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教學特征
戒幢佛學教育網
集中式的授課
目前多數佛學院的教育,基本上和社會上的教育方式一樣,采用灌輸式的。學校課程的安排方式,也與社會學校沒什麼兩樣。在一周的課程,佛學課和文化課加在一起,至少有七八門。學生整天忙于聽課、應付考試,既不利于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又沒有整塊的時間來思考。而佛學的課程,每一門內容都非常豐富,如果學生沒有較爲完整的時間來思考和消化吸收,就很難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有鑒于此,戒幢佛學研究所在佛學專業課的教學中,采取了集中式開課的方式。每學期安排四、五門專業課作爲重點課程,集中授課。爲保證學習質量,通常都是安排在周一——周五上午的黃金時間,根據課程份量在叁、四周內修完。一門課的階段授課結束後,再轉入下一門,使每門課都有相對集中和獨立的時間。
其優點在于能夠使學員在一段時間內,把精力完全集中在一門課上。在課堂聽課之余,可以廣泛地參閱相關資料,進行獨立思考,再通過課堂提問和周末論壇的討論、辨析,就能夠強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鞏固和提高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實踐證明:集中式開課,對于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學生的佛學水平,有明顯的效果。這是一般的分散式開課所達不到的。
周末論壇
佛法在弘揚的過程中,非常重視思辨能力的運用。佛陀所具足的四無礙智,包括了詞無礙、義無礙和辯說無礙。在佛教發展過程中,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高僧大德,無不以無礙辯才著稱于世,他們對佛法甚深教理的闡述和弘揚,使得佛教在印度曆史上發出璀璨的光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教教理大多建構在邏輯思辨的基礎上,無論是中觀的辯證法,還是唯識的因明學,都擁有嚴密的理論體系。也正是這一點,才使佛法在弘揚過程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並爲人們廣泛接受。因此,研究所在教學中,也致力于佛教思辨傳統的發揚,以“周末論壇”配合專業課教學。論壇采用學術會議的規範,討論內容由任課老師根據學習重點事先布置。每周安排多位同學作重點發言,其余學員可針對他們的論點、論證提出補充看法,或發表不同意見。立論者應針對大家的意見給予回應。最後由指導老師作總結和點評,指出討論中存在的問題並澄清疑難。
通過數年實踐,證明“周末論壇”確實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教學方式。不僅對學員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同時也有助于引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活躍教學氣氛,加強師生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
回歸自然
祖師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郁郁黃花盡是般若”。老子亦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大自然的兒子。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使很多人感到緊張,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才能體會放松和自在。回歸自然不僅能使人甯靜,對于修行也大有裨益。
研究所學習和生活的場所設在西園寺一處幽靜的院落,庭院中草木山石擁合,清幽雅致。步出庭院左轉便是疏朗明淨的西花園。信步園中,滿目青翠。竹影婆娑,垂柳拂檻。開闊的放生池錦鱗穿梭,風波不興。學子們功課之余,經行漫步于水邊林下,能使躁動不安的心靈歸于甯靜。爲了陶冶情操,鍛煉意志,濟群法師多次帶領學員們到天平山、華山、太湖等地行腳,讓大家在大自然中體味萬緣放下的空靈,洗滌塵慮,開闊心胸。塑造同學們率真、灑脫的品格,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氣質。回歸自然,無疑是培養學子健全人格的一大妙法。
學分管理與免修
研究所以學分管理製作爲學員學習考評的重要依據。課程設置分專業課和公共課,本科生叁年課程共計90個學分,學員修完所有學分才能畢業。
其中,有關佛學的專業課占65個學分,分概論與經典導讀兩類,學員必須全部修完。學分根據該課程的授課時間及重要程度來界定,分別爲4分、3分和2分,學員達到該課程的學習要求並通過考核即可獲得相應學分。一學期內有兩門以上課程沒有取得學分,或連續兩學年沒有達到規定學分,由正式生降爲旁聽生。
公共課占25個學分,設古代漢語、中國古代哲學史、西方哲學、宗教學原理、英語、日語等,允許學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對于本科畢業,在校期間已完成該課程學習的學員可申請免修並給予規定學分。如通過大學四級英語考試可免修英語,中文系畢業生可免修古代漢語,其它課程依此類推。已達到或超過該課程學習水平但沒有正式文憑或證書者,經任課老師批准可不參加該課程學習,但必須通過考試才能取得學分。根據佛學研究的特點,部分公共課可申請免修,以便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專業學習,但學員應在都是指導下,製定並完成相關研究課題,以專業研究成果來彌補免修學科的學分。
通過學分管理機製,使研究所的教學管理具備了科學化、系統化的特點。
升降有序
在一般的佛學院,學員入學後就如進了保險櫃般穩定。因此,很多學員在佛學院中缺乏危機感,缺少學習動力。而同時,教界一些出色的僧青年或居士林卻缺乏正當的求學途徑。
爲了使研究所向更多的人敞開,成就那些真正想學又能學的人,更有效地培養和造就人才,研究所建立了升降有序的製度。同時招有正式生和旁聽生,但兩者的性質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對學員進行全面考核,每學期兩門課不及格,經補考依然不能通過者,由正式生降爲旁聽生;而旁聽生若各科都能取得良好成績,也可升爲正式生。除學習成績外,操行也是考核的重要因素,研究所不但要訓練學員的學術能力,更著眼于健康人格和宗教情操的造就。學習期間,學員如果不能跟上寺院的宗教生活或品行惡劣,也將降爲旁聽生,乃至退出研究所,以確保研究所的整體素質。
從管理上來說,升降有序的製度是保障研究所教學質量的有力手段。學員若想在研究所長期學習,就必須努力學好每門課程,同時認真遵守研究所和常住的製度,否則就面臨被淘汰的可能。這一獎懲分明的製度既能調動學員的主觀能動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有相應的危機感,從而激發他們自強不息地努力。
高校互動
研究所從開辦以來,始終重視與高校的互動,先後有蘇州大學曆史系、複旦大學宗教系、哲學系、複旦禅學社、蘇州鐵道師範大學、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蘇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高校的師生前來我寺參學交流。他們與研究所學子一同聞法、禅修、行腳,還就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作了交流和對話。通過與高校的互動,一方面幫助學員們吸取高校在學術研究領域的特長,同時也可以在交流過程中,了解當代青年的思想特征和發展動態,爲今後走上弘法崗位打下基礎;一方面則能通過交流將佛法介紹給知識青年,使他們增進對佛教的了解,從而消除偏見,對佛法普及具有現實意義。
爲開闊學員們的視野,研究所還經常邀請教內外著名的佛教學者來西園寺舉辦講座。如香港大學淨因法師,中華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園慈法師,中國社科院楊曾文教授、方廣锠教授,北京大學王邦維教授、白化文教授,複旦大學王雷泉教授,南京大學賴永海教授、孫昌武教授,中山大學龔隽教授,敦煌研究院馬德教授,西北民族學院藏多識教授等,都曾前來研究所講學。此外,臺灣學者林光明先生、日本學者廣澤隆之、橫山宏一教授等,也都在此作過專題講座。通過舉辦學術講座,拓展了學員的視野,增長了學員的見聞,提高了學員的研究能力。
禅修實踐
佛教的禅定,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佛陀給我們開示的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禅定是開發人類生命中無限智慧的必要手段。叁乘聖者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礎上,由禅定安住身心,由禅定成就種種神通,由禅定開發無漏智慧,由禅定成就世出世間一切功德。
戒幢佛學研究所以培養住持佛法的人才爲己任,因而,將禅修作爲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教學實踐中。在課程設置上,爲學員們安排了有關禅學著作的導讀,包括小乘的禅觀及大乘的禅宗典籍,使學員能夠具備相應的理論基礎。並邀請接受過禅修訓練,具有實際禅修經驗的大德爲學員們作具體的禅修指導,先後有濟群法師、如吉法師以及從斯裏蘭卡留學回國的淨因法師、園慈法師爲學員傳授過禅修方法。學習之余,每周安排兩次固定的禅修活動,使同學們不僅掌握理性的知識,更增加了感性的體驗。通過禅修調節了身心,也增進了宗教情操,鞏固了道心。
律儀生活實踐
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佛教人才,不能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應以提升學員素質爲首要任務,這就涉及到信仰建設、道風建設和素質教育等各個方面,因此,律儀生活實踐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研究所開設有《戒律學綱要》課程,從叁皈五戒、八關齋戒直至比丘戒、菩薩戒做系統的學習,使學員對佛教的戒律精神實質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除此之外,還專門開設了《瑜伽菩薩戒》的學習,從叁聚淨戒、六度四攝等方面來重點探討作爲大乘佛教的行人生活與修行的規範,幫助學員們正確處理聲聞乘戒律與菩薩戒的關系以及自利與利他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叢林的布薩,進行半月一次的誦戒,沙彌和居士則讀誦遺教叁經和南傳法句經,在莊嚴而隆重的宗教儀式中啓發學員們作自我的反省,達到清除煩惱、洗滌心靈的目的。
另一方面,研究所在辦學中,爲了引導學子護持道心,堅定信仰,革除學院式教育中可能出現的重慧學輕戒行、重聞思輕修持的弊端,強調所有學員必須順應叢林生活,嚴格按照叢林的生活方式起居,以隨衆上殿、過堂、出坡、布薩等叢林共修內容來鍛造學員們的出世品格。爲學子提供這樣一種叢林生活的氛圍,是研究所爲創建一套結合佛教義理的學習,又能貴在生活中實踐的佛教高等教育範式而做的又一探索。
菩提心實踐
對佛法的體悟,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生活。如果一個人長時間把自己封閉在教室裏,局限在單純的書本知識裏頭,久而久之,就會漸漸的意識不到佛法對于生命的重要性,同時對社會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漠。只有回歸自然,接觸社會,才能喚起童真,喚起慈悲心。《普賢行願品》告誡我們,發心學佛不能離開社會、離開衆生。就像一顆樹的枝葉華果不能離開水分一樣,樹離開水不能活,菩薩離開衆生,悲心也就無從生起。基于這樣的原因,佛學院學生安排適當的弘法和慈善活動,對他們的學習無疑是一種促進,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研究所將菩提心的實踐作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所下面設立了弘法部,其中包括了定慧講堂、青年佛學組的每周佛學講座,西園論壇的網絡弘法,以及編輯室的《人世間》雜志編輯。根據學員們的特長,安排他們參與弘法工作。在做事的過程中,培養和增進道心,同時也磨練定力,提升弘法的綜合技能。通過對兩屆學員的觀察發現,兩年的學修鍛煉下來,學員們的整體素質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不論是信心道念或是弘法能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事實證明,菩提心的實踐對于快速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弘法人才來說,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殊勝方法。
《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教學特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