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問答錄
仁珍千寶仁波切問答開示
問: 密乘內常有灌頂,請問其意義是什麼
若接受灌頂後,回去沒有修持,這樣好嗎
答: 灌頂的意義可以說很簡單、也很複雜,阿底峽尊者說:「灌頂具十一種意義、功德。」簡略契要而說:
一、爲忏悔的作用,灌頂前一定先有忏悔儀式,對種種身口意根本及支分曾違犯的罪業先行忏悔清淨。
二、爲得戒,對未受過戒者而言是受戒的儀式,包括皈依、發心、小乘的別解脫戒(居士戒、出家戒)、大乘的菩薩戒及密乘戒;也是誦戒的儀軌,對所違犯的具補戒、恢複戒體的作用。
別解脫戒戒體能不能恢複,有多種說法,此暫不說,但對菩薩戒及密乘戒,若以忏悔心及再次受戒的心即能恢複,因此具補戒作用。
對已受過灌頂、曾受過戒律者來說,接受一千個及一個灌頂共通戒律部分相同,但個別本尊特有的戒律不同。
叁、爲具除障的作用。具信者接受灌頂的當下,能消除身及心的障礙。
四、爲加持的作用。上師修持一法門、啓開壇城、念誦咒語,以受灌者對諸佛菩薩具信心,上師、傳承祖師、諸佛菩薩的願力及咒力,灌頂時所用法器(爲緣起物)的力量、禅定力量等,獲得加持及祝福。
五、爲授權,上師允許從今天起可以修持這個法門,自己也很歡喜的接受成爲日課而修持。
但亦非所有法門接受過灌頂後一定要每日修持,能以修持一金剛薩埵法門代替所有曾受過灌頂的法門,每日持續不斷念誦二十一遍、一百零八遍亦可。但對一些特別的灌頂、自己有特別發願的法門,如接受文殊菩薩內外密不共的灌頂後,自己發願每天不間斷修持多少遍,這種特別灌頂及發願的就不能中斷,每天一定要做。
問: 雖然每天都給自己設定功課,但有時實在太忙碌了無法作到,怎麼樣才是如法?也不會造成自己的壓力。
答: 對所定的功課需要彈性,沒有時間就做少一點,有時間就多作,覺得做、不做都可以,有這樣的想法,人會越來越懶,最後不想作、逐漸遠離佛法。念誦咒語多少遍,是種自我的約束、是種誓言。
問:一般人會自己設定今天要念多少遍咒語,這種是必須的嗎
若沒達到既定的數目,不管多晚都要補回嗎
答: 你可以自己誓願: 有時間時念叁百或千遍,沒時間則念七或二十一遍以維持不斷,如此當天不足的數目不用刻意補,也不會成爲壓力,念佛或修持,從開始到結束,最重要是法喜充滿、以歡喜心爲之。
問: 具信佛子都想于正道上不偏離佛法精進的修學,亦祈能隨學正信之善知識、生生世世不離清淨具德上師尊,如何能達成此願望
答: 跟錯、做錯、走錯,不管是那一種,都是自己決定上的錯誤,偏離也是一樣。能不錯,主要是見地上要了解,方法或方便的行爲要清楚。
見地上,一位上師所說的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法,即爲正法。佛法的整體內容綜合而言,聲聞乘所說是出離心,大乘所說是菩提心,密乘及大乘共通的是空正見、諸法空性,如果宣說的是有關這叁種的法門,是屬于佛法、是正法,沒有錯誤的。
希望生生世世不離清淨的上師,多多念誦普賢行願品。「遠離惡友、親近善知識」,這是善財童子的願。當然每個人的抉擇會有差別,聽聞任何上師的開示,首先認知法門都是殊勝,再反觀看看符不符合自己的根器,對自己有沒有用處?能不能接受?有時候法殊勝,但人不能如法般殊勝,就沒有很大的用處,這是自己要慢慢思考的部分。
另外,多多看慧光集、菩提道次第廣論內提到很多觀察上師的方式,現觀莊嚴論亦提到大乘菩薩、上師的觀察,而真依據這些觀察時,末法時期煩惱深重的衆生以煩惱的眼及過失的緣故,很難找得到如這些經論所說的善知識。
凡夫與成就者不同之處,成就者眼裏一切都是清淨,凡夫以不清淨的心看時,每個都有過失,業境現于他人身上,因此看到對方的不清淨其實是自己業境的顯現。就如水在六道衆生眼裏有不同的境相、覺受般,天界衆生眼裏它是甘露,人道衆生眼裏是解渴的水,惡鬼道衆生眼裏是膿與血,地獄道衆生眼裏是溶漿。無法控製自己的業力下,有清淨的看成不清淨的種種可能性。
于密乘內最基本的爲觀察傳承清淨,非常重要,若不清淨,巴智仁波切說:「如受用混濁有毒的水,自己也會受染汙。」所謂傳承清淨指的不是外相,而是內心的一種意念,無法以肉眼觀察,因此非常困難。
第二爲具菩提心的觀察,如何觀察?巴智仁波切所說: 「所作所爲是否爲了衆生的解脫。」若是,即爲你隨學的對象。若反是將衆生束縛于輪回的法,就不應隨學。
很多時候,成就者境界的所作是對的,但以凡夫未達同樣境界所看未必。能具清淨智慧的眼看任何事情,都是好的,這時候的你隨學任一位上師都沒關系。
平時多多祈請觀世音菩薩、祈請蓮花生大士、念誦普賢行願品後祈願:「永遠(生生世世)值遇清淨善知識和善友。」這樣不斷的發願。你具信心、諸佛菩薩不會欺騙你,所遇到、跟隨的一定會是善知識,要有這樣的決心。
問: 衆生易因人事境而起煩惱,煩惱生起的當下,如何面對或降低?
答: 煩惱的名相有很多種,痛苦有很多種層次,但基本上煩惱、痛苦就只有一個根源-我執,我執降低,痛苦也會減輕。
所有煩惱的根源是分別念,不要想太多,心專注于一法,煩惱會慢慢減下來。
不論今天是爲了人事物的那個煩惱,心不要隨境而去,往內反觀煩惱的動態、分別念的來源,有這個煩惱會帶來多少傷害?沒有會有多少的快樂?如果這個煩惱解決了,會不會再生起另一個煩惱?一直觀察煩惱的動態。
如是思維時,所有人事物的問題都如作夢般,很多事情中有些事情不處理也沒問題,一切事情都是無常、痛苦是無常、煩惱也是無常,時間過了就沒有了。
人的一些問題,是人作的,百分之九十九會有解決的方法,依人的方式去思考、解決,就沒事了。
當起沈重的分別念,覺得很擔憂、難過的時候,想想即將發生、可能面臨的最糟狀況,如何面對這即將産生的痛苦、煩惱?未遇到事情之前,就一直擔憂,會越來越恐懼。
當然,事情應作不應作、善惡的取舍要從微細的地方開始,但是內心的煩惱要由粗的地方開始淨化,不一定要想到微細的部分,今天真去接受已發生的狀況,最後會覺得其實也沒怎麼樣!
我們在五毒煩惱淨化、轉爲道用的方法中練習,首先想想碰到自己最不喜歡的人、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感受痛苦的人、感受痛苦的自性、來源、住處等,各方面觀察,找不到! 那麼煩惱、痛苦、恐懼的感覺自然會消失。找不到即已解決了煩惱,因此事實上沒什麼問題,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想、自己擔驚受怕。
問: 何謂法報化叁身
叁身與明空或空明不二的關系
答: 法報化叁身由離自己最近處說起,我們現在的身是化身、語是報身、意是法身,這個理論不是沒有根據編撰出來的。
實際上法報化叁身從未離開自己的叁門,原因是什麼
由“意”上而說,法身無緣、法界、心的自性、空性都是一樣的,自己的意念、如來藏性的本體、法界、法身都是一樣,完全沒有差別。
就“語”上來說,法界任運功德顯現的方式有很多種,有時稱之爲報身,即受用身,藏文爲“叁部嘎亞”中文譯爲報身-意思應是接受果報之身,解釋上名爲受用身,受用什麼
因地上所有善業的果報如莊嚴的身、滿種種願欲,果報受用、享用、呈現即稱爲報身。
現在凡夫階段意不清淨的狀況下看不到,但如一位講經說法的老師或教授、慈悲的母親,具有能力勸別人做善業等,有一點點報身佛的力量,爲受用到因地所作善業一部分的果,此語部份能力顯現的就是報身佛。更清淨時,能度化更多衆生,此爲圓滿報身佛的一部分。
身清淨爲化身、幻化身,意思是如魔術家爲了讓衆生歡喜而耍魔術般,諸佛菩薩爲了滿衆生的願而變出各種身、相、能力,此稱爲化身。
化身有很多種,常看到的佛像是佛的化身相,能使看到的衆生種下善根。同樣,我們受了居士五戒或受沙彌、比丘戒,持守的開始自然有戒德,此能影響別人-讓衆生歡喜而能渡化或接引行善道等各種能力,我們的身本就存有化身的一部分功德,因此身即化身。因此衆生的身、口、意叁門清淨的將來,獲得法、報、化叁身的果位。
叁身于五種智慧內屬于那種呢
心是法界體性智、爲如來藏性的本體、是法身;語是妙觀察智、有辨別善惡、度化衆生、顯現各種的能力;身是大圓鏡智的自性,現爲這個相而不執著所作事或相。此即叁身與叁種智慧的對等關系,以此常言衆生不離叁寶、不離法報化叁身。
所有業障歸納起來集于身口意叁門所作業外,無其它,最後清淨具此身口意叁門的功德,現在行菩薩道也是爲了身口意清淨而努力,因此通常我們不離法報化叁身的自性、叁身的業、叁身的因與果。
所有密乘的理論全部建立在法報化叁身上,任何事情或理論都不離法報化叁身的解釋,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修法時,常提到身要端正、唱頌經典或佛號心咒要口齒清楚、意想諸佛菩薩的功德,叁門專注在一法上,你已經融于法報化叁身、也顯現叁身的功德,此即日常生活中叁身功德顯現之時。
明空不二,簡單說如眼睛看到蛋糕而生色相的執著、感覺到美味或香味産生執著即爲“明”,最後色等諸相都不存在的階段即爲“空”,世俗谛的空不一定要具佛性,因此輪回的任何一個自性都具明空二者。
但若說及佛性“空”的部分,我們說爲空分,屬于涅槃之法,涅槃的一切法成爲空的原因是什麼
在凡俗的眼裏爲空,找不到、摸不到、想不到超越自己意識的境界,因此稱爲“空”。此“空”無法…
《佛法問答錄--仁珍千寶仁波切問答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