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问答录--仁珍千宝仁波切问答开示

  佛法问答录

  仁珍千宝仁波切问答开示

  问: 密乘内常有灌顶,请问其意义是什么

   若接受灌顶后,回去没有修持,这样好吗

  

  答: 灌顶的意义可以说很简单、也很复杂,阿底峡尊者说:「灌顶具十一种意义、功德。」简略契要而说:

   一、为忏悔的作用,灌顶前一定先有忏悔仪式,对种种身口意根本及支分曾违犯的罪业先行忏悔清净。

   二、为得戒,对未受过戒者而言是受戒的仪式,包括皈依、发心、小乘的别解脱戒(居士戒、出家戒)、大乘的菩萨戒及密乘戒;也是诵戒的仪轨,对所违犯的具补戒、恢复戒体的作用。

   别解脱戒戒体能不能恢复,有多种说法,此暂不说,但对菩萨戒及密乘戒,若以忏悔心及再次受戒的心即能恢复,因此具补戒作用。

   对已受过灌顶、曾受过戒律者来说,接受一千个及一个灌顶共通戒律部分相同,但个别本尊特有的戒律不同。

   三、为具除障的作用。具信者接受灌顶的当下,能消除身及心的障碍。

   四、为加持的作用。上师修持一法门、启开坛城、念诵咒语,以受灌者对诸佛菩萨具信心,上师、传承祖师、诸佛菩萨的愿力及咒力,灌顶时所用法器(为缘起物)的力量、禅定力量等,获得加持及祝福。

   五、为授权,上师允许从今天起可以修持这个法门,自己也很欢喜的接受成为日课而修持。

   但亦非所有法门接受过灌顶后一定要每日修持,能以修持一金刚萨埵法门代替所有曾受过灌顶的法门,每日持续不断念诵二十一遍、一百零八遍亦可。但对一些特别的灌顶、自己有特别发愿的法门,如接受文殊菩萨内外密不共的灌顶后,自己发愿每天不间断修持多少遍,这种特别灌顶及发愿的就不能中断,每天一定要做。

  

  问: 虽然每天都给自己设定功课,但有时实在太忙碌了无法作到,怎么样才是如法?也不会造成自己的压力。

  答: 对所定的功课需要弹性,没有时间就做少一点,有时间就多作,觉得做、不做都可以,有这样的想法,人会越来越懒,最后不想作、逐渐远离佛法。念诵咒语多少遍,是种自我的约束、是种誓言。

  问:一般人会自己设定今天要念多少遍咒语,这种是必须的吗

  若没达到既定的数目,不管多晚都要补回吗

  

  答: 你可以自己誓愿: 有时间时念三百或千遍,没时间则念七或二十一遍以维持不断,如此当天不足的数目不用刻意补,也不会成为压力,念佛或修持,从开始到结束,最重要是法喜充满、以欢喜心为之。

  

  问: 具信佛子都想于正道上不偏离佛法精进的修学,亦祈能随学正信之善知识、生生世世不离清净具德上师尊,如何能达成此愿望

  

  答: 跟错、做错、走错,不管是那一种,都是自己决定上的错误,偏离也是一样。能不错,主要是见地上要了解,方法或方便的行为要清楚。

  见地上,一位上师所说的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的法,即为正法。佛法的整体内容综合而言,声闻乘所说是出离心,大乘所说是菩提心,密乘及大乘共通的是空正见、诸法空性,如果宣说的是有关这三种的法门,是属于佛法、是正法,没有错误的。

  希望生生世世不离清净的上师,多多念诵普贤行愿品。「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这是善财童子的愿。当然每个人的抉择会有差别,听闻任何上师的开示,首先认知法门都是殊胜,再反观看看符不符合自己的根器,对自己有没有用处?能不能接受?有时候法殊胜,但人不能如法般殊胜,就没有很大的用处,这是自己要慢慢思考的部分。

  另外,多多看慧光集、菩提道次第广论内提到很多观察上师的方式,现观庄严论亦提到大乘菩萨、上师的观察,而真依据这些观察时,末法时期烦恼深重的众生以烦恼的眼及过失的缘故,很难找得到如这些经论所说的善知识。

  凡夫与成就者不同之处,成就者眼里一切都是清净,凡夫以不清净的心看时,每个都有过失,业境现于他人身上,因此看到对方的不清净其实是自己业境的显现。就如水在六道众生眼里有不同的境相、觉受般,天界众生眼里它是甘露,人道众生眼里是解渴的水,恶鬼道众生眼里是脓与血,地狱道众生眼里是溶浆。无法控制自己的业力下,有清净的看成不清净的种种可能性。

  于密乘内最基本的为观察传承清净,非常重要,若不清净,巴智仁波切说:「如受用混浊有毒的水,自己也会受染污。」所谓传承清净指的不是外相,而是内心的一种意念,无法以肉眼观察,因此非常困难。

  第二为具菩提心的观察,如何观察?巴智仁波切所说: 「所作所为是否为了众生的解脱。」若是,即为你随学的对象。若反是将众生束缚于轮回的法,就不应随学。

  很多时候,成就者境界的所作是对的,但以凡夫未达同样境界所看未必。能具清净智慧的眼看任何事情,都是好的,这时候的你随学任一位上师都没关系。

  平时多多祈请观世音菩萨、祈请莲花生大士、念诵普贤行愿品后祈愿:「永远(生生世世)值遇清净善知识和善友。」这样不断的发愿。你具信心、诸佛菩萨不会欺骗你,所遇到、跟随的一定会是善知识,要有这样的决心。

  

  问: 众生易因人事境而起烦恼,烦恼生起的当下,如何面对或降低?

  答: 烦恼的名相有很多种,痛苦有很多种层次,但基本上烦恼、痛苦就只有一个根源-我执,我执降低,痛苦也会减轻。

   所有烦恼的根源是分别念,不要想太多,心专注于一法,烦恼会慢慢减下来。

   不论今天是为了人事物的那个烦恼,心不要随境而去,往内反观烦恼的动态、分别念的来源,有这个烦恼会带来多少伤害?没有会有多少的快乐?如果这个烦恼解决了,会不会再生起另一个烦恼?一直观察烦恼的动态。

   如是思维时,所有人事物的问题都如作梦般,很多事情中有些事情不处理也没问题,一切事情都是无常、痛苦是无常、烦恼也是无常,时间过了就没有了。

   人的一些问题,是人作的,百分之九十九会有解决的方法,依人的方式去思考、解决,就没事了。

   当起沉重的分别念,觉得很担忧、难过的时候,想想即将发生、可能面临的最糟状况,如何面对这即将产生的痛苦、烦恼?未遇到事情之前,就一直担忧,会越来越恐惧。

  当然,事情应作不应作、善恶的取舍要从微细的地方开始,但是内心的烦恼要由粗的地方开始净化,不一定要想到微细的部分,今天真去接受已发生的状况,最后会觉得其实也没怎么样!

   我们在五毒烦恼净化、转为道用的方法中练习,首先想想碰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感受痛苦的人、感受痛苦的自性、来源、住处等,各方面观察,找不到! 那么烦恼、痛苦、恐惧的感觉自然会消失。找不到即已解决了烦恼,因此事实上没什么问题,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想、自己担惊受怕。

  

  问: 何谓法报化三身

   三身与明空或空明不二的关系

  

  答: 法报化三身由离自己最近处说起,我们现在的身是化身、语是报身、意是法身,这个理论不是没有根据编撰出来的。

   实际上法报化三身从未离开自己的三门,原因是什么

   由“意”上而说,法身无缘、法界、心的自性、空性都是一样的,自己的意念、如来藏性的本体、法界、法身都是一样,完全没有差别。

  就“语”上来说,法界任运功德显现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时称之为报身,即受用身,藏文为“三部嘎亚”中文译为报身-意思应是接受果报之身,解释上名为受用身,受用什么

   因地上所有善业的果报如庄严的身、满种种愿欲,果报受用、享用、呈现即称为报身。

  现在凡夫阶段意不清净的状况下看不到,但如一位讲经说法的老师或教授、慈悲的母亲,具有能力劝别人做善业等,有一点点报身佛的力量,为受用到因地所作善业一部分的果,此语部份能力显现的就是报身佛。更清净时,能度化更多众生,此为圆满报身佛的一部分。

  身清净为化身、幻化身,意思是如魔术家为了让众生欢喜而耍魔术般,诸佛菩萨为了满众生的愿而变出各种身、相、能力,此称为化身。

  化身有很多种,常看到的佛像是佛的化身相,能使看到的众生种下善根。同样,我们受了居士五戒或受沙弥、比丘戒,持守的开始自然有戒德,此能影响别人-让众生欢喜而能渡化或接引行善道等各种能力,我们的身本就存有化身的一部分功德,因此身即化身。因此众生的身、口、意三门清净的将来,获得法、报、化三身的果位。

  三身于五种智慧内属于那种呢

   心是法界体性智、为如来藏性的本体、是法身;语是妙观察智、有辨别善恶、度化众生、显现各种的能力;身是大圆镜智的自性,现为这个相而不执着所作事或相。此即三身与三种智慧的对等关系,以此常言众生不离三宝、不离法报化三身。

  所有业障归纳起来集于身口意三门所作业外,无其它,最后清净具此身口意三门的功德,现在行菩萨道也是为了身口意清净而努力,因此通常我们不离法报化三身的自性、三身的业、三身的因与果。

  所有密乘的理论全部建立在法报化三身上,任何事情或理论都不离法报化三身的解释,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修法时,常提到身要端正、唱颂经典或佛号心咒要口齿清楚、意想诸佛菩萨的功德,三门专注在一法上,你已经融于法报化三身、也显现三身的功德,此即日常生活中三身功德显现之时。

  明空不二,简单说如眼睛看到蛋糕而生色相的执着、感觉到美味或香味产生执着即为“明”,最后色等诸相都不存在的阶段即为“空”,世俗谛的空不一定要具佛性,因此轮回的任何一个自性都具明空二者。

  但若说及佛性“空”的部分,我们说为空分,属于涅槃之法,涅槃的一切法成为空的原因是什么

  在凡俗的眼里为空,找不到、摸不到、想不到超越自己意识的境界,因此称为“空”。此“空”无法…

《佛法问答录--仁珍千宝仁波切问答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