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与答▪P5

  ..续本文上一页不舍一法。初信佛者比较执着,觉得宣读文疏,有名有姓,佛菩萨才知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只要你发心,不论读与不读,佛都会知道。至于在家居士在法会宣读文疏一事,如有出家师父,当然要请师父主持法会读文疏;若没有师父在,需要读疏,居士去读,也是一种方便,现在也有些道场,在家居士当维那,居士讲经,这种发心是难得的,做法会时主要有诚心,注意威仪,心念专一,求福修慧,恭敬三宝,如法如理。法会是一种「以俗勾牵,令入佛智。」所谓:信佛要进步,勿停留在做法会上,要勤修戒定慧,开发自性,这才是真正法会。

  

  在家居士与缦衣

  

  

  问:请问师父受了在家菩萨戒的居士,可披缦衣否?

  

  答:受在家菩萨戒的居士,或受五戒的居士都可以披缦衣,但绝对不可以披五衣,五衣是出家人三衣之一,是名福田衣,把一块布割开五行,每行再截开一长一短缝成,又名劳动衣,在劳动时如扫地、洗碗等披上。五衣的作用是要使自已生惭愧心、忏悔心,令舍弃欲望;又能树立威仪,令众生欢喜,给众生种福田,自他两利。缦衣,又名钵咤礼忏衣,是一块布没有割开的,所以不是福田衣。受了在家菩萨戒或受五戒的居士只可披缦衣,用作礼佛求忏悔。

  

  念彼观音力,水火不能漂烧?

  

  

  问:请问师父,弟子是初学佛的人,在普门品偈里,念彼观音力,大火不能烧,大水不能漂,是不是我们跳入大火不能烧,或者跳入大海不能漂。

  

  答:佛法有事与理二个方面,对事来讲,诚心念观音菩萨名号或恭敬供养观音菩萨,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以前有个柴夫,见到一个木头,心想将雕成观音菩萨,就将藏在门后。有一天在山上砍柴,

  见

  居起火了,火势猛厉,看到自己屋顶现出白衣观音菩萨,回到家里,一点都没有受到火灾损失,他很相信这根木头观音菩萨的灵感。理来方面说;火指我们内心的无明火,烦恼、愚昧、欲念、瞋恨心,比老虎、毒蛇还厉害。若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把自己的心火平息,能降龙伏虎。水;是比喻爱河,有河流,即烦恼流,从此岸娑婆世界,到彼岸西方极乐世界,中间距离河流抵柱,不能通往,观音菩萨,像一个船,将此岸渡到彼岸。我们一心称念观音菩萨,感应自在目前。

  

  

  在寺院拜佛有次第吗?

  

  

  问:请师父慈悲解答下列的问题,谢谢﹗在寺院拜佛,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堂,请问有次第吗?应先从那一个殿开始呢?

  

  答:寺院是有很多的殿与堂。从三门进入寺院,有四天王殿,见到弥勒菩萨,一问讯,再到大殿礼佛三拜,可以不用拜垫,五体投地在东单或西单拜,不一定走到大殿中央,无论在那里拜,佛菩萨都一定知道的。大殿里有个主垫,这是大和尚礼佛用的。还有,若有人在拜佛时,不要在他前面走来走去,不要喧哗,不得衣缠颈或腰及置肩,不可随便涕唾或吃东西。总之到每个殿与堂都要有恭敬心。不一定每个殿堂都一一去拜,拜一佛即无量佛,无量佛即一佛,最重要是有诚心。

  

  义工与礼佛

  

  

  问︰在寺院共修前后,我们义工要在佛前布置或收拾,但有很多信众在礼佛,我们接受得起别人的礼拜吗?

  

  答︰是接受不起别人礼拜的,出家师父们也接受不起。信众说顶礼师父时,师父多答曰:「礼十方诸佛」,并没有接受人家的礼拜。有说:「受人供养快刀割肉,受人礼拜乱箭射身」。所以说明你拜的是十方诸佛,不是在礼我,我没有受礼之心,根本没有这个念头,这样才对。你们义工要在佛前布置或收拾,不是特意站在那里接受人家礼拜,是为了工作所需。但也要看情形,若有人在礼佛,衡量一下事情可否稍等一会才去做呢。信众也要自觉一点,法会完毕要清场,应该要懂规矩,尽量不在此时、此地礼佛。义工为着道场布置或收拾,是为三宝,为众生需要,这个都是可以的。

  

  忙碌人修行

  

  

  问:法师慈悲,请问对生活忙碌,想发心修行的在家人,应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来修学佛法,请法师开示?

  

  答:忙碌的人修行,应该多念佛。《无量寿经》云:佛陀于因地修行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只要有人致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其中第十八大愿说:「若志心信乐,欲生佛国,乃至发往生之十念,则悉得往生。」佛陀慈悯众生,每日能有十个念头与佛相应,便可生西方!宋代慈云大师对最忙碌的人说,每日念十气佛,早晚定课,面朝西方或窗之方向,合掌称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大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或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着呼出去一口气之长短去念,用意不用力,共念十口气,回向时发愿求生西方。除此之外,于行住坐卧中多念佛,令思想专一,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讲到修学次第,首先要皈依三宝,皈依是舍邪皈正,听从师父之教导,并以戒律为做人之守则,进一步,再受持五戒,以念佛来摄心,念佛有四种方法,不论持名、观想、观像或实相念佛,看看那个方法比较受用,自己去选择。

  

  「布萨」是什么、插香要如何

  

  

  问:请问法师,什么是布萨?又插香于大殿门外的香炉时,要把香分开一枝枝,还是一束束插入香炉内呢?

  

  答:先讲布萨,布萨即是诵戒。出家众受了具足戒、菩萨戒,都要每半月半月诵戒。诵戒是以戒本所说的来与自己对照一下,把已接受的戒法、戒条、戒行在这半个月内,看看做得如何?所谓有没有违反戒法。诵戒好像用一面镜子来照一下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缺点。做错了,马上要忏悔,再从头开始,把事情做好,把错的地方弥补过来。在家居士受了菩萨戒,也应每半月半月去布萨。 第二个关于插香之问题,如果你手上拿着三支香,当然分开来插,不要整束香插入香炉内,三支香约一寸二距离。带去寺院之香如果太多,可以放在寺院里,交给常住或负责香灯的师父,在寺院里做早晚课或做佛事时帮你点,功德也是一样。

  

  在佛堂供花

  

  

  问:师父慈悲,我在一间在家人管理的佛堂里帮忙插花,他要我把供佛的花整理好,供奉在功德堂,不知这样做对吗?谢谢师父。

  

  答:供佛之花要修剪好,勤换水,是很重要,才有功德。将供佛花整理后,拿去功德堂供,要看情形。这是一种方便,花如果还是新鲜,也是可以的,因为不用天天去买花,又能节省资源与金钱,假如有人拿钱来常住做功德,指定用来买花,那就要用来买花。戒律于这方面有详细的分析。常住分有常住常住和十方常住,常住二个字,是不动义,常住物,是属于不动产。十方常住的东西,可以用到其它寺院里,所谓十方来,十方去;至于常住常住之对象,是属于某个常住的公共财物,不可转移。信众来布施或做功德的时候,他的金钱乃至任何东西,都要问清楚,是用作什么用途的,因为专款专用,买砖就得买砖,买瓦就买瓦。

  

  关于吃素这个问题?

  

  

  问:师父慈悲,请问受了五戒在家居士是否要吃长素?如果没有吃长素,是否不如法?

  

  答:很多人有问这个问题,五戒之第一戒不杀生。如果我说受了五戒,可以不吃素,你便会随便放逸,开始时吃肉边菜,慢慢会吃菜边肉,甚至越吃越多,越吃越大块了!可是如果说受了戒一定要吃素,可能很少人发心去受戒。我在法国的时候,也有信众曾提出这类问题,年轻的中国移民差不多个个开餐馆,有时食剩的东西,都要自己吃掉;年纪大一点的要带孙子,孙子剩下来的东西也不舍得倒掉。只可以鼓励她们,已皈依三宝,要发心受戒,未能吃素者,引导他们先食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及不为自己杀。五戒如果不能全部受持,可以受四戒或三戒,这是多分,受持二戒,是少分,能做到一条戒,就是一分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令其发心,慢慢受持五条戒,成为满分优婆塞、优婆夷。但无论五戒中受了多少条戒,一定要发愿,发心吃素。

  

  学佛与结手印

  

  

  问:请问法师,弟子学佛需要学结手印吗?结手印的意义是甚么?请法师开示。

  

  答:学佛与结手印。在用功时需要结手印,不单是持咒,就能去除恶煞,打坐时也结手印,把左右手之大拇指轻轻黏起来,置于小腹,使血液循环和畅通,让精神轻轻松松地去凝聚潜意识中的「灵觉意识力」!绕佛径行是一件很庄重的事,也要结手印来显现佛子之威仪、规矩。手印是印契,又名「三昧印」,三昧是定,显示诸佛菩萨本性的形状。其后演变成手指所组合的手形,是「身、心、灵」的坚定意志力,佛教的修行从锻练心灵、锻练身体、累进修业,才能练成不可思议的力量,是佛教高僧修行的一种重要法门。

  

  空与不空

  

  

  问:请问法师,万法皆空,万法包括因果吗?

  

  答:这问得好!这个问题要分事理两个方面,事方面来说,有因必有果;对理而言,因果体性本空,如忏悔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讲的是理,罪是从心所造就出来的,心若空时,罪跟着也空了,心罪二者俱空,那里还有因果之存在?万法皆空。但未到此境界,不可执理废事,有两句话:「宁愿执有如须弥,不可执空如芥子」,不知大家明白否?宁愿执有,即是有因有果,有西方极乐世界,有菩萨道可行,佛道可成,有修有证,执有如须弥山之大,如此才不会把因果都空掉;切勿执空如芥子,即是说如芥子一点点空都不可以执,所谓宁执有,不可执空,否则会昧因果。但从真理角度来看问题,万法皆空,就如忏悔这个例子,心已把一切空掉,何来有因果?万法唯心,就说明时刻要把握好这颗心。

  

  出食…

《佛学问与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