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問答錄--仁珍千寶仁波切問答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想或變出來、爲我們如來藏性的本性。

  本性 - 本身具有的能力或究竟的真理,如來藏性究竟的真理是“空”。如來藏性功德的部分稱爲明,明有身口意、功德、事業,如佛身圓滿的相-具叁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語的六十梵音等語圓滿相,意圓滿之相、受用圓滿之相,就色聲香味觸而言,前面加勝時即爲“空”,一般說對色法有執著時爲色,無執著時如時輪金剛內的“勝色”,意思爲看似爲色實際爲空,因此平常說色即是空。

  色意指所有看到的東西全部爲色法,看到有覺受中看到、肉眼看到二種,色法都是無自性,來源、住處、最後的去處(毀滅)叁方向觀察皆爲空,以過去、現在、未來觀察爲空,東南西北等十方觀察亦爲空,因此不存在、不存在的空。

  雖然不存在但如變魔術般或看電影般幻化方式顯現出來的即“明”,明空不二是一體、非爲二體。一體可就其體性及自相而言,自相爲明、體性爲空,自性如前面說及任運的一切現分、一切功德,常說及的諸佛菩薩度化衆生的功德、事業,全部爲明的部分。

  明空不二亦爲佛的身語意叁身,法身自空、報身及化身爲“明”,亦稱爲法色雙運身,法身指真如圓滿的法身,色身指爲報身及化身,此二者是一體兩面、沒有分別的就稱爲明空不二的智慧。

  

  問: 法報化叁身與明空或空明不二的關系

  

  答: 明空不二,簡單說如眼睛看到蛋糕而生色相的執著、感覺到美味或香味産生執著即爲“明”,最後色等諸相都不存在的階段即爲“空”,世俗谛的空不一定要具佛性,因此輪回的任何一個自性都具明空二者。

  但若說及佛性“空”的部分,我們說爲空分,屬于涅槃之法,涅槃的一切法成爲空的原因是什麼

  在凡俗的眼裏爲空,找不到、摸不到、想不到超越自己意識的境界,因此稱爲“空”。此“空”無法想或變出來、爲我們如來藏性的本性。

  本性 - 本身具有的能力或究竟的真理,如來藏性究竟的真理是“空”。如來藏性功德的部分稱爲明,明有身口意、功德、事業,如佛身圓滿的相,具叁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語的六十梵音等語圓滿相,意圓滿之相、受用圓滿之相,就色聲香味觸而言,前面加勝時即爲“空”,一般說對色法有執著時爲色,無執著時如時輪金剛內的“勝色”,意思爲看似爲色實際爲空,因此平常說色即是空。

  “色”意指所有看到的東西全部爲色法,看到有覺受中看到、肉眼看到二種,色法都是無自性,來源、住處、最後的去處(毀滅)叁方向觀察皆爲空,以過去、現在、未來觀察爲空,東南西北等十方觀察亦爲空,因此不存在、不存在的空。

  雖然不存在,但如變魔術或看電影般幻化方式顯現出來的即“明”,明空不二是一體、非爲二體。

  一體可就其體性及自相而言,自相爲明、體性爲空,自性如前面說及任運的一切現分、一切功德,常說及的諸佛菩薩度化衆生的功德、事業,全部爲“明”的部分。

  明空不二亦爲佛的身語意叁身,法身自空、報身及化身爲“明”,亦稱爲法色雙運身,法身指究竟圓滿真如的法身,色身指爲報身及化身,此二者是一體兩面、沒有分別的就稱爲明空不二的智慧。

  問:如何能不起惡念?若于佛堂殺死螞蟻等衆生,應如何?答:想要每一念都無惡念,是沒辦法的!每一念要成爲善念,要自己精進努力,任何一位上師都無法強將見解灌到每個人心中,如釋迦牟尼佛提過:「我不會用水去淨化別人的罪業,也無法以手去分開你的痛苦,我能做的是給你佛法正確的觀念,你能延續、學習及實習,將來會獲得正覺位。」不起惡念非常困難的,若說可以,是太看得起自己了,我們活在娑婆而非極樂世界,娑婆世界中有痛苦、難過、分別念是正常的,座與座間無分別是什麼樣的階段呢

   已達初地菩薩的階段,就算如此也仍具微細的分別念。 “座”爲正在上座修法的期間,“座間”爲結束功課、行如吃飯、盥洗、灑掃等日常生活的階段,此時初學階段的你,心念是初學的階段是沒辦法不起惡念。

  但起惡念的時候,怎麼辦?有很多種方式,能對當下所起煩惱徹底的了解、淨化,後面的煩惱就不容易生起。在聽聞佛經的短暫時間內可能不起惡念,耳根亦暫時清淨。念頭生起時,認識生起的對象、強烈的對治即思考生起的因及果,果是下地獄,單只想下地獄的功效不大,感受下地獄的痛苦,瞋恨心自然會降下。再發菩提心。

  具嗔恨心、具煩惱的衆生,雖然不喜歡現在、未來面臨的痛苦,但在業力的牽引不自覺的作惡業,了知這是過去的因緣,現在要歡喜的還清欠債,對所犯罪業的當事者發起慈悲心,希望他脫離地獄的苦海等,發菩提心的當下,心暫時自然清淨,五分鍾生起菩提心,半小時內的記憶猶存,無形中會將你的心拉回不起煩惱。每天早上一起床,提醒自己不要起嗔恨心,想一想嗔恨心的因、瞋恨心的果、容易讓自己起煩惱的人事物等想一遍,再想想對治的方法,五分鍾或十分鍾,這是每天首要做的功課。如此,今天真的面臨境況、敵人,心裏早已准備的緣故,不容易生起煩惱或惡念。

  一般口中說發心、發心,最重要是真實打從心裏發起菩提心,空口言談是無用處,背誦諸多經文,起煩惱時卻一個也用不上,直如學功夫的人雖然備齊各式武器,但敵人真實現前,卻無一可用、經不起考驗,如此具備很多財産或玩具雖好卻無用處。同樣佛教徒聽聞衆多理論、教法,遇到生死的關鍵或境界,最需要的是實修的功力,實實在在體驗、覺受是最有用的。真實的體驗就知道了,從今天開始就試看看。真實如此,感謝諸佛菩薩給予加持,如阿底峽尊者、蓮花生大士等所提依照次第學習佛法及練習,以成就者寶貴的修習經驗淨化自己的煩惱,就是口訣。相續中不起煩惱是沒辦法,就算能短暫控製一個人的心、也無法恒續一輩子。住在山上,動與不動間,會有一些殺生,但不是起瞋恨心而殺,有罪業但不嚴重,這裏是叁寶所在場所,多多忏悔,每天放誦佛號或多多念誦阿彌陀佛佛號、普賢王如來咒語或不動佛咒語及回向這些有緣爲善妙。

  問: 自己很喜歡聽聞佛經,是否這樣就足夠了

  

  答:聽聞佛經很好,而聞思修是不可缺少。不論如何,最重要是心在法上。參加很多佛法的活動雖然重要,但不可以成爲自己的壓力,我們最後成佛的是心、不是外在的身,死亡後身體最終化爲灰塵不會成佛。所謂善業及惡業帶到下一輩子,誰帶去呢

  是意識、心念,因此心在法上最重要。

  

  問: 聽聞佛經也能于第七意識內轉化心念嗎

  

  答: 聽聞佛法的時間內,耳根清淨,不會受到其它的汙染,意識的汙染減少,這是聞法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心念。

   一般說出家,有形相的出家、了義或真實的出家。形相的出家爲接受出家戒穿上法衣能成叁寶的代表,不論持戒清不清淨否

   真實出家,一定要以對叁界輪回的出離心(想要脫離生死輪回、證得佛果的心)爲基礎,這種心是出家人的根本。修行人也有多種分法,外相的修行、內心的修行等。

   在佛堂內供奉佛或菩薩的行爲,屬形相的學佛,對無法真實學習佛法的人來說,看到佛像生起信心,意識內種下佛的種子、是種下善根。視這些佛像爲真實佛時,獲得佛的加持。

   供奉外在佛相的目的,爲一看見佛相記得佛所說之法語、爲了提醒自己記住佛語及紀念佛陀,而最終自己如佛般成佛。佛經內提到每位衆生都有佛性,心清淨即與佛無二別,這是佛陀講經說法的目的,是佛的希望、衆生解脫的目標。真實的佛相在心內,常常憶念佛陀,最終與佛無二。

   問:假如我對您的開示理解正確的話,似乎修持菩提心是所有修行中最重要的,這樣說來我們是不是不需要到處跑金剛乘 (Vajrayana)的灌頂?不知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

  師:皈依和發菩提心是弟子在領受金剛乘灌頂前的必要條件。假如你沒有發菩提心,無法真正地獲得灌頂,你的理解完全正確。但在沒有發菩提心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接受灌頂的,如可以依你所祈接受多次長壽灌頂,但這些僅止于加持的功能。

   關于特定的護法灌頂,如果你已受過本尊灌頂,可以領受其它一、兩個本尊,但實在沒必要去收集不同的本尊灌頂,因爲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修心才是重點,你是對的。

   然而接受灌頂還是可以有很多好處的,特別是第四灌 — 詞意灌頂 (tshig dhang)。但是要小心,很多的灌頂是要守戒的,有些戒律也不容易遵守。

  

  

《佛法問答錄--仁珍千寶仁波切問答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