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華方田)

  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

  華方田

   一、佛教教育與佛教的整體發展

   曆史的車輪己經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紀,在新世紀的開端,經曆了二千多年發展曆史的中國佛教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佛教怎樣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形勢,怎樣滿足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在這個時候,我們在這裏舉行以佛教教育爲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就顯得愈加重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佛教教育問題是關系到佛教未來整體發展的核心問題。佛教的興盛與佛法的昌明,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從外部環境上說,如社會政治的安定、政府與社會大衆的護持等;就佛教自身而言,則必須有組織嚴整、法相莊嚴、具有健全僧格與宗教情操的清淨僧團,還要有住持正法弘化世間的大願和靈活善巧、形式多樣的弘化方法。而要達到這一點,擁有優秀的弘法人才是最重要的,而優秀人才的培養當然離不開佛教教育。印順法師說過:“要想中國佛教能夠真正發揚光大,對于宏法的人才問題,不得不認爲是首要的問題。”(注1)臺灣的聖嚴法師曾說:“今天不辦僧伽教育,明天就沒有佛教。”佛教教育對佛教整體發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值得欣慰的是,佛教教育的重要性已經爲佛教界內部和社會上關心佛教發展的人們所普遍認識。回顧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發展曆程,佛學院的創立和發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從1956年9月中國佛學院成立到現在,大陸已有各級佛學院數十所,爲佛教培養了數千名僧才。在僅有二千多萬人口的臺灣,目前已有佛學院叁十余所,另外還有佛教界出資創辦的社會大學,如華梵大學等。佛學院的大量出現與迅速發展,在爲佛教培養了衆多後備人才的同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遇到了許多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矛盾,積累了很多需要總結和吸取的經驗和教訓。如佛教教育中僧伽教育與普及教育的關系問題,傳統義解與現代學術的融合問題,傳統的師徒授受與現代學院製教學的優劣問題;學與修、內修與外弘、精勤的修持與契機的方便等的關系問題,如此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佛教教育實踐中必然要面對的,出現問題或矛盾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問題,尋找什麼樣的合理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我認爲,佛教的中道理念可以作爲我們對待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指針,用“中道”的觀念和方法去面對和解決目前佛教教育中所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或許會使我們從中得到新的啓發與教益。

   二、緣起中道與八正道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佛教區別于一般其他宗教的特色所在(注2)。必須強調的是,“中道”絕不是無原則的折中調合,人雲亦雲,模棱兩可,而恰恰相反,““中”是中正、中心,即用中正不偏的態度與立場,深入人生爲本的事事物物的根本核心,窮究他底真相。解決一個問題,必須以中正不偏的立場,從關涉到的各方面去考察,在各方面結合點上深入推究,徹底了解問題的真相,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所以佛法的中道,不是固執一端的偏見,也不是世俗膚淺的認識。“中道”代表了佛法理論與實踐的不共方法。”(注3)

   釋迦牟尼在對現實人生的體悟中,覺悟了兩種中道:即緣起中道與八正道中道。緣起中道即緣起法,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指出了一般人生活動的普遍規律。《雜阿含經》卷十二曰:“如來離于兩邊說中道,所謂此有故被有,此生故被生:謂無明緣行……生緣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世界上萬事萬物皆處在因果關系之中,一切事物的流轉還滅都有其有無生滅的理由,同時佛陀又在這因緣和合的世間法中,體悟出離有無二邊的中道第一義谛。“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起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起世間有見;如來離于兩邊說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雜阿含經》卷十二)這種從有無生滅的紛亂現象中,直接體現諸法的本性空寂,就是第一義的中道教說,也是緣起性空的真義所在。八正道是佛陀所首倡的佛教修行方法,是一種更好的向上的實踐法則。所謂正道,也就是中道,它是指導修行者所應采取的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同時,這種遠離苦樂兩邊、正當合理的中道行,也是衆緣所成,互爲因緣的,離開了諸多的內因外緣,任何修行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目此,八正道的中道行,其本性也是空寂的。

   緣起中道的理論與八正道的實踐,在空寂的本性中融爲一體。印順法師在“中道之佛教”一文的結語中說:“緣起空的中道,遣離了一切錯謬的思想(二邊邪見));八正道的中道行,離苦樂二邊而不取相執著。這兩大中道法,是相輔相成圓滿無缺的。因爲假使只說緣起法性的如何如何,不能付之自身的修證體悟,即不能滿足人類沖破束縛要求徹底自由的宗教情緒,即抹煞了佛教的宗教意義。假使只說修行方法;沒有理性的指導,即透不過理智;不但要受世道間學術的摧毀,自己也要走上神教的歧途。八正道的中道行,以道德的實行,滿足了人類的宗教要求,而把它放在緣起空的理性指導下,圓滿正確,經得起一切思想的考驗。這智信合一的中道,即是釋尊本教的特質所在。”(注4)

  注釋:

  1、《妙雲集》下編之八,《教製教典與教學》,第139頁。

  2、《妙雲集》下編上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第146頁。

  3、同上引書,第146–147頁。

  4、同上引書,第155–156頁。

   叁、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它與社會上的其他教育有著明顯的不同,具有佛教自身的顯著特點。現代佛教教育所面臨著的許多問題與矛盾,也是與佛教教育自身的特點密切相關的。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對佛教傳統的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的關系,怎樣正確理解並在現代的佛教教育中實踐中道義理等問題作理論層面的探討。

   1、關于佛教教育的對象

  一般來說佛教教育應包括兩類:即面向佛教內部的僧伽教育和面向外部社會大衆的普及教育。其中僧伽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核心,在佛教教育中占有主導的地位。而面向社會大衆的普及教育是佛教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應當說,這兩種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僧人是住持佛法的主體,是佛教的叁寶之一,所以僧伽教育是重中之重,擔負著培養僧才、續佛慧命的曆史重任。只有造就出更多的學修兼備、內修與外弘並舉的優秀僧才,才能使佛教這一傳統的宗教古老而常新,充滿生命的活力。同時,僧人在自修自證的同時,還要肩負起弘揚佛法、普度衆生的使命,以自己的宗教修養和情操,教化、吸引和感召社會各界的人們,以增強佛教的親和力,使人們樂于親近僧人、親近佛法。另一方面,社會是佛教得以發展的土壤,社會大衆既是僧人弘化施教的對象,又是僧源僧才的資源寶庫。任何宗教若脫離了社會大衆,不問世事,就會流于空洞,失去自身的生命力。佛教的根本宗旨是淨化社會,利益人天,因此,僧教育必須將佛學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弘法利生、利益社會、國家和民衆。

   2、關于佛學院的教育體製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到民國年間,佛教的教育一直是在寺院中完成的,基本上沿習著師徒單相授受的形式。這種形式的形成與延續也是由一千多年來中國的社會大環境所決定的。民國以來,由于西學的傳入和社會形勢的變遷,佛學院教育代替了師父的教育而成爲佛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對比這兩種教育體製,應當說各有利弊。傳統的師徒授受是建立在師徒間長期的、單純的、特殊的關系之上的,這種形式使師徒間容易達成默契和心靈的溝通,因爲較少受到外界的幹擾和影響,從而有利于戒律的奉守和禅定的修持,以及僧格的培養和正見的確立。而近現代的學院式佛教教育的産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既有著傳統教育所不可比擬的優勢,又不可避免地將傳統師徒教育的獨特和純正喪失殆盡。當然,曆史的車輪不可逆轉,我們不可能乘上時間的列車回到古代,也不可能無視業已存在的現實,更不會無端地否定學院式教育的價值,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能在發揮學院式教育優勢的同時,適當地保持傳統叢林的修行風格,將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一條適合現代僧才成長的新路子。

  另外,佛教要與時代精神相協調,跟上時代文化的發展步伐,還必須以開闊的胸懷容納各種學科的先進成果。在教學與研究中,以佛教義理爲核心,以相關學科爲輔助,將佛教的相關領域納入教學與研究的範圍,如佛教文學、佛教藝術、佛教醫學、佛教建築、佛教音樂等等,這樣既豐富、開拓了教學的內容,又能不斷地吸引衆多領域的人們對佛教的興趣,使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

   3、關于學與修

  在討論佛學院教育的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會聯系到學與修的問題。有一種較爲普遍的觀點是,現代的佛教教育過于偏重義理、教理的學習,即知識的掌握和積累,而相對忽視了佛教的修持和僧格的培養、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觀點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這裏要探討的是,在現代學院式的佛教教育中,如何使學僧在學與修兩方面得到均衡地發展。從佛教本身來說,佛教的學與修是一體的兩面,佛教是實踐的宗教,佛學是佛法的修學、佛法的實踐;爲了佛法的傳播和教授,又有了義解的佛學及佛學的理論。就現實的狀況而言,確實存在著學與修分離的現象,其突出的表現是,佛教義理的學習偏離了佛教修行的目的,有的甚至成爲追逐世間名利的工具。在已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佛學院教育不可能不受到影響,佛教要適應新時代的挑戰,也必須關心和切入時代的主題,但不管怎樣,佛教是以出世解脫爲目的的宗教,僧侶是有志于解脫的修學者,學習的目的是自己和衆生的解脫,而要達到解脫就必須如法修持,學修兼備。要知道教義、教理的學習可以使學僧建立正確的知見,而了卻生死、解決煩惱的問題就要靠真正的禅修力量。

   4、關于內修與外弘

  佛法的內修與外弘是密切相關的,就佛法本身而言,佛法要興盛,必須有一大批積極弘法的優秀人才;而要擁有這些優秀的弘法人才,就必須具有利于集體如法修學的教育機構。就佛教教育而言,既要培養學僧內在的修證功夫,又要使其鍛煉對外弘化的能力,二者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具體到每個個體身上,因爲每個人的根機有別,或許有所側重,但是絕不能偏廢。佛法的弘揚如果沒有實際修證的功夫,就會變成口頭上的談玄說妙,其結果既不能了脫生死,也不能弘化一方。同樣,如果只顧自修自度,而遠離社會,也就背離了佛教濟世度生的悲願,必然被社會所抛棄。佛法中有亘古不變之理,但是,佛教教團的住世卻必須與瞬息萬變的時代因緣相契合。在知識爆炸、信息發達的現今社會,傳統的山林佛教只能聊爲慕古者的精神象征,難以成爲開創佛教新局面的砥柱。佛教要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必須要用世間人可以接受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去傳播佛法,這就要求弘法者對深奧的佛法有一番深入,才能深入淺出,方便施化。

   四、結語

   佛教的中道理念爲我們提供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新的角度和方法,在對待佛教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上,一定要徹底抛棄“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從矛盾的對立統一中,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中正不偏,圓融無礙。現在,大陸佛教在重建寺院、恢複道場的基礎上,已把工作的重點轉向人才的培養上,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也是佛教走向繁榮的重要一步。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同志曾經說過:“培養僧才,紹隆佛種,是本會今後的一項重要任務。”他還指出,佛教當今和以後的主要任務,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人才的培養不是佛學院叁、五年,或者幾十年就能完成的,這是一項持續的、長期的使命。

  

  

《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華方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