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官酷虐 罪業無邊▪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你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你沒有辭職嘛,你還在這個崗位上嘛,你怎麼能說你沒有責任呢?所以這個因果呀,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呀,這是不能去推辭的。這個薩特的“存在主義”討論責任問題:你只要上了前線,你就要負有戰爭的責任。上了戰場負有責任,那他也說:“我也沒有辦法,這個上面征兵不去怎麼怎麼樣……”薩特就質問:“你可以不去,因爲你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你可以做逃兵嘛。”“啊,逃也逃不了。”“逃不了你可以自殺嘛,你又沒有做逃兵,你又沒有自殺,最後你選擇了上戰場,你怎麼說你沒有責任呢?”所以我們民族的很多災難,每個人都參與了,好像每個人都沒有責任,到底責任在誰身上?所以這裏講的“凶荒不能速報”,這就是你的責任。這第叁。

   第四就是民間老百姓有窮困的事情,你把它壓下來,不讓上級知道這樁事情,這就是虐民。真的,這個事情在我們現在應該反思一下,很多呀。哎呀,這個發生什麼礦難或者什麼,他第一趕緊不要讓外界知道,趕緊不要讓上面知道。現在中國還竟然出了一個事:出了礦難,很多新聞記者去,新聞記者不去做報道,而是去領什麼——領“封口費”。這就是民間的疾苦被他壓下來了,社會不知道,上級不知道,這就是虐民啦。

   第五就是“決獄無聽斷之明”。這個各種訴訟,原來的官員——縣官、什麼知府,他們都要去做這種斷案的工作。你在這個斷案過程當中,你沒有把案件聽明白,你沒有公正地處理,你沒有這種明智的這樣的一個決斷,你太糊塗了,斷錯了,斷錯了就會製造冤假錯案。冤假錯案:不該殺的殺了,不該關了關了,而犯罪者反而逍遙法外。這個官員是有責任的,這就是虐民。

   或者第六:在這個原告、被告當中,你把這個事情牽連得太廣了,有株連之累。因一人或者少數幾個人犯罪,你使人家整個家族都被牽連了。這個累及無辜,這就是虐民。

   第七就是:或者因一件小事,在你手上沒有處理好,變成了一件大事。實際上官員要善于把大事化爲小事,你小事都惡化到了大事,這是說明你沒有從政、執政的能力。

   第八就是:或者限今天要完成的政務,他拖到明天或者多少天。

   這幾種就在文昌帝君看來,這都是虐民——弊政。

   談這個“酷”——嚴酷,不一定要恣情地去鞭打。你對于下屬,這裏提出六點。對于下屬,或者由于他一點小過失,你竟然把他上綱上線,要誅殺他,這就有點過了,這就是酷。或者由于他的一個誤失而譴責,就是無心之過而譴責。因爲下屬在做事的時候,他這個犯點小過失也在所難免,一定要有容人之過的心,他不是有意的,就得要原諒。

   第叁,或者隨著自己的喜怒好惡來役使下面的人,役使下面的人而且不考慮對方的感受:“役使不均”。這個原來我接觸些公務員,特別這些當秘書的。我實在覺得那些當官員秘書的人太苦了,基本上沒有自由,逢年過節都不能回家——如影隨形。這官員覺得啊:你應該這個樣子。但你考慮他也有家庭生活,他也有正常生活,你怎麼全都把他的業余生活給他剝奪了呢?這都感覺到不好。這就是怎麼對待部屬,怎麼你有種恕道:設身處地爲你的這個下級想一想,他也是個正常的人。

   或者聽到那些谄媚之詞啊,就對于下屬有的厚一點,有的薄一點,“唯我”——以自己的看法爲核心。實際上下屬的很多功過得失,你要多聽聽大家的看法,兼聽則明,你不能老是自己看著。因爲特別是在這個上級呀,一個下屬因爲你有權力嘛,下屬跟著你肯定都是講好的。你有什麼愛好,都是挑你愛聽的去講,表現的都是很好的。但是在你的視野之外,他的表現怎麼樣?你如果不去多了解,你是不知道的。那用人要用正人君子啊,要用到一個好人,你這個政治才能夠順利;用到一個小人上去了,那就麻煩了。

   第五呢,就是出門,或者考察工作出遠門,很多人前呼後擁,這也是不可以的。現在很多地方就怕上級過來呀:太麻煩了,一來來多少人,搞接待,搞這個很麻煩啦!就是那些搶險救災的地方實際上他們——可能上邊不知道——他們都怕上邊去人,一去人,手下工作都要停下來,然後排得整齊迎接領導,自己應該幹的事情都放下來了。這叫擾民哪!有些官員認爲這很有面子,很有排場:他應該來迎接我,都要放下什麼東西。實際上你這樣不行啦。

   第六就是驅使部下做種種的事情,但是他不考察人家的饑寒困苦。

   這個凡此種種在文昌帝君看來都叫酷,不仁義、不厚道——這種人。這個權力呀——領導最終要靠德行了,要人家心悅誠服,才能去跟著他走的;你這樣酷的話會離心離德。最後他也沒有什麼好的下場:當你有官位的時候你有權,大家這些人沒辦法,捧著你,你一下來誰也不理你呀。一個人——有道德的領導他下來,人家都能夠上門的話,這是他積的德。如果沒有積德,一下來,誰也不會理他,甚至都有些官員離任的時候,這個老百姓都放鞭炮啊。到了老百姓放鞭炮要你離開的話——高高興興的,那這個東西都麻煩了:不得人心啦!所以我們看到做官:如果你做了一任官——在這裏,你不得人心,實際上也沒有意思呀。

   那你怎麼得人心?就是要以老百姓的疾苦爲疾苦哇。特別是做高官的人一定要一種無我的智慧——他權力很大,官位很高。你絕對不能考慮自我呀,你一定要全身心考慮老百姓哪,要有一種擔當的精神哪,要有一種大愛呀——大慈悲心、大仁愛心,這樣去真正做出這個利于老百姓的事。做官叫“公門好修行”,因爲他有權力,他出一個善政,就能利益多少老百姓;但是公門造業也很厲害呀,他如果權力是爲自己服務,進行權力尋租,搞那種貪汙腐敗,那老百姓也會遭殃啊,他造的業也非常重。

   紀曉岚寫那個《閱微草堂筆記》,它很有意思。就是講到有一個“走無常”的人,也就是常常到陰間做差事的人,他發現在陰間裏面,原來到地獄裏面的有很多都是官員,特別是那個官員旁邊的人,就是或者常隨——常隨就是他的秘書哇,或者家屬哇什麼,就是沒有官位但是跟官員有關系的人,他利用這個官員的這些權勢,來謀了很多利,這種人下地獄的比例很高。他有個侄子在縣衙門幹公事,叫他趕快改行了:“你不要再幹了。”紀曉岚的筆記裏面他有這麼一段,但爲什麼?就是你得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公門是好修行的,是能夠利于廣大大衆的,因爲你有權勢,但是這權勢造業它也造的大,所以它是雙刃劍啦。所以自古以來,這個政治哲學——中國傳統這種政治結構對這個官員的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些官員都是讀四書五經出來的,如果他真的是按照儒家的那套觀念去做,好官員的比例會高;如果沒有這套儒家文化的教育,又處在一個沒有監督機製的這樣的權力的空間裏面,實際上這個官員風險很大。

   那麼我們看到這個文昌帝君十七世以來,他做了很多積功累德的事情,唯有這個“酷”和“虐”兩個字他沒有沾過邊哪。不僅他自己沒有沾邊,他自己還在匡正這樣的酷、虐呀。

   下面就有一個公案,叫做“酷虐改行”:本來是酷虐的這樣的官員,最後改變了自己的行爲。這文昌帝君說,當時四川內江縣,那時候叫牛鞞邑,有一個縣令叫公孫武仲,他治理這個縣啦,還是很廉潔,律己廉潔但是對待人對待下屬不寬恕,不仁恕。這個官員很有意思,有一個好的優點的時候,常常會伴隨著一個弊端:他律己很嚴,他就把“律己很嚴”也要求他的下屬,他就沒有“恕道”。所以他的下面左右人有點小小的過失,他動辄就要鞭打,打得體無完膚。所以他在那裏做了幾年的官員,沒有幾年,诶,下面的官員沒有一個不挨打的——體無完膚,所以下面的部屬都很怨恨他。這是一個官員。還有資水縣的縣令叫賴恩,他的情況是什麼?他本性就很貪婪,很吝啬。那一個官員貪的話,他就會收取賄賂,原來講收取賄賂,現在講權力尋租,把這個作爲常事。因爲你手上有權,你要蓋個章搞個什麼東西,你不拿錢來就弄不了,那人家也只有乖乖地送上紅包了。這沒辦法的事情了,你有這個門檻啊。所以他的日常的生活飲食之用都從老百姓那裏弄過來,也放縱自己的下屬去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老百姓就很苦。

   那麼當時文昌帝君呢,這世在他是做神了,他就觀察這兩個縣的無論吏還是民衆就遭到這兩個官員的荼毒,就要拯救百姓了。拯救百姓怎麼拯救呢?這個文昌帝君就變化成了一個四川——四川就是省一級領導——郡丞,郡丞就相于現在講副省長,丞就是佐官的意思,叫長孫義。變化成他的形象,視察工作,這時候就到了這兩個縣,就由老百姓來彙報工作。他就彈劾這個公孫武仲爲虐吏,虐吏就是暴虐地——這個就是對下屬暴虐的行爲,就指責他這一點;到了這個資水縣,就指責這個賴恩的酷民,搜刮民脂民膏,收取賄賂。這兩上縣令一看上級來了,知道他們的這個弊政了,就很害怕,就向他磕頭請求上級原諒:“我一定要堅決改正。”承認錯誤,表示改正的意思。那麼文昌帝君也就警告他們,也勸勉他們:“你們有改過的行爲,給你們一次機會。”這做完了就“隱而不現”了,就消隱了。

   後來經過調查知道,這個上一級省裏面副省長並沒有過來考察工作。這兩個縣令心裏就很吃驚,因爲四川一帶也是這種信仰風氣很濃的,他就知道這肯定是神變化過來的。連神都變化過來去警告他,所以這個公孫武仲原來非常酷啊,他就改爲忠恕。這個儒家講恕道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不要強加給別人。儒家這句話,現在在世界上成爲一個道德黃金律,是可以放之整個世界文明去談的,這是我們中國的孔夫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從消極層面談恕道,積極層面談恕道是“己欲達而達人”。所以改爲恕道,他就會——就叫“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可以嚴格,對于部下一定要寬恕。這一改他當然——他的從政的環境就會變得很和諧了。那麼這個賴恩他原來是很貪心的,現在也變成廉潔了。一個官員的廉潔啊,一方面他要信因果,另一方面他生活方式方面要什麼?要知足,要少欲。寡欲之人他的仁義就會存得多一點,多欲之人他的仁義就會存得少一點。少欲知足,知足常樂。一個人修心養性,格物從哪格?從格物欲開始。不要過奢侈的生活,他就會變成廉潔之官。廉潔之官對自己,對百姓都有好處。所以這個按語說,文昌帝君是這樣憎恨他人苛刻老百姓,苛刻部下,他自己對于部下,對于老百姓這種仁愛的行爲,就可想而知了。

   自古以來對這個吏治呀,政治這一塊那曆來是非常重視的。居官,怎麼當好一個官?有位蔣莘田先生寫過一本書叫《居官慎刑條》,就是你做官,不得不對那些犯罪的人加以刑罰的時候,你也得要謹慎。犯人在那種饑餓的時候、痛心的時候,或者天熱的時候,你都不能去用刑的。用刑的目的它跟什麼——跟攝受有關系,是爲了人懷著仁愛之心去用刑——使他變好的。這一套改過遷善,“字字藥石”,所以居官者要把這個《居官慎刑條》要刻在內衙的牆壁上,從早到晚要看著它,“朝夕寓目”,永遠作爲警誡的座右銘,這樣他積的陰功就無量。官員要講積陰德——他有條件,他積的陰德能保護自己,積善之家也必有余慶,也能夠庇蔭他的子孫後代。這是“未嘗虐民酷吏”。

   ——2008年11月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當官酷虐 罪業無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