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舍一法。初信佛者比較執著,覺得宣讀文疏,有名有姓,佛菩薩才知道。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只要你發心,不論讀與不讀,佛都會知道。至于在家居士在法會宣讀文疏一事,如有出家師父,當然要請師父主持法會讀文疏;若沒有師父在,需要讀疏,居士去讀,也是一種方便,現在也有些道場,在家居士當維那,居士講經,這種發心是難得的,做法會時主要有誠心,注意威儀,心念專一,求福修慧,恭敬叁寶,如法如理。法會是一種「以俗勾牽,令入佛智。」所謂:信佛要進步,勿停留在做法會上,要勤修戒定慧,開發自性,這才是真正法會。
在家居士與缦衣
問:請問師父受了在家菩薩戒的居士,可披缦衣否?
答:受在家菩薩戒的居士,或受五戒的居士都可以披缦衣,但絕對不可以披五衣,五衣是出家人叁衣之一,是名福田衣,把一塊布割開五行,每行再截開一長一短縫成,又名勞動衣,在勞動時如掃地、洗碗等披上。五衣的作用是要使自已生慚愧心、忏悔心,令舍棄欲望;又能樹立威儀,令衆生歡喜,給衆生種福田,自他兩利。缦衣,又名缽咤禮忏衣,是一塊布沒有割開的,所以不是福田衣。受了在家菩薩戒或受五戒的居士只可披缦衣,用作禮佛求忏悔。
念彼觀音力,水火不能漂燒?
問:請問師父,弟子是初學佛的人,在普門品偈裏,念彼觀音力,大火不能燒,大水不能漂,是不是我們跳入大火不能燒,或者跳入大海不能漂。
答:佛法有事與理二個方面,對事來講,誠心念觀音菩薩名號或恭敬供養觀音菩薩,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以前有個柴夫,見到一個木頭,心想將雕成觀音菩薩,就將藏在門後。有一天在山上砍柴,
見
居起火了,火勢猛厲,看到自己屋頂現出白衣觀音菩薩,回到家裏,一點都沒有受到火災損失,他很相信這根木頭觀音菩薩的靈感。理來方面說;火指我們內心的無明火,煩惱、愚昧、欲念、瞋恨心,比老虎、毒蛇還厲害。若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把自己的心火平息,能降龍伏虎。水;是比喻愛河,有河流,即煩惱流,從此岸娑婆世界,到彼岸西方極樂世界,中間距離河流抵柱,不能通往,觀音菩薩,像一個船,將此岸渡到彼岸。我們一心稱念觀音菩薩,感應自在目前。
在寺院拜佛有次第嗎?
問:請師父慈悲解答下列的問題,謝謝﹗在寺院拜佛,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伽藍殿,祖堂,請問有次第嗎?應先從那一個殿開始呢?
答:寺院是有很多的殿與堂。從叁門進入寺院,有四天王殿,見到彌勒菩薩,一問訊,再到大殿禮佛叁拜,可以不用拜墊,五體投地在東單或西單拜,不一定走到大殿中央,無論在那裏拜,佛菩薩都一定知道的。大殿裏有個主墊,這是大和尚禮佛用的。還有,若有人在拜佛時,不要在他前面走來走去,不要喧嘩,不得衣纏頸或腰及置肩,不可隨便涕唾或吃東西。總之到每個殿與堂都要有恭敬心。不一定每個殿堂都一一去拜,拜一佛即無量佛,無量佛即一佛,最重要是有誠心。
義工與禮佛
問︰在寺院共修前後,我們義工要在佛前布置或收拾,但有很多信衆在禮佛,我們接受得起別人的禮拜嗎?
答︰是接受不起別人禮拜的,出家師父們也接受不起。信衆說頂禮師父時,師父多答曰:「禮十方諸佛」,並沒有接受人家的禮拜。有說:「受人供養快刀割肉,受人禮拜亂箭射身」。所以說明你拜的是十方諸佛,不是在禮我,我沒有受禮之心,根本沒有這個念頭,這樣才對。你們義工要在佛前布置或收拾,不是特意站在那裏接受人家禮拜,是爲了工作所需。但也要看情形,若有人在禮佛,衡量一下事情可否稍等一會才去做呢。信衆也要自覺一點,法會完畢要清場,應該要懂規矩,盡量不在此時、此地禮佛。義工爲著道場布置或收拾,是爲叁寶,爲衆生需要,這個都是可以的。
忙碌人修行
問:法師慈悲,請問對生活忙碌,想發心修行的在家人,應用什麼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來修學佛法,請法師開示?
答:忙碌的人修行,應該多念佛。《無量壽經》雲:佛陀于因地修行時,曾發四十八大願,只要有人致誠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其中第十八大願說:「若志心信樂,欲生佛國,乃至發往生之十念,則悉得往生。」佛陀慈憫衆生,每日能有十個念頭與佛相應,便可生西方!宋代慈雲大師對最忙碌的人說,每日念十氣佛,早晚定課,面朝西方或窗之方向,合掌稱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大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或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
著呼出去一口氣之長短去念,用意不用力,共念十口氣,回向時發願求生西方。除此之外,于行住坐臥中多念佛,令思想專一,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講到修學次第,首先要皈依叁寶,皈依是舍邪皈正,聽從師父之教導,並以戒律爲做人之守則,進一步,再受持五戒,以念佛來攝心,念佛有四種方法,不論持名、觀想、觀像或實相念佛,看看那個方法比較受用,自己去選擇。
「布薩」是什麼、插香要如何
問:請問法師,什麼是布薩?又插香于大殿門外的香爐時,要把香分開一枝枝,還是一束束插入香爐內呢?
答:先講布薩,布薩即是誦戒。出家衆受了具足戒、菩薩戒,都要每半月半月誦戒。誦戒是以戒本所說的來與自己對照一下,把已接受的戒法、戒條、戒行在這半個月內,看看做得如何?所謂有沒有違反戒法。誦戒好像用一面鏡子來照一下自己,反省自己有沒有缺點。做錯了,馬上要忏悔,再從頭開始,把事情做好,把錯的地方彌補過來。在家居士受了菩薩戒,也應每半月半月去布薩。 第二個關于插香之問題,如果你手上拿著叁支香,當然分開來插,不要整束香插入香爐內,叁支香約一寸二距離。帶去寺院之香如果太多,可以放在寺院裏,交給常住或負責香燈的師父,在寺院裏做早晚課或做佛事時幫你點,功德也是一樣。
在佛堂供花
問:師父慈悲,我在一間在家人管理的佛堂裏幫忙插花,他要我把供佛的花整理好,供奉在功德堂,不知這樣做對嗎?謝謝師父。
答:供佛之花要修剪好,勤換水,是很重要,才有功德。將供佛花整理後,拿去功德堂供,要看情形。這是一種方便,花如果還是新鮮,也是可以的,因爲不用天天去買花,又能節省資源與金錢,假如有人拿錢來常住做功德,指定用來買花,那就要用來買花。戒律于這方面有詳細的分析。常住分有常住常住和十方常住,常住二個字,是不動義,常住物,是屬于不動産。十方常住的東西,可以用到其它寺院裏,所謂十方來,十方去;至于常住常住之對象,是屬于某個常住的公共財物,不可轉移。信衆來布施或做功德的時候,他的金錢乃至任何東西,都要問清楚,是用作什麼用途的,因爲專款專用,買磚就得買磚,買瓦就買瓦。
關于吃素這個問題?
問:師父慈悲,請問受了五戒在家居士是否要吃長素?如果沒有吃長素,是否不如法?
答:很多人有問這個問題,五戒之第一戒不殺生。如果我說受了五戒,可以不吃素,你便會隨便放逸,開始時吃肉邊菜,慢慢會吃菜邊肉,甚至越吃越多,越吃越大塊了!可是如果說受了戒一定要吃素,可能很少人發心去受戒。我在法國的時候,也有信衆曾提出這類問題,年輕的中國移民差不多個個開餐館,有時食剩的東西,都要自己吃掉;年紀大一點的要帶孫子,孫子剩下來的東西也不舍得倒掉。只可以鼓勵她們,已皈依叁寶,要發心受戒,未能吃素者,引導他們先食叁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及不爲自己殺。五戒如果不能全部受持,可以受四戒或叁戒,這是多分,受持二戒,是少分,能做到一條戒,就是一分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令其發心,慢慢受持五條戒,成爲滿分優婆塞、優婆夷。但無論五戒中受了多少條戒,一定要發願,發心吃素。
學佛與結手印
問:請問法師,弟子學佛需要學結手印嗎?結手印的意義是甚麼?請法師開示。
答:學佛與結手印。在用功時需要結手印,不單是持咒,就能去除惡煞,打坐時也結手印,把左右手之大拇指輕輕黏起來,置于小腹,使血液循環和暢通,讓精神輕輕松松地去凝聚潛意識中的「靈覺意識力」!繞佛徑行是一件很莊重的事,也要結手印來顯現佛子之威儀、規矩。手印是印契,又名「叁昧印」,叁昧是定,顯示諸佛菩薩本性的形狀。其後演變成手指所組合的手形,是「身、心、靈」的堅定意志力,佛教的修行從鍛練心靈、鍛練身體、累進修業,才能練成不可思議的力量,是佛教高僧修行的一種重要法門。
空與不空
問:請問法師,萬法皆空,萬法包括因果嗎?
答:這問得好!這個問題要分事理兩個方面,事方面來說,有因必有果;對理而言,因果體性本空,如忏悔偈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這個講的是理,罪是從心所造就出來的,心若空時,罪跟著也空了,心罪二者俱空,那裏還有因果之存在?萬法皆空。但未到此境界,不可執理廢事,有兩句話:「甯願執有如須彌,不可執空如芥子」,不知大家明白否?甯願執有,即是有因有果,有西方極樂世界,有菩薩道可行,佛道可成,有修有證,執有如須彌山之大,如此才不會把因果都空掉;切勿執空如芥子,即是說如芥子一點點空都不可以執,所謂甯執有,不可執空,否則會昧因果。但從真理角度來看問題,萬法皆空,就如忏悔這個例子,心已把一切空掉,何來有因果?萬法唯心,就說明時刻要把握好這顆心。
出食…
《佛學問與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