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或变出来、为我们如来藏性的本性。
本性 - 本身具有的能力或究竟的真理,如来藏性究竟的真理是“空”。如来藏性功德的部分称为明,明有身口意、功德、事业,如佛身圆满的相-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语的六十梵音等语圆满相,意圆满之相、受用圆满之相,就色声香味触而言,前面加胜时即为“空”,一般说对色法有执着时为色,无执着时如时轮金刚内的“胜色”,意思为看似为色实际为空,因此平常说色即是空。
色意指所有看到的东西全部为色法,看到有觉受中看到、肉眼看到二种,色法都是无自性,来源、住处、最后的去处(毁灭)三方向观察皆为空,以过去、现在、未来观察为空,东南西北等十方观察亦为空,因此不存在、不存在的空。
虽然不存在但如变魔术般或看电影般幻化方式显现出来的即“明”,明空不二是一体、非为二体。一体可就其体性及自相而言,自相为明、体性为空,自性如前面说及任运的一切现分、一切功德,常说及的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功德、事业,全部为明的部分。
明空不二亦为佛的身语意三身,法身自空、报身及化身为“明”,亦称为法色双运身,法身指真如圆满的法身,色身指为报身及化身,此二者是一体两面、没有分别的就称为明空不二的智慧。
问: 法报化三身与明空或空明不二的关系
答: 明空不二,简单说如眼睛看到蛋糕而生色相的执着、感觉到美味或香味产生执着即为“明”,最后色等诸相都不存在的阶段即为“空”,世俗谛的空不一定要具佛性,因此轮回的任何一个自性都具明空二者。
但若说及佛性“空”的部分,我们说为空分,属于涅槃之法,涅槃的一切法成为空的原因是什么
在凡俗的眼里为空,找不到、摸不到、想不到超越自己意识的境界,因此称为“空”。此“空”无法想或变出来、为我们如来藏性的本性。
本性 - 本身具有的能力或究竟的真理,如来藏性究竟的真理是“空”。如来藏性功德的部分称为明,明有身口意、功德、事业,如佛身圆满的相,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语的六十梵音等语圆满相,意圆满之相、受用圆满之相,就色声香味触而言,前面加胜时即为“空”,一般说对色法有执着时为色,无执着时如时轮金刚内的“胜色”,意思为看似为色实际为空,因此平常说色即是空。
“色”意指所有看到的东西全部为色法,看到有觉受中看到、肉眼看到二种,色法都是无自性,来源、住处、最后的去处(毁灭)三方向观察皆为空,以过去、现在、未来观察为空,东南西北等十方观察亦为空,因此不存在、不存在的空。
虽然不存在,但如变魔术或看电影般幻化方式显现出来的即“明”,明空不二是一体、非为二体。
一体可就其体性及自相而言,自相为明、体性为空,自性如前面说及任运的一切现分、一切功德,常说及的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功德、事业,全部为“明”的部分。
明空不二亦为佛的身语意三身,法身自空、报身及化身为“明”,亦称为法色双运身,法身指究竟圆满真如的法身,色身指为报身及化身,此二者是一体两面、没有分别的就称为明空不二的智慧。
问:如何能不起恶念?若于佛堂杀死蚂蚁等众生,应如何?答:想要每一念都无恶念,是没办法的!每一念要成为善念,要自己精进努力,任何一位上师都无法强将见解灌到每个人心中,如释迦牟尼佛提过:「我不会用水去净化别人的罪业,也无法以手去分开你的痛苦,我能做的是给你佛法正确的观念,你能延续、学习及实习,将来会获得正觉位。」不起恶念非常困难的,若说可以,是太看得起自己了,我们活在娑婆而非极乐世界,娑婆世界中有痛苦、难过、分别念是正常的,座与座间无分别是什么样的阶段呢
已达初地菩萨的阶段,就算如此也仍具微细的分别念。 “座”为正在上座修法的期间,“座间”为结束功课、行如吃饭、盥洗、洒扫等日常生活的阶段,此时初学阶段的你,心念是初学的阶段是没办法不起恶念。
但起恶念的时候,怎么办?有很多种方式,能对当下所起烦恼彻底的了解、净化,后面的烦恼就不容易生起。在听闻佛经的短暂时间内可能不起恶念,耳根亦暂时清净。念头生起时,认识生起的对象、强烈的对治即思考生起的因及果,果是下地狱,单只想下地狱的功效不大,感受下地狱的痛苦,瞋恨心自然会降下。再发菩提心。
具嗔恨心、具烦恼的众生,虽然不喜欢现在、未来面临的痛苦,但在业力的牵引不自觉的作恶业,了知这是过去的因缘,现在要欢喜的还清欠债,对所犯罪业的当事者发起慈悲心,希望他脱离地狱的苦海等,发菩提心的当下,心暂时自然清净,五分钟生起菩提心,半小时内的记忆犹存,无形中会将你的心拉回不起烦恼。每天早上一起床,提醒自己不要起嗔恨心,想一想嗔恨心的因、瞋恨心的果、容易让自己起烦恼的人事物等想一遍,再想想对治的方法,五分钟或十分钟,这是每天首要做的功课。如此,今天真的面临境况、敌人,心里早已准备的缘故,不容易生起烦恼或恶念。
一般口中说发心、发心,最重要是真实打从心里发起菩提心,空口言谈是无用处,背诵诸多经文,起烦恼时却一个也用不上,直如学功夫的人虽然备齐各式武器,但敌人真实现前,却无一可用、经不起考验,如此具备很多财产或玩具虽好却无用处。同样佛教徒听闻众多理论、教法,遇到生死的关键或境界,最需要的是实修的功力,实实在在体验、觉受是最有用的。真实的体验就知道了,从今天开始就试看看。真实如此,感谢诸佛菩萨给予加持,如阿底峡尊者、莲花生大士等所提依照次第学习佛法及练习,以成就者宝贵的修习经验净化自己的烦恼,就是口诀。相续中不起烦恼是没办法,就算能短暂控制一个人的心、也无法恒续一辈子。住在山上,动与不动间,会有一些杀生,但不是起瞋恨心而杀,有罪业但不严重,这里是三宝所在场所,多多忏悔,每天放诵佛号或多多念诵阿弥陀佛佛号、普贤王如来咒语或不动佛咒语及回向这些有缘为善妙。
问: 自己很喜欢听闻佛经,是否这样就足够了
答:听闻佛经很好,而闻思修是不可缺少。不论如何,最重要是心在法上。参加很多佛法的活动虽然重要,但不可以成为自己的压力,我们最后成佛的是心、不是外在的身,死亡后身体最终化为灰尘不会成佛。所谓善业及恶业带到下一辈子,谁带去呢
是意识、心念,因此心在法上最重要。
问: 听闻佛经也能于第七意识内转化心念吗
答: 听闻佛法的时间内,耳根清净,不会受到其它的污染,意识的污染减少,这是闻法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心念。
一般说出家,有形相的出家、了义或真实的出家。形相的出家为接受出家戒穿上法衣能成三宝的代表,不论持戒清不清净否
真实出家,一定要以对三界轮回的出离心(想要脱离生死轮回、证得佛果的心)为基础,这种心是出家人的根本。修行人也有多种分法,外相的修行、内心的修行等。
在佛堂内供奉佛或菩萨的行为,属形相的学佛,对无法真实学习佛法的人来说,看到佛像生起信心,意识内种下佛的种子、是种下善根。视这些佛像为真实佛时,获得佛的加持。
供奉外在佛相的目的,为一看见佛相记得佛所说之法语、为了提醒自己记住佛语及纪念佛陀,而最终自己如佛般成佛。佛经内提到每位众生都有佛性,心清净即与佛无二别,这是佛陀讲经说法的目的,是佛的希望、众生解脱的目标。真实的佛相在心内,常常忆念佛陀,最终与佛无二。
问:假如我对您的开示理解正确的话,似乎修持菩提心是所有修行中最重要的,这样说来我们是不是不需要到处跑金刚乘 (Vajrayana)的灌顶?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师:皈依和发菩提心是弟子在领受金刚乘灌顶前的必要条件。假如你没有发菩提心,无法真正地获得灌顶,你的理解完全正确。但在没有发菩提心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接受灌顶的,如可以依你所祈接受多次长寿灌顶,但这些仅止于加持的功能。
关于特定的护法灌顶,如果你已受过本尊灌顶,可以领受其它一、两个本尊,但实在没必要去收集不同的本尊灌顶,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修心才是重点,你是对的。
然而接受灌顶还是可以有很多好处的,特别是第四灌 — 词意灌顶 (tshig dhang)。但是要小心,很多的灌顶是要守戒的,有些戒律也不容易遵守。
《佛法问答录--仁珍千宝仁波切问答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