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份上,你就叫亲见赵州的面目。“你不能亲见赵州,就是你回归自性本体没有这种证悟,还是老老实实地以念佛作为日常的修持为好,不可以依靠拨佛的这个机锋转语为把柄。依这个念佛,你当生可以出离三界轮回,将来一定圆成佛道;如果你依这个宗门的格外的这种“拨无佛和净土”,你就是把它作为死法去理解,实际上就堕到了谤佛、谤法、谤僧的泥坑,现生就是罪恶的业障像山一样高,你的福德智慧完全消失,命终一定会堕到阿鼻地狱长劫受苦。这个利害得失天渊之别,不得不把它考量清楚。所以总的来看,末法众生大部分是福薄、慧浅、业障深重,于得利益的法语他置若罔闻,于受损害的东西全身顶戴,他有这个特点。”
其实这里印祖特别提出受利益和受损害,只是对没有觉悟的、没有开悟的众生——他误解了,不是说这些禅宗祖师所说的法有损有益。禅宗祖师这样的特别的机锋转语,他是根据特定的根机、特定的时空去加以施设的。你不能把它放在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事相的修行方法去考虑,(否则)那就很麻烦。“什么是这个达摩祖师西来意?”“干屎橛!”那你去理解?“什么是道?”“路——墙外边。”他问“道”,什么墙外边?“哦,我不是问墙外边,我是问大道。”“大道通长安。”你怎么去分别?你就言下回归。如果你不能当下契入,那就是对面千里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这些一定要知道,禅宗祖师应“学人”的根机的语言,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就不需要详细地费思了。大家看看禅宗语录、公案,都了解啦。
好,最后总结性地说,你说禅宗祖师的这些语言是一定可以稳妥地依靠,那为什么你不依靠百丈禅师的话呢?里面谈到新丛林的二十个注意项目。“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这是百丈禅师说的;百丈禅师还祈祷生病的僧人,这个临终助念、在荼毗的时候,也都是念佛回向这些僧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样举措不是说只是死的僧人往生哪,难道还活着的僧人就不求往生吗?所以天下的丛林最后导归的都是极乐世界。这个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是天下丛林都遵依的,那可见这些禅宗的行人最后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依靠百丈禅师的这个话。
然后,你为什么不依靠西天的祖师——禅宗的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他是中国八宗共有的祖师啊,净土宗也尊他为祖师啊,禅宗也尊他为祖师啊,是释迦如来在《楞伽经》里预记他往生极乐世界——得欢喜地往生的。《华严经》就是他老人家从龙宫里面诵出来的,而且广造诸论,他对于《华严经》造的论叫《十住毗婆沙论》。由于翻译的篇幅不多,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十住毗婆沙论》解释《华严》的初地和二地的——这样的一个注释。在这个《十住毗婆沙论》里面专门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把一代时教分易行道和难行道是龙树菩萨判释的。就是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圆满佛果有两种方法:靠自力断惑证真的,就像步行到达目的地,那很难,叫难行道;靠以佛力加持,往生净土,快速得阿鞞跋致的,这叫易行道。特别对于根机陋劣的业力凡夫,易行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龙树菩萨这个《十住毗婆沙论》在易行道和难行道的判释方面,我们一定要遵从;他自己也以身作则,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看他的思想对我们中国影响很大,其中一个继承者就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跟龙树菩萨的这种因缘关系呀,他都是以龙树菩萨作为本尊去信仰的,去推崇的。写《往生论注》的理论依据,首先就把龙树菩萨这种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释,以及在此土得阿鞞跋致的五种困难展示出来,来反衬净土法门对修行的重要性。那么昙鸾大师临往生的时候,是龙树菩萨来告诉他往生的日子的。所以我们看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是开启道绰大师尤其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先河,那么昙鸾大师所继承的精神命脉是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所以我们中国净土宗思想的这种传承是非常纯正的,是把古印龙树、天亲的思想继承下来的,这是值得依靠。还有西天的第十二代祖师马鸣菩萨,他作《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我们要好好读一读,建立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非常重要,提出一心二门,提出大乘的止观,这个最后也谈到,一万劫的修行才能得信成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众生——怯懦的众生难以保证不退转,就给出了一个最胜方便: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能够见阿弥陀佛就永远得不退转。这是《大乘起信论》这个思想。
还有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初祖摩诃迦叶。这个传佛心印,百万天人惘然,就是佛拈花示众,百万天人惘然,唯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就把涅槃妙心传给迦叶。迦叶传给阿难,那么这两位祖师正是结集三藏的重要人物:摩诃迦叶是召集者,阿难尊者是诵记。那么结集的经典当中就有净土的诸经,如果说净土法门不能利益众生,不足以法,而且有害于世间人,那为什么摩诃迦叶和阿难尊者这两位禅宗的祖师是这样不知好歹,还要结集净土的经典呢?还要给后世留下这个罪过的源头呢?这就反问。
再有大乘的很多方等经典都在赞叹净土。但是小乘经典没有一字言及,小乘经典他只相信有前面一尊佛、后面一尊佛,不相信在娑婆世界外还有无量无边的刹土,还有无量无边的佛,还有无量无边的净土。这个小乘心量狭小,他不了解。但是不了解,小乘经典没有谈到西方极乐世界,难道说大乘经典就不足为法吗?现在很多——确实有一个趋向:站在原始佛教小乘经典的角度,觉得小乘经典没有谈极乐世界的事情,他就不相信。甚至对大乘经典是不是佛说还表示巨大的怀疑,有一个说法叫“大乘非佛说”,这是大邪见了。
那么佛说阿弥陀经时,六方恒河沙数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来劝信这部经典的真实性。难道十方诸佛也要给未来的众生以罪过吗?这些都用正反来反驳这个上座比丘啦。那进一步说,再回归本源,如果说你前面说六祖慧能、赵州祖师他们的话不可不信,那么龙树、马鸣、阿难、迦叶、释迦、弥陀以及六方诸佛、诸大乘经,就更应该不可不信了;如果反过来说,这些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大乘经典都不足相信,那六祖慧能、赵州禅师的话又怎么能相信呢?这种辩论从正反来说,就是非常有力度的:你既然相信祖师的话,那么龙树、马鸣这些祖师的话你也应该相信;如果说龙树、马鸣、这些佛的话都不可相信的话,那你说的六祖慧能、赵州(禅师)又怎么能相信呢?
好,最后用比喻的说法来总结这个上座比丘肤浅的见识。“见近而不见远”,就是只看到鼠目寸光的这个很近的地方,见不到远的景物;只知道小的东西,不知道大的境界。这是众生的常病,心量打不开。就好像一个农民,只是仰慕县长的势力,不知道皇帝的威德。这也是一般平常百姓的看法,县官不如现管嘛,他只是对他的顶头上司觉得高得不得了。顶头上司实际上只是个芝麻小官,他不知道更大的官的威德。就好像一个小孩子,见到一个小铜钱,他高兴得不得了,赶快捡起来藏起来;如果碰到一颗摩尼宝珠,他反而觉得不稀罕。所以就用这个比喻你只是知道宗门、教下这些拨无净土的机语,对这些禅宗祖师很羡慕,你不了解这些诸佛菩萨他是怎么看待净土法门的——那个净土法门就像摩尼宝珠。摩尼宝珠就是它能够随着你的意念——你想要什么,这个摩尼宝珠都能出来。这说明你得到了净土法门,啊,你就得到了一切啦;你只要成就了往生净土一愿,你就成办了一切愿。这是一个摩尼宝珠,你反而这样轻视,反而这么不相信,反而对它进行贬低,看到一个小小的铜钱,爱惜得不得了。这就是表明他知见的浅薄。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杭州净慈寺
《禅宗祖师真的“拨无净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