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觀
本性法師
宗教,是一種教育。
宗教家,不異于教育家。
什麼是教育?不同的社會界別,有不同的說法。佛教對教育的定義是:
“教育,引領人們從無知走向有知;引領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火炬,是明燈,照亮了人類的心智。”
“教育,點亮了一盞燈,于是,眼睛明亮了,知識生起,智慧生起。”
佛陀對教育,很重視。
按古印度製度,低種姓的賤民,像首陀羅等,沒有受教育權,也沒有宗教信仰權。對此,佛陀給予強烈反對。
他指出:“人人有佛性,人人平等”,“我要廣開教育之門,讓人人有權接受教育”。
他甚至認爲,賤民更需要教育。他比喻說:“生病的兒女,更需要父母的特別關心”。因此,他的學生中,不僅有首陀羅,如剃頭的優波離,還有強盜、妓女等。
佛陀教育的目的,綜合之,是爲了提升叁大素質:即情感上----慈悲,理性上----智慧,技巧上----五明等。
情感上的慈悲,關乎心;理性上的智慧,關乎靈;技巧上的五明,關乎肢體。
“人之初,性本善”,慈悲是佛性的流露,人性的發揮,類于博愛。
智慧于此,特指了悟佛法的真谛,如因緣法、四聖谛、八正道、四法印,並獲得異能,如六神通等。據此,能看透大千世界的真相,掌握其各式運行規律。
掌握五明是心靈手巧,是有學問、能幹的體現,有他的物質性,又有他的精神性。
以上叁者中,智慧是基石,慈悲來自智慧,技巧來自智慧與慈悲。
佛陀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圓滿您的情感、理性和技巧。
圓滿了這些,就是阿羅漢,就是佛了。
在西方,謂佛陀爲超人,雖不正確,據此,倒可理解。
在佛教原典中,關于阿羅漢的素質,有許多描述。
如:有價值的、應供的、沒了貪嗔癡的自由人,不再執著,沒有分別心,沒有不健康心態,不被邪惡所誘,不再懈怠,不再遲鈍,不再昏沈,不再疑惑,不再恐懼,脫離了汙染,不再固執,不再墮落,過持戒的生活,富有慈悲心,理智言行,不再輪回,卸下了負荷擔子,不自滿,高智慧。
當然,其圓滿的素質遠不止這些。
從阿羅漢的世界回到我們人的世界,我們發現,阿羅漢的素質,任何一條,對我們都很重要,如卸下負荷擔子這項:
我們每天都擔著擔子,承受負荷,有負荷就有束縛,有束縛就不能自在。
束縛在哪裏?
文化束縛:如虛無主義學說,否定道德、倫理、信仰等的價值。一旦認同該學說就被其束縛,也否定了自身,從而墮入獸性、魔道。結果是,只過今日,不管明天,爲所欲爲,落入了罪惡。
政治束縛:如國與國之間,人爲地劃分意識形態,視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爲敵國,口誅筆伐,甚至大打出手。他們在政治觀上,受誤導,落入了歧途。這錯誤政治觀,成了他們的束縛,無法超越。
宗教束縛:如佛在世時,各種邪魔外道,有的學狗叫,有時拜樹、拜火,有的裸體修,有的自殘。現今社會,有奧姆真理教等。他們中有的修煉文法錯了,有的幹脆連出發點都錯了。一旦觀念受其束縛,豈可得解脫?
經濟束縛:錯誤的經濟政策。生産武器,擴大戰爭的殘酷性。經營毒品,殘害了人類的身心健康,降低了人類的素質。一旦落入了錯誤的經濟觀中,其經濟行爲不僅危害了經濟,也危害了整個人類社會。
自然束縛:如亂砍森林、亂殺禽獸、亂改河道。其結果,違反了自然生態規律,導致了自然災害的不斷産生、頻繁嚴重。以人類破壞自然開始,反過來,以自然報複人類結束。
社會束縛:如不良的社會傳統,時刻束縛著人們。爲什麼人類要人爲地劃分種族導致沖突。古印度人爲地劃分了四種姓,說婆羅門高貴,可以高高在上;說首陀羅低賤,只能做奴隸。這些是人爲的,一旦接受了這些觀念,就會不自學地給自己劃入某個隊列,視異列爲異類,走入單行道,難以回頭。
自我束縛:這是根本性的束縛,自己沒有挖掘出自己的智慧、慈悲、技巧,自己不知自己是什麼,自己不知自己做什麼,從糊塗走向糊塗,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不得自在。
對我們的束縛,何止這麼多。
當今地,其教育,有其積極進取的一面,但如從佛教的角度,更深地對其進行分析,會發現它有叁大特點,或者說叁大弊端。
一是競爭原則: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受教育者回到社會上時,更具競爭力,競爭就得超過別人,突出自己,甚至打敗別人。
二是職業原則: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受教育者回到社會後,能做各方面的事,易找到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
叁是利益原則:該原則由以上二項原則派生出來,有好職業,又具競爭力,便能創造大利益。
教育,基于這叁大原則,其結果就是:被教育者,往往重利輕義。技巧上去了,但智慧、慈悲不足,倫理、道德、信仰觀念薄弱。他們是科學家、工程師、電腦操作員或技術工人。可以造飛機、也會使用武器,甚至上到月球,會掙錢,能創造物質,有競爭力。但多是野蠻人,不惜用一個導彈打一只咬他的蚊子,誰損害他的利益,誰敢與之競爭,他就用他的技巧,打倒誰。這種教育,純粹是一種功利性的利已教育。說穿了,是一種投資,今天投資金錢、時間、精力下去,然後,比人強,把投資收回來,掙更多的功利。
將佛陀教育要提升的叁大素質與當今社會教育叁大原則相比較,可以看出:佛陀教育,重精神文明的提升;當今社會教育,重物質文明的豐實。只重物質文明、忽視精神文明的社會是危險的,相應的教育方式,也不能引起人們的憂慮和叁思。
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佛陀以爲,人人也可被教育成功,因爲:
一、人人有佛性:人的本質是好的,如一塊明鏡,只因後天蒙塵才失去光明,一旦拂去灰塵,就會亮出光明的本色,有被教育好的基礎。
二、人是五蘊合成:人是色、受、想、行、識構成,是物質和精神的因緣綜合物。因爲有精神性,所以能思維,能分辨善惡;再者,因爲有物質性,所以有可塑性,因此,如教育得好,就會止惡行善,一路向上,做到身上------物質與精神的雙提高。
佛陀的教育,很講究主動性,往往是佛陀主動尋找學生,而不是學生尋找老師。
佛陀的教育,很講究契機。
佛陀在教導學生之前,總要先了解學生的情況,然後才因材施教,他要了解的是:
一、學生的年齡。教小孩時,佛陀經常教他們不說妄語等,沒有教高深的業、輪回等道理;對老者,佛陀經常教他們禅定、涅槃等。
二、學生的界別。對國王,佛陀與之談要如何施仁政,談國土無常,談惡習如石、落水見底,談地獄、布施。對僧人,佛陀與之談了生死、出叁界火宅、六和合。與婦人,談美麗如花,一閃即謝,有情是苦等。
叁、學生的人生經驗。就以禅觀爲例,佛陀教教燒屍者作不淨觀、無常觀。病人作苦觀,體會人生是苦道理。
四、學生的態度。這學生是信仰而來、懷疑而來、搗亂而來、聽講而來、抱驕慢心而來,還是鬧著玩而來,針對不同的態度,給予相應的教誨。
佛陀曾根據學生的業力不同,將他們分成小藥草----下根機,中藥草----中根機,上藥草---上根機。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將他們分爲好樸素生活的人,好豪華生活的人,好邏輯生活的人,好感官享受的人……。不管何種性格、何種根基,佛陀的教法如雲朵、如雨滴,普澤他們,他們都會各取所需。
佛陀認爲:師生的關系,應如父子關系,能夠互相信任、互相關心、互相敬愛。曾經,佛陀不僅爲學生講經說法,還爲生病的學生洗衣、端藥。佛陀是我師,佛陀如我父,所以,我們要皈依他。僧人爲汝師,僧人如汝父,所以你要皈依他。
佛陀曾說,老師對學生有五項責任:
一、認真教學。
二、該教的全教給,毫不保留。學生青出于藍時,不嫉妒。
叁、設法鼓勵學生好學。
四、把學生引薦給同事好友。
五、保護好學生,使之不受到外界的傷害。
同時,學生對老師,佛陀說也有五項義務。
一、敬重老師,老師來了,起立招呼、迎接。
二、提前到達課堂等老師授課。
叁、當老師需要幫忙時幫忙老師。
四、聽老師教誨。
五、掌握老師所教內容。
佛陀的教育,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陀教育,不希望培養出來都是純粹的佛學學者,否則,只會入寶山空手回,是畫餅充饑、望梅止渴,于修證無益。學只是手段,證才是目的。這證,要通過修獲得。這修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佛陀的一生,就是這樣的一生。說的做了。
最後,要強調的是,佛陀的教育,很民主化,沒有強製的灌輸,沒有居高臨下的訓人,而是以身作責,以真理,以事實服人。
佛陀曾經對學生說:
“疑問我、檢驗我、學習我,只有這樣,你才知道,我是否是個智慧的覺者。如你發現我確是個智慧的覺者,你來信仰我。你應該用你的眼睛和耳朵來疑問我,看我做了些什麼,聽我說了些什麼。據此,你可以檢驗出我的精神是純潔的、或不純潔的、或是混合的。當你發現我是純潔,你接受我。但是,你還不能就此停止疑問我,你要持續地檢驗我。當你發現,我的純潔是永遠的,那麼,就永遠來信仰我。”
“聰明人試金,用火燒、刀砍,並磨之。你們應該檢驗我的話,不要因爲敬我就沒有疑問地接受。”
佛陀尚且要我們去檢驗他,對世間萬象,更應如此。爲了讓學生能在諸法幻相中辨別是非真僞,永遠置身于正道,佛陀對學生談了十不盲信:
一、不可盲信耳聞目睹。
二、不可盲信經典上的文字。
叁、不可盲信感覺。
四、不可盲信報道。
五、不可盲信特殊的原因。
六、不可盲信傳統。
七、不可盲信看起來合理的事物。
八、不可盲信邏輯。
九、不可盲信所謂的學問、能力。
十、不可盲信某某,盡管他的老師是一位有修行的聖者。
有關這十不盲信,如有興趣,可參看本人拙作《辨析信與疑》一文,載1998年第一期《福建佛教》。
佛陀的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
佛陀本身是一位不可替代的教育家。
《佛陀的教育觀(本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