛學院的師資,從來很少接受再教育,所以師資水平的低下,當然無法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材。
其四,師資的教育熱情。要將一位出家法師留在佛教教育的崗位上,就必須爲他的教育熱情創造條件。所以,一系列的鼓勵措施必不可少,最好能夠製定師資階位提升辦法,如大學裏講師、副教授、教授,這樣年輕的出家人畢竟有了一種奮鬥目標。可能老一輩的出家人,覺得這太世俗化了。“法師”確實是最神聖的稱呼,可是必須給這種神聖的稱呼一種“世俗的根”,佛學院可以自己製定師資的升階辦法。
2、 圖書館的建設
圖書館的建設,這是二十多年佛教教育從未重視的最大問題。圖書館是一個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並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依1957年,國際圖聯在法國裏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討論會,圖書館具有五大作用:(1)保存人類文化遺産。(2)開展社會教育。(3)傳遞科學情報。(4)開發智力資源。(5)提供文化娛樂。毋庸置疑,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學,無不擁有最好的圖書館。
其實,佛學院的建設也是如此。一個學僧在佛學院學習、生活幾年,一個佛學院不是給他們吃、穿、上殿,必須給予教育。最好與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兩種:一、好的老師,二、藏書豐富、種類齊全的圖書館。
因爲,圖書館傳遞了情報與信息,成爲學僧接受教育的最好來源。圖書館藏書的種類是否多元,圖書是否豐富,決定了學僧的視野是否寬闊,成爲是否能培養出高瞻遠矚的人材的關鍵。中國佛學院之所以有點成就,就在于近幾十萬冊的藏書。
同時,學僧通過在圖書館的生活,與無數的經典與大師對話,開發了自己的智力資源,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與佛法理念。所以,佛學院的圖書館,成爲佛教教育最有用的教育資源。
最後,圖書館成爲學僧生活的最佳環境。在一個大學裏,學生最多的時間就是“泡”圖書館。佛學院的學僧管理,成爲當前佛教教育很大問題。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佛學院從來沒有考慮到這些“精力過剩”的年輕人如何在課堂外生活,只是告訴他們: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圍堵剿”成爲唯一的管理辦法。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些同學的課外生活就是看武打小說、玩遊戲。佛學院領導希望學僧們不要出門,可是在紅牆內呆著,能幹什麼?!
一個365天開著,從早晨8點開到晚上10點的圖書館,足可以讓這些年輕人消耗掉剩余的精力。這樣,佛學院管理自然能夠“無爲而治”,年輕的學僧獲得寬松又充實的生活,才不枉在佛學院“泡”幾年。
佛教界對佛學院圖書館的建設,從來不加重視,很少有固定的購書資金。如果能少辦一次法會,少開一次光,少升一次座,我看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不少。其實,當前的電子、網絡資源非常豐富,佛學院杜絕學僧們上網,倒不如提供豐富的電子、網絡資源,讓大家來“消磨時光”。
3、大樓的建設
建築是凝固的“文化”、“曆史”、“音樂”,而現在佛學院很少有獨具特色的建築,還是像八十年代的“鄉村小學”。
提到大樓的建設,大家普遍認爲缺錢,其實佛教界並不缺“錢”,而是缺“心”。高僧大德們普遍忙著法會、升座,對佛教教育缺乏關心;若少建一尊大佛,就可以建設一座佛學院的大樓,怎麼會沒錢,真是怪事!
其二,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爲出家人應該“吃苦”,所以沒有必要住好、吃好。古來大德說:“身安則道隆”、“*輪未轉,食輪先轉”,古訓明示啊!簡單、舒適、生活方便,應該非常合理;而不奢侈、豪華,佛陀應該允許吧!
其叁,強烈要求增加“法師”、“老師”的研究室,這還是“尊重”的體現。在一個大學裏,隨處可見這是某某教授的研究室,這不但是向外界說明我們大學擁有哪些教授,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們看到前途與希望。而且,研究室與圖書館等相連,方便了法師、老師的學習、研究,無疑爲他們的再教育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4、 學生數量問題
作爲佛學院的領導,最害怕自己的學僧都跑光了。其實,這是佛教教育認識的“盲點”,因爲認識不到佛教教育永遠是“少數人”的教育,有10位學僧學習,其實也是教育。所以,佛學院總是向外誇耀自己有多少學僧,無形中重視數量,反而變成了“低素質”的教育。甯缺毋濫,一個佛學院的每一屆學僧中,有一位成爲可用的人材,就是成功的教育。
二、當前佛教教育的“僞問題”
1、學修問題
現在所有的佛學院都說自己是“學修一體化”的辦學宗旨,好像不提修行,就不是佛教教育。其實,一個年輕的出家人,在佛學院裏,上殿、過堂、上課、讀書等,都是修行與體驗!因爲,這些都是他們培養人格與僧格必不可少的。
其二,害怕學習社會文化,好像社會知識多了,就不修行,這是最“虛僞”的問題。不了解社會,怎麼能夠觀照社會,怎麼培養出離心。關鍵是引導年輕的出家人,在了解社會過程中,能夠出離社會的染汙性。其次,沒有足夠的社會文化,畢業以後,根本沒辦法在寺院從事管理工作,沒辦法講經說法。相反,現代的中國出家人最缺乏社會文化!
其叁,“僧格”問題。平常會聽到一種論調:“通過修行,培養出家人的僧格”,這是沒問題的。但是,現代佛教界的問題在于,強調了出家人的“僧格尊嚴”,養成了出家人的“傲慢”。其實,出家人不僅是佛教界的領導者,也是服務者,爲信徒和社會大衆服務,因爲他們拿錢“養活”了我們啊!不是經常說“知恩報恩”嗎?
所以,現代佛學院的學僧缺乏社會實踐,慈善即是修行,服務即是修行,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在佛學院期間,應該鼓勵年輕的出家人到養老院、醫院乃至社會中,充當各種自願者,去體會無常,服務大衆,養成謙卑的心理。這樣,佛學院畢業後,自然就能融入僧團的生活,投入社會弘法的事業。
2、教材問題
這是我的個人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爲什麼教材問題是“僞問題”,全世界的大學乃至佛教界的大學裏,從來沒有像我們中國佛教界這樣著急要出版一套自己的教材。
教育水平的高不高,除了學生原有的素質外,其實就是師資水平與圖書館問題,前面已經說過了。
我在佛學院當過老師,沒有覺得需要教材。爲什麼?每個老師對這門課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都會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些老師重視概論的教學,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原典;有些老師重視原典,引導學生深入原典,然後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概論,也會獲得這一門知識。中國佛學院的教學,曆來是重視原典的閱讀,所以一部《唯識叁十頌》講一年半,這也是非常好的。在當今中國的大學裏,對佛教的學習多傾向于概論。所以,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存在哪種方法是最好的。
我認爲,最好的教材是原典,因爲佛學院的學僧們畢業後,要去講經說法,必須掌握佛法的根本。輔助教材應該是講課法師、老師自編的講義,因爲他們經過多年的教學體驗,總結出這門課的精髓所在。
作爲一個佛學院,應該重視自己的佛學院特色,依此宗旨與特色而修訂自己的教學大綱。依教學大綱而開展教學活動。所以,教學大綱才是目前所有佛學院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叁、結語
有位教育大師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隨意,佛教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求法師、老師能夠真正將自己奉獻給佛教教育事業,要求學僧們能夠珍惜幾年難得的教育機會,好好學習、修行;然後,能夠真正去尊重每一位法師、老師、學僧。
所以,當前發展佛教教育,必須真正提升師資水平,提高法師、老師的地位、待遇;真正建設好圖書館;真正爲法師、老師、學僧的生活,創造一個適合教育、學習的環境。其他的事情,就靠他們好好努力了!
最後,希望所有的佛教教育者不要再糾纏于“學修”、“教材”這些僞問題,集中精力解決好上面的“盲點”。
(全文完)
《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僞問題”(聖凱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