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台点香
问:请问法师:我们居士团体,有法会时,请法师来主持法会,佛前要点香,出食台的香应在法会前点,或让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台边合掌,待法师拈香问讯后才点,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先讲一下出食台的缘起,据说是「鬼子母神」,被佛陀感化,成为一位护法天神。可是她的食量实在很大,一直无法减少,常常感到饥饿,填不饱肚子。于是佛陀命令僧人们在吃饭时,施放一些食物在出食台上,以七粒米或是指甲长的面条,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鬼子母及游走在阳间的众鬼魂,愿他们都不会饥饿,同得饱满。后来,僧人们也效法佛陀,在佛寺的大殿旁竖立出食台,每天早、午由僧人出食,晚上则在做晚课时出食给鬼道之众生,如是就成为佛门的一个仪规了。至于点香,一般来说,在做佛事之前,先点好佛前的香,如有出食台,可以一起点。是否让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台边合掌,等法师拈香问讯后再点,这就变成多此一举,不必要了。做任何法会或早晚课,大家不宜走来走去,即使是香灯师,或负责香灯职位者,也不要随便走动,否则会影响法会的尊严,打扰众人的专注心,就算有特殊事,动作尽量要轻,不要妨碍他人。法会主要是令大众摄心,才能如法。
出何时受戒好?
问:请问法师:我们这里信佛的人很多,受五戒的人很少,有受戒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人说受五戒要年龄大才好受,请问是否真的?
答︰受五戒和年龄完全不搭格,没有关系,主要看你自己的发心,能够做到多少条戒。能受持五戒,就是满份的优婆塞/优婆夷。男众称为优婆塞,女众名优婆夷,即近事男,近事女。如五戒里有某几项还未能做到,就不要勉强,可以先受四或三条戒,成为多份优婆塞/优婆夷。若只能受持二条戒,是少份优婆塞/优婆夷。假如只能受持一条戒,便是一份优婆塞/优婆夷。在一条戒之基础上,要渐渐再增加,达到五戒圆满。其实,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本份,能持一条戒有一分的功德。人命无常,不要等年龄大了才去受戒,也不要等待以后能够做足五条戒才一起去受。有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希望大家既闻佛法,就要发菩提心,受持戒法,做到满分。
无住而住
问:请教师父一个问题,什么是「无住而住」?
答︰「无住」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所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样,我们妄念纷飞的思想,应专注在那里才适当呢?凡夫的思想,可谓前念未过,后念已来,「而住」说我们的心念,在修行之过程中,要找个寄托位,所以要持戒,或选一门入手,如念佛。这样,修道人就把杂念收摄起来,根据《楞严经》所说:「制心一处,何事不办」,意思是,只要你能够集中思想,这力量,非同小可,把所有杂念,住于正念,透过持戒为基础,念佛来摄心,烦恼可以转为菩提,生死转为涅槃,达到无住于烦恼,而住于菩提,无住于生死,而住于涅槃,这就是「无住而住」。
如何处理寺院剩余食物?
问:师父慈悲,请问在居士团体的佛堂,用餐后剩下来之食物、水果等,应如何处理?可以分给信众吗?要请示谁呢?
答︰佛堂或寺院,最好有佛、法、僧,三宝住持。若是居士团体、居士林,也应有领众负责人。寺院一草一木,都有伽蓝及护法神等看管着。有谓常住常住及十方常住。常住常住者,所说的常住物,包括殿堂、山林、树木等,属不动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可存,任何人不得占为己有;十方常住者,说的是常住一切财物,供十方僧用,不得转让俗人,也不可分,更不应自取或教人取。 你问的问题,居士团体的佛堂,剩余食物,水果等,是有开缘,可以分给信众,因为做完佛事活动,大家都要回家,剩下来的饭菜,存放久了,容易坏掉,变成浪费,很可惜,又折福。如果怕侵损常住,可将食物转为金钱,放在功德箱内;也可以待下次有需要时,买东西过来。至于要向谁请示,应向负责人或当职者说明,或由负责当职者
一安排处理。公开不犯。
佛在心中
问:请问师父,为什么弟子每次念佛的时候都没办法观想到佛在心中。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成功?
答︰观自己心中佛,这确实是一件难事。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个形像可得?倒不如用观他佛,如观想、观像或念佛来降伏自己之起心动念,显出自己心中佛。观与想大同小异,只不过观是细,想是粗,观是观察、思维的意思,想是想象,如日常的思想妄念。如何观想?可把自己观想在草地上坐,在蓝色天空下,有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在我目前,忆念不懈。又观像者,你可以把一尊佛像看熟,然后闭起眼睛,来观佛之相好庄严,从小观大,满虚空
法界,专注不移,历历分明,在我面前。因心粗境细,佛三十二相,比较难观,可以选其中一种,如佛头顶肉髻或胸前卍字,这二种相是佛劫修因,功成果满的一种智慧结晶,魔是不能化的。有人为了观太阳,特地去看太阳落山,所谓日落悬鼓,太阳好像鼓挂在山头,先将太阳看熟,闭起眼睛,妄想来了,太阳看不见了,便睁开眼睛看看,再去作观,如是开眼合眼,集中力量,专注思想,或忆佛念佛,制心一处,豁然通达,何事不办,什么都会成功,成佛在目前。
「布萨」是什么、插香要如何
问:请问法师,什么是布萨?又插香于大殿门外的香炉时,要把香分开一枝枝,还是一束束插入香炉内呢?
答︰先讲布萨,布萨即是诵戒。出家众受了具足戒、菩萨戒,都要每半月半月诵戒。诵戒是以戒本所说的来与自己对照一下,把已接受的戒法、戒条、戒行在这半个月内,看看做得如何?所谓有没有违反戒法。诵戒好像用一面镜子来照一下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缺点。做错了,马上要忏悔,再从头开始,把事情做好,把错的地方弥补过来。在家居士受了菩萨戒,也应每半月半月去布萨。
第二个关于插香之问题,如果你手上拿着三支香,当然分开来插,不要整束香插入香炉内,三支香约一寸二距离。带去寺院之香如果太多,可以放在寺院里,交给常住或负责香灯的师父,在寺院里做早晚课或做佛事时帮你点,功德也是一样。
修甚么法门最为方便
问:请师父开示,佛教有净土宗、密宗、禅宗和其它宗等等,我们要修甚么法门最为方便?
答︰修甚么法门最为方便,要看个人的根性。佛教有十宗之多,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小乘佛教,其它都是大乘。近代中国盛行五宗,即禅、教、密、律、净。禅宗明心见性;教宗转识成智;律宗束身摄心;密宗即身成佛;净土宗花开见佛。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有阿弥陀佛的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自他两种的力量,双管齐下,这个成功率就高,速度就快,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都得往生西方。永明寿禅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印光大师开示:「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之最要一关也。」
请法师慈悲开示 念佛怎样念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 念佛怎样念?
答︰念佛有四种,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常常专持「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如《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嘴念耳听,从耳归心,或忆佛念佛,一句一字都很清楚,一步都不放松,将妄心收摄,达到一心。观像念佛,请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先把阿弥陀佛相好庄严像看熟,历历分明在我面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头上肉髻,这是佛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修成的,胸前的卍字,卍字有吉祥,等六种的意义,魔都化不起来,我们心粗境细,可选一观来念佛,也很容易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乱。观想念佛,不需要佛像,观想面前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可观想阿弥陀佛像,从小观大,从远观近,根据你自己受用而定,也可观想这一首赞佛的偈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也会得到念佛三昧。实相念佛,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时我与佛打成一片,能所双忘,竖出法身佛。前三种是事念佛,后一种属是理佛,你用前三种方法去选择一门入手,持之以恒,事有显理之功,这样能见到自性佛。
脱鞋
问:我想请问一下法师,如果与一个做事很随便的人共处共事,所谓脱了之鞋都随意乱置,我如何摆平自己的心态?
答:你可试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在适当方便时去开导他,把自己端正行为去感化他。假如没有这种感化缘份与能力,可用第二种方法,离开他。假如说,我工作单位有这样的同事,或者我家庭有这样的人,不可能离开,要怎么办?只有忍耐他!不管人家对不对,我自己一定要做对。你看看这三种方法,要采取哪一种,自己用智慧去选择吧。
放生 与 护生
问:很多人不敢去放生,原因是他们认为放了某种动物,就不要再吃牠的肉,如今天放了鲤鱼,我及家人便不要吃鲤鱼,我也有这个想法。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放生后又再买回来吃,很矛盾,是讲不通的。这样去放生,能够以功抵过吗?应从两个方面去看问题:那就是护生和放生,护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其最终目的是令自己发心茹素,不再去造杀业。日常生活中,戒杀难做到,可以先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而杀;进一步来说,只吃肉边菜;有机会时,也可以去放生。这样,放生和护生便可以同时进行,待因缘成熟,自然会切实茹素,那么天下的杀业也不会与你有关连了。
无住而住
问:请教师父一个问题,什么是「无住而住」?
答:「无住」者,金刚经教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有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应住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但我们有思想,有所住,前念未过,后念已来,妄念纷飞,往往住在人事、金钱、感情、名闻利养,总之所住的事情可多了!不是过去就是住在未来,不断追求及计较得失,成为自己烦恼痛苦的根源。 「而住」是告诉我们,于一切法,心不染污,无论待人处事,吃饭穿衣,在日常生活中,守护正念。根据《楞严经》所说:「制心一处,何事不办」,意思是,只要你能够集中思想,这个力量,非同小可,但可选一法,如持戒念佛来收摄妄念,可达到无住于烦恼,而住于菩提;无住于生死,而住于涅槃,这就是「无住而住」。
《佛学问与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