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饑餓狀態,他們持續緊張著,不管擁有什麼都嫌不夠。諷刺的是,這種緊張感有助于經濟。”一個廣告人說:“我的神聖職責就是讓你垂涎欲滴,在我們這一行沒有人希望你幸福,因爲幸福的人不消費。”而我們相信GDP,因爲從小就被教育說國家要強大,否則世界列強就會欺負我們。你是否有解決這一系列矛盾的答案呢?
宗薩欽哲仁波切:我沒有答案,我只提出問題,我認爲提出問題是重要的。有時候我甚至跟朋友們開玩笑說,如果世界上有10%的人成爲真正的佛教徒,世界經濟就會崩盤,因爲世界上會缺少10%的貪婪,這就足夠直接讓市場經濟迎來災難。當然,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力量,在目前是以你擁有多少來評斷的,例如你有多少的儲蓄等。但我們必須理解,也許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看法。如果你相信每個人終會死亡,而自己死亡以後什麼也不存在,那麼我們就不必真正去關心這個世界將會發生什麼問題。但是,即使你不是佛教徒因而不相信有“來世”,作爲一個人類,我們必須想到下一代,我們國家、家庭、社會的下一代。因此,以長期的觀點思考,我們必須扪心自問:目前對于經濟力量的定義是不是一個健康的定義?是不是一個具有證悟觀點的定義?這是我們要認真詢問的問題。因爲目前我們在做的,可能就在爲下一代種下貧困的種子,他們會失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如同我早先說的,這一類問題與懷疑必須被提出來,我要說的是,作爲人類,我們應該有一種更高、更廣大的視野,而這視野不只是爲了個人,而是爲了人類、爲了各種動物,基本上,爲了整個地球的所有居住者。
叁聯生活周刊:在《朝聖》中,你提到印度保持了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2000多年前,莊子也曾經說“甯願拖著尾巴在泥地裏打滾,也不想去朝中做官”。這些和你所強調的“無爲”是一回事嗎?
宗薩欽哲仁波切:我不是說以自然的方式生活,而是說直到目前爲止,印度對于一些非短視、非物質生活的價值觀,都還相當重視。印度一直到現在,都未輕易掉入一些現代生活的陷阱裏,令人傷心的是,它也在改變,已經開始有一些失去這種韌性的征象出現了。所有的這些價值觀,我們可以從它比較強調內在發展,而非外在發展看出來。
普遍說,我想現代世界的過去兩個世紀可能走迷路了,認爲物質的發展是絕對必要的。這可能與曆經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以及其他原因有關。可是我們這個世紀有責任,因爲相對地說,我們有機會、有辦法來仔細關注,並計劃更好的未來。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如果現在不做,我們就永遠也不會做了。
叁聯生活周刊:我聽到說,你的新電影是講一個孟買的女人,大意是她要離婚,和情人在一起,類似“寶萊塢”的情節。什麼動機讓你想拍這樣一個故事呢?
宗薩欽哲仁波切:我拍電影沒有任何深奧的靈性動機,也沒有任何利他的動機,這純粹只是我對創作與表現的愛好而已。也許有些人會在我的電影裏找到一些信息,如果是這樣子,我會認爲它是個紅利。
電影的概要是一個年輕的女生,開始時很天真,結果跟一個她不應該結合的人在一起而懷孕了,這個事件可能會讓她自己與小孩的生命都遭到威脅,因此她就試圖做任何事情去拯救那新生兒的生命。在這部電影裏,我想結合印度的古典舞蹈與音樂,因爲Bharatanatyam舞蹈是全世界僅存的最古老的舞蹈之一,而我一直都很喜歡。同時這部電影也在說,我們平常如此重視所謂的“真實”,但是“幻想”是一樣重要的;雖然我們認爲理性的心是很重要的,可是在某些時候,盲目的崇拜與盲目的愛,可能也相當令人滿足。
叁聯生活周刊:普通人能在當下生活中修習禅定嗎?如果有時生活不是那麼有趣,怎麼辦呢?
宗薩欽哲仁波切:特別在今天,禅定已經變成一個非常普遍廣泛的字眼。如果你談的是佛教,禅定是強化覺知的工具。在佛教哲學裏,人類受苦的基本原因是因爲我們沒有覺性,我們永遠在散亂中,而由于這種散亂,我們變得非常執著或神經質,因此我們匆忙地尋求各種解答,這些解答反過來又成爲我們新的執著。因而,應當讓我們解脫的東西反過來又桎梏我們。在佛教裏,具有覺知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我們所談的,是一種很簡單的活在當下的覺知,不管你是在品嘗一口好茶、在刷牙、在散步,或在超市裏買菜,在當下鮮活現前。而發展這種習性,不掉入期待與恐懼陷阱裏,就是開展這種覺性的好的開始。當然,最終我們需要去發展最深奧的覺知,那就是對真谛的覺知,對究竟真理的覺知。
叁聯生活周刊:見地有多重要?一個人必須嘗試或建構他自己的見地,這很重要嗎?
宗薩欽哲仁波切:不論我們是否在尋找,我們都有某種見地,我們都被製約而有見地。舉例說,我們可能被製約的一種見地,認爲BMW是個好車,而且整個工業都強迫我們去思考BMW就是個好車。根據這種見地,我們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反應,比如說:想要擁有一輛因而努力去工作賺錢、工作得很辛苦,而且很可能最後終于得到一輛。然後我們就需要去保養它、保護它、保險它,甚至對有些人,這車被刮傷了一點,就會造成很大的痛苦和焦慮,這一切都是根據于BMW是個好車的見地而來的。相同的,我們還有很多不同的見地,舉例說,又瘦又高是現代人美貌的形象,但我聽說在古代的中國,以當時的見地而言,肥胖才是美麗的形象。
有些見地可以維持很久,有些就不行。如果見地是錯的,無可置疑地就會引導我們到痛苦;如果見地是對的,顯然它會帶我們到快樂,或至少不會帶我們去受苦,所以有個正確的見地是絕對必要的。有許多見地提供給我們,像是科學的見地、物理學的見地、生物學的見地、政治家的見地等,佛教的見地只是其中一種而已。我們必須去分析它、檢討它,如果你覺得佛教的見地可以讓我們從短暫與長久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那麼你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裏應用這種見地,那就叫修行與禅定。
《正確的見地是絕對必要的——《叁聯生活周刊》專訪宗薩欽哲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