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臺點香
問:請問法師:我們居士團體,有法會時,請法師來主持法會,佛前要點香,出食臺的香應在法會前點,或讓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臺邊合掌,待法師拈香問訊後才點,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先講一下出食臺的緣起,據說是「鬼子母神」,被佛陀感化,成爲一位護法天神。可是她的食量實在很大,一直無法減少,常常感到饑餓,填不飽肚子。于是佛陀命令僧人們在吃飯時,施放一些食物在出食臺上,以七粒米或是指甲長的面條,透過觀想及大衆的加持,施食給鬼子母及遊走在陽間的衆鬼魂,願他們都不會饑餓,同得飽滿。後來,僧人們也效法佛陀,在佛寺的大殿旁豎立出食臺,每天早、午由僧人出食,晚上則在做晚課時出食給鬼道之衆生,如是就成爲佛門的一個儀規了。至于點香,一般來說,在做佛事之前,先點好佛前的香,如有出食臺,可以一起點。是否讓一位在家居士站在出食臺邊合掌,等法師拈香問訊後再點,這就變成多此一舉,不必要了。做任何法會或早晚課,大家不宜走來走去,即使是香燈師,或負責香燈職位者,也不要隨便走動,否則會影響法會的尊嚴,打擾衆人的專注心,就算有特殊事,動作盡量要輕,不要妨礙他人。法會主要是令大衆攝心,才能如法。
出何時受戒好?
問:請問法師:我們這裏信佛的人很多,受五戒的人很少,有受戒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有人說受五戒要年齡大才好受,請問是否真的?
答︰受五戒和年齡完全不搭格,沒有關系,主要看你自己的發心,能夠做到多少條戒。能受持五戒,就是滿份的優婆塞/優婆夷。男衆稱爲優婆塞,女衆名優婆夷,即近事男,近事女。如五戒裏有某幾項還未能做到,就不要勉強,可以先受四或叁條戒,成爲多份優婆塞/優婆夷。若只能受持二條戒,是少份優婆塞/優婆夷。假如只能受持一條戒,便是一份優婆塞/優婆夷。在一條戒之基礎上,要漸漸再增加,達到五戒圓滿。其實,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本份,能持一條戒有一分的功德。人命無常,不要等年齡大了才去受戒,也不要等待以後能夠做足五條戒才一起去受。有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希望大家既聞佛法,就要發菩提心,受持戒法,做到滿分。
無住而住
問:請教師父一個問題,什麼是「無住而住」?
答︰「無住」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所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樣,我們妄念紛飛的思想,應專注在那裏才適當呢?凡夫的思想,可謂前念未過,後念已來,「而住」說我們的心念,在修行之過程中,要找個寄托位,所以要持戒,或選一門入手,如念佛。這樣,修道人就把雜念收攝起來,根據《楞嚴經》所說:「製心一處,何事不辦」,意思是,只要你能夠集中思想,這力量,非同小可,把所有雜念,住于正念,透過持戒爲基礎,念佛來攝心,煩惱可以轉爲菩提,生死轉爲涅槃,達到無住于煩惱,而住于菩提,無住于生死,而住于涅槃,這就是「無住而住」。
如何處理寺院剩余食物?
問:師父慈悲,請問在居士團體的佛堂,用餐後剩下來之食物、水果等,應如何處理?可以分給信衆嗎?要請示誰呢?
答︰佛堂或寺院,最好有佛、法、僧,叁寶住持。若是居士團體、居士林,也應有領衆負責人。寺院一草一木,都有伽藍及護法神等看管著。有謂常住常住及十方常住。常住常住者,所說的常住物,包括殿堂、山林、樹木等,屬不動産,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可存,任何人不得占爲己有;十方常住者,說的是常住一切財物,供十方僧用,不得轉讓俗人,也不可分,更不應自取或教人取。 你問的問題,居士團體的佛堂,剩余食物,水果等,是有開緣,可以分給信衆,因爲做完佛事活動,大家都要回家,剩下來的飯菜,存放久了,容易壞掉,變成浪費,很可惜,又折福。如果怕侵損常住,可將食物轉爲金錢,放在功德箱內;也可以待下次有需要時,買東西過來。至于要向誰請示,應向負責人或當職者說明,或由負責當職者
一安排處理。公開不犯。
佛在心中
問:請問師父,爲什麼弟子每次念佛的時候都沒辦法觀想到佛在心中。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成功?
答︰觀自己心中佛,這確實是一件難事。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哪裏還有個形像可得?倒不如用觀他佛,如觀想、觀像或念佛來降伏自己之起心動念,顯出自己心中佛。觀與想大同小異,只不過觀是細,想是粗,觀是觀察、思維的意思,想是想象,如日常的思想妄念。如何觀想?可把自己觀想在草地上坐,在藍色天空下,有西方極樂世界,有佛在我目前,憶念不懈。又觀像者,你可以把一尊佛像看熟,然後閉起眼睛,來觀佛之相好莊嚴,從小觀大,滿虛空
法界,專注不移,曆曆分明,在我面前。因心粗境細,佛叁十二相,比較難觀,可以選其中一種,如佛頭頂肉髻或胸前卍字,這二種相是佛劫修因,功成果滿的一種智慧結晶,魔是不能化的。有人爲了觀太陽,特地去看太陽落山,所謂日落懸鼓,太陽好像鼓挂在山頭,先將太陽看熟,閉起眼睛,妄想來了,太陽看不見了,便睜開眼睛看看,再去作觀,如是開眼合眼,集中力量,專注思想,或憶佛念佛,製心一處,豁然通達,何事不辦,什麼都會成功,成佛在目前。
「布薩」是什麼、插香要如何
問:請問法師,什麼是布薩?又插香于大殿門外的香爐時,要把香分開一枝枝,還是一束束插入香爐內呢?
答︰先講布薩,布薩即是誦戒。出家衆受了具足戒、菩薩戒,都要每半月半月誦戒。誦戒是以戒本所說的來與自己對照一下,把已接受的戒法、戒條、戒行在這半個月內,看看做得如何?所謂有沒有違反戒法。誦戒好像用一面鏡子來照一下自己,反省自己有沒有缺點。做錯了,馬上要忏悔,再從頭開始,把事情做好,把錯的地方彌補過來。在家居士受了菩薩戒,也應每半月半月去布薩。
第二個關于插香之問題,如果你手上拿著叁支香,當然分開來插,不要整束香插入香爐內,叁支香約一寸二距離。帶去寺院之香如果太多,可以放在寺院裏,交給常住或負責香燈的師父,在寺院裏做早晚課或做佛事時幫你點,功德也是一樣。
修甚麼法門最爲方便
問:請師父開示,佛教有淨土宗、密宗、禅宗和其它宗等等,我們要修甚麼法門最爲方便?
答︰修甚麼法門最爲方便,要看個人的根性。佛教有十宗之多,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小乘佛教,其它都是大乘。近代中國盛行五宗,即禅、教、密、律、淨。禅宗明心見性;教宗轉識成智;律宗束身攝心;密宗即身成佛;淨土宗花開見佛。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有阿彌陀佛的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自他兩種的力量,雙管齊下,這個成功率就高,速度就快,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都得往生西方。永明壽禅師說:「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印光大師開示:「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余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之最要一關也。」
請法師慈悲開示 念佛怎樣念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 念佛怎樣念?
答︰念佛有四種,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常常專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如《阿彌陀經》所說:執持名號,嘴念耳聽,從耳歸心,或憶佛念佛,一句一字都很清楚,一步都不放松,將妄心收攝,達到一心。觀像念佛,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先把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像看熟,曆曆分明在我面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頭上肉髻,這是佛經過叁大阿僧祗劫修成的,胸前的卍字,卍字有吉祥,等六種的意義,魔都化不起來,我們心粗境細,可選一觀來念佛,也很容易得到念佛叁昧,得到一心不亂。觀想念佛,不需要佛像,觀想面前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可觀想阿彌陀佛像,從小觀大,從遠觀近,根據你自己受用而定,也可觀想這一首贊佛的偈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也會得到念佛叁昧。實相念佛,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時我與佛打成一片,能所雙忘,豎出法身佛。前叁種是事念佛,後一種屬是理佛,你用前叁種方法去選擇一門入手,持之以恒,事有顯理之功,這樣能見到自性佛。
脫鞋
問:我想請問一下法師,如果與一個做事很隨便的人共處共事,所謂脫了之鞋都隨意亂置,我如何擺平自己的心態?
答:你可試用以下叁種方法,第一種是在適當方便時去開導他,把自己端正行爲去感化他。假如沒有這種感化緣份與能力,可用第二種方法,離開他。假如說,我工作單位有這樣的同事,或者我家庭有這樣的人,不可能離開,要怎麼辦?只有忍耐他!不管人家對不對,我自己一定要做對。你看看這叁種方法,要采取哪一種,自己用智慧去選擇吧。
放生 與 護生
問:很多人不敢去放生,原因是他們認爲放了某種動物,就不要再吃牠的肉,如今天放了鯉魚,我及家人便不要吃鯉魚,我也有這個想法。請法師慈悲開示。
答:放生後又再買回來吃,很矛盾,是講不通的。這樣去放生,能夠以功抵過嗎?應從兩個方面去看問題:那就是護生和放生,護生是爲了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其最終目的是令自己發心茹素,不再去造殺業。日常生活中,戒殺難做到,可以先吃叁淨肉,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而殺;進一步來說,只吃肉邊菜;有機會時,也可以去放生。這樣,放生和護生便可以同時進行,待因緣成熟,自然會切實茹素,那麼天下的殺業也不會與你有關連了。
無住而住
問:請教師父一個問題,什麼是「無住而住」?
答:「無住」者,金剛經教導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有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應住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但我們有思想,有所住,前念未過,後念已來,妄念紛飛,往往住在人事、金錢、感情、名聞利養,總之所住的事情可多了!不是過去就是住在未來,不斷追求及計較得失,成爲自己煩惱痛苦的根源。 「而住」是告訴我們,于一切法,心不染汙,無論待人處事,吃飯穿衣,在日常生活中,守護正念。根據《楞嚴經》所說:「製心一處,何事不辦」,意思是,只要你能夠集中思想,這個力量,非同小可,但可選一法,如持戒念佛來收攝妄念,可達到無住于煩惱,而住于菩提;無住于生死,而住于涅槃,這就是「無住而住」。
《佛學問與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