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祖師真的“撥無淨土”?▪P2

  ..續本文上一頁份上,你就叫親見趙州的面目。“你不能親見趙州,就是你回歸自性本體沒有這種證悟,還是老老實實地以念佛作爲日常的修持爲好,不可以依靠撥佛的這個機鋒轉語爲把柄。依這個念佛,你當生可以出離叁界輪回,將來一定圓成佛道;如果你依這個宗門的格外的這種“撥無佛和淨土”,你就是把它作爲死法去理解,實際上就墮到了謗佛、謗法、謗僧的泥坑,現生就是罪惡的業障像山一樣高,你的福德智慧完全消失,命終一定會墮到阿鼻地獄長劫受苦。這個利害得失天淵之別,不得不把它考量清楚。所以總的來看,末法衆生大部分是福薄、慧淺、業障深重,于得利益的法語他置若罔聞,于受損害的東西全身頂戴,他有這個特點。”

   其實這裏印祖特別提出受利益和受損害,只是對沒有覺悟的、沒有開悟的衆生——他誤解了,不是說這些禅宗祖師所說的法有損有益。禅宗祖師這樣的特別的機鋒轉語,他是根據特定的根機、特定的時空去加以施設的。你不能把它放在一個普遍意義上的事相的修行方法去考慮,(否則)那就很麻煩。“什麼是這個達摩祖師西來意?”“幹屎橛!”那你去理解?“什麼是道?”“路——牆外邊。”他問“道”,什麼牆外邊?“哦,我不是問牆外邊,我是問大道。”“大道通長安。”你怎麼去分別?你就言下回歸。如果你不能當下契入,那就是對面千裏了——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所以這些一定要知道,禅宗祖師應“學人”的根機的語言,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就不需要詳細地費思了。大家看看禅宗語錄、公案,都了解啦。

   好,最後總結性地說,你說禅宗祖師的這些語言是一定可以穩妥地依靠,那爲什麼你不依靠百丈禅師的話呢?裏面談到新叢林的二十個注意項目。“修行以念佛爲穩當”,這是百丈禅師說的;百丈禅師還祈禱生病的僧人,這個臨終助念、在荼毗的時候,也都是念佛回向這些僧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樣舉措不是說只是死的僧人往生哪,難道還活著的僧人就不求往生嗎?所以天下的叢林最後導歸的都是極樂世界。這個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是天下叢林都遵依的,那可見這些禅宗的行人最後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依靠百丈禅師的這個話。

   然後,你爲什麼不依靠西天的祖師——禅宗的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龍樹菩薩他是中國八宗共有的祖師啊,淨土宗也尊他爲祖師啊,禅宗也尊他爲祖師啊,是釋迦如來在《楞伽經》裏預記他往生極樂世界——得歡喜地往生的。《華嚴經》就是他老人家從龍宮裏面誦出來的,而且廣造諸論,他對于《華嚴經》造的論叫《十住毗婆沙論》。由于翻譯的篇幅不多,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十住毗婆沙論》解釋《華嚴》的初地和二地的——這樣的一個注釋。在這個《十住毗婆沙論》裏面專門贊歎西方極樂世界,把一代時教分易行道和難行道是龍樹菩薩判釋的。就是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圓滿佛果有兩種方法:靠自力斷惑證真的,就像步行到達目的地,那很難,叫難行道;靠以佛力加持,往生淨土,快速得阿鞞跋致的,這叫易行道。特別對于根機陋劣的業力凡夫,易行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龍樹菩薩這個《十住毗婆沙論》在易行道和難行道的判釋方面,我們一定要遵從;他自己也以身作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看他的思想對我們中國影響很大,其中一個繼承者就是昙鸾大師。昙鸾大師跟龍樹菩薩的這種因緣關系呀,他都是以龍樹菩薩作爲本尊去信仰的,去推崇的。寫《往生論注》的理論依據,首先就把龍樹菩薩這種難行道和易行道的判釋,以及在此土得阿鞞跋致的五種困難展示出來,來反襯淨土法門對修行的重要性。那麼昙鸾大師臨往生的時候,是龍樹菩薩來告訴他往生的日子的。所以我們看昙鸾大師《往生論注》,是開啓道綽大師尤其是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先河,那麼昙鸾大師所繼承的精神命脈是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所以我們中國淨土宗思想的這種傳承是非常純正的,是把古印龍樹、天親的思想繼承下來的,這是值得依靠。還有西天的第十二代祖師馬鳴菩薩,他作《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我們要好好讀一讀,建立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見非常重要,提出一心二門,提出大乘的止觀,這個最後也談到,一萬劫的修行才能得信成就,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衆生——怯懦的衆生難以保證不退轉,就給出了一個最勝方便: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能夠見阿彌陀佛就永遠得不退轉。這是《大乘起信論》這個思想。

   還有禅宗二祖阿難尊者、初祖摩诃迦葉。這個傳佛心印,百萬天人惘然,就是佛拈花示衆,百萬天人惘然,唯摩诃迦葉破顔一笑,佛就把涅槃妙心傳給迦葉。迦葉傳給阿難,那麼這兩位祖師正是結集叁藏的重要人物:摩诃迦葉是召集者,阿難尊者是誦記。那麼結集的經典當中就有淨土的諸經,如果說淨土法門不能利益衆生,不足以法,而且有害于世間人,那爲什麼摩诃迦葉和阿難尊者這兩位禅宗的祖師是這樣不知好歹,還要結集淨土的經典呢?還要給後世留下這個罪過的源頭呢?這就反問。

   再有大乘的很多方等經典都在贊歎淨土。但是小乘經典沒有一字言及,小乘經典他只相信有前面一尊佛、後面一尊佛,不相信在娑婆世界外還有無量無邊的刹土,還有無量無邊的佛,還有無量無邊的淨土。這個小乘心量狹小,他不了解。但是不了解,小乘經典沒有談到西方極樂世界,難道說大乘經典就不足爲法嗎?現在很多——確實有一個趨向:站在原始佛教小乘經典的角度,覺得小乘經典沒有談極樂世界的事情,他就不相信。甚至對大乘經典是不是佛說還表示巨大的懷疑,有一個說法叫“大乘非佛說”,這是大邪見了。

   那麼佛說阿彌陀經時,六方恒河沙數諸佛都伸出廣長舌相,來勸信這部經典的真實性。難道十方諸佛也要給未來的衆生以罪過嗎?這些都用正反來反駁這個上座比丘啦。那進一步說,再回歸本源,如果說你前面說六祖慧能、趙州祖師他們的話不可不信,那麼龍樹、馬鳴、阿難、迦葉、釋迦、彌陀以及六方諸佛、諸大乘經,就更應該不可不信了;如果反過來說,這些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大乘經典都不足相信,那六祖慧能、趙州禅師的話又怎麼能相信呢?這種辯論從正反來說,就是非常有力度的:你既然相信祖師的話,那麼龍樹、馬鳴這些祖師的話你也應該相信;如果說龍樹、馬鳴、這些佛的話都不可相信的話,那你說的六祖慧能、趙州(禅師)又怎麼能相信呢?

   好,最後用比喻的說法來總結這個上座比丘膚淺的見識。“見近而不見遠”,就是只看到鼠目寸光的這個很近的地方,見不到遠的景物;只知道小的東西,不知道大的境界。這是衆生的常病,心量打不開。就好像一個農民,只是仰慕縣長的勢力,不知道皇帝的威德。這也是一般平常百姓的看法,縣官不如現管嘛,他只是對他的頂頭上司覺得高得不得了。頂頭上司實際上只是個芝麻小官,他不知道更大的官的威德。就好像一個小孩子,見到一個小銅錢,他高興得不得了,趕快撿起來藏起來;如果碰到一顆摩尼寶珠,他反而覺得不稀罕。所以就用這個比喻你只是知道宗門、教下這些撥無淨土的機語,對這些禅宗祖師很羨慕,你不了解這些諸佛菩薩他是怎麼看待淨土法門的——那個淨土法門就像摩尼寶珠。摩尼寶珠就是它能夠隨著你的意念——你想要什麼,這個摩尼寶珠都能出來。這說明你得到了淨土法門,啊,你就得到了一切啦;你只要成就了往生淨土一願,你就成辦了一切願。這是一個摩尼寶珠,你反而這樣輕視,反而這麼不相信,反而對它進行貶低,看到一個小小的銅錢,愛惜得不得了。這就是表明他知見的淺薄。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于杭州淨慈寺

  

  

《禅宗祖師真的“撥無淨土”?》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淨土法門之殊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