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佛學院教育不容忽視
宣方
近叁年來爲撰寫有關報告,筆者走訪了全國多所佛學院,與佛學院負責人、普通老師和學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訪談,深感漢傳佛教的僧教育形勢嚴峻,改進佛學院辦學質量刻不容緩。
目前佛學院的整體態勢還是“(層次)低、(數量)少、(規模)小、(體製)亂”,各地佛學院在辦學方面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師資數量不足,水平總體偏低;大部分佛學院老師都只是中級佛學院畢業,高級佛學院畢業的本科生比例不高,研究生更少,同級佛學院師兄畢業教師很普遍。老師待遇普遍偏低,老病無所養,是導致佛學院難以吸引高素質師資的重要原因。
二、學僧素質參差不齊,流動性普遍較高:很多佛學院是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在一起上課,學僧文化程度和佛教素養參差不齊,而且初中生占多數,分層教學仍欠合理。此外,學僧在各地佛學院之間的無序流動也很普遍,對常規的教學秩序造成一定沖擊。
叁、叁級佛學院之間的定位分工不明確,銜接不合理:各級佛學院各自的培養目標是什麼,應該執行什麼教學要求,上哪些課程,達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沒有一定之規,常常是學生在初級佛學院上過的內容在中級佛學院甚至高級佛學院再上一遍,造成本來就匮乏的教學資源極大的浪費。而學僧的無序流動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說得嚴重點,叁級佛學院的教學管理體製至今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是對學僧的法身慧命不負責任的一種做法。
四、辦學經費普遍不足:近年來,寺院經濟有了長足的改善,不少都市寺院和名山大刹富甲一方,令社會側目。然而,在這種形勢下,大部分佛學院的辦學經費還是捉襟見肘,這是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要徹底扭轉這種局面,就得從根本上理順辦學體製。其中牽涉的利益關系極其複雜,率爾操斛,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從可行性出發,當前亟需著手改進的措施有:
一、製定初、中、高叁級佛學院的教學規劃和教學大綱,規範各級佛學院之間的教學銜接。建立次第分明的學修體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但是建立相對規範的叁級佛學院教學規劃,讓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等方面有章可循,比較容易實施。特別是將一些基礎性、概論性、通史性的課程的教學法和教學大綱規範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級佛學院之間教學內容的同水平重複。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師資培訓。例如可以利用假期對佛學院教師進行教學法、教育心理學等教學技能的培訓,可以先在高級佛學院試點,積累經驗後再予以推廣。再如可以將全國佛學院主講某部經論或某宗教教義的法師集中起來進行短期密集討論,觀摩同行的教學,切磋交流教學經驗,互相取長補短,並適當邀請一些在本領域有深入研究且被教界認可的專家學者參與,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又如對于一些通史性、概論性的課程,可以分時段、分宗派、分專題,在全國範圍內邀請擅長該領域的長老大德、專家學者爲相關教師集中授課,並製作課件音像資料。這些雖然是治標之舉,但如果堅持幾年,也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