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圓通章》母子喻——念佛

  母子喻——念佛(1)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好,看這一段。這是母子喻,把佛跟我們衆生的關系用更貼切的方式,用我們還能夠體會一點的方式,又加以了一個诠釋。“十方如來”,十方無量無邊刹土的諸佛如來——數量極多,哀憐憶念衆生,就好像一個慈母憶念她的兒子。這十方如來也可以具體地理解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以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憶念就好像母親憶念兒子。我們理解佛心,要從理解母親——慈母的心開始,大家都有母親,都會從小到大到老感受到母愛的這種無條件的呵護。

   我們76年那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有很多搶救者扒開斷牆殘壁,常常會發現一個讓人感動的情景:很多年輕的母親就在那一刹那,懷裏保護著她的嬰兒去世,動作、表情卻是驚人的相似,一個個像塑像似的——雕塑似的。這個1979年土耳其的地震,當時報刊都把這個照片登出來了:一個母親就是手撐在地面上——真是俯臥撐了,撐在地面上,下面就是她的一個小女兒——保護她的小女兒,上面是鋼筋水泥呀,就是壓在她的背上!她就緊緊地撐著,撐了兩天兩晚。結果救援的人過來了,她就哭著:“你趕快救我的女兒!”救她的孩子!這些救援的人一看這個情景,把其它都放下,都來全力以赴。抛開很多很多障礙物,搞了五六個小時終于把那個小孩子拿出來。拿出來的那個小孩子實際上已經斷氣了,但是那個年輕的媽媽還在這裏:“我的小孩子怎麼樣?活著?”營救的人爲了安慰她:“還活著,還活著。”就讓她安心,把壓在她身上的各種東西再來搶救,又搞了七八個小時才救出,最後這個年輕的媽媽她也死了。但是她在這麼重的重物當中,是什麼力量讓她支撐了兩天兩晚?所以攝影記者都把這個圖景拍下來,在報紙頭條刊布出來,感動了不少人。

   所以在這個世間上對子女這種深切的關愛——母親的心:兒行千裏母擔憂,子女到外面去,這個父母的心都在牽挂;子女有一點身體上的這個痛苦、疾病,父母這種憂心忡忡——恨不得把子女的病放在自己身上;這個慈母一生的勞累全都爲了子女,所有的無條件地給子女。那麼佛的心就像這個慈母的心,但是我們不了解呀。

   現在業障深重,連自己親生父母的恩德我們都不了解呀,對父母不孝哇。就前不久,有一個從北京來的居士,把她的女兒帶到東林寺來。我看她的母親對她那個念高中的女兒非常疼愛,爲了幫助她還特意把她帶到東林寺,希望我對她女兒教導教導一下。那麼她的女兒在那裏卻喋喋不休,說她的母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從小就不喜歡我,從小就……”哎呀,真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所以我在旁我說:“你,你還說你學佛的,你根本就連孝都沒有,做人都沒有……”我就給她呵斥了一番,我說:“你的母親對你多麼地關愛呀,她的心都爲你操碎了,爲了讓你變好,千裏迢迢從北京過來呀。”我說:“你一點都不理解母親的心哪。”她的母親在那兒聽了都在擦眼淚呀。我說:“你現在一定要從孝開始,打好做人的基礎哇。”這個小女孩很有意思:“我家就住在天壇旁邊,從來不帶我去看一下。這個學佛吧,她學佛學的早一點,我學佛進步比她快,我一下子就開悟了。”這個真沒有辦法,所以當時我呵斥了一下,可能還好一點。我就給了她一本《弟子規》——從《弟子規》開始,然後給她一部《孝經》:“你好好從這裏下手。”等她一出門,又聽到她跟她母親吵起來了,這真是杵逆呀。發展到這個時代,還有殺父殺母啊:這很麻煩的事。所以前面還說“一人專忘”,專忘還只是忘記了這個事情,不憶念你而已;現在這個逆子呀,他就做得更過分了,整個地不僅不憶、忘記,而且逃逝,逃跑,不想見這個母親——內心當中討厭這個母親,逃逝啊。

   對這個逃逝,《法華經》有一個窮子喻。因《法華經》是一部成佛的經典嘛,這個開權顯實講叁乘的權法,是佛沒有辦法的辦法;佛最想講的是一乘法,是成佛的法門,是讓一切衆生都去成佛,“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只是一乘法說出來衆生不能相信,而且還生誹謗,所以就由一乘法開出二乘,開出叁乘。就在成佛的五百由旬那麼遠的地方,他不能去的話,就說在叁百由旬的一個化城,讓他先修小乘法;到了叁百由旬的化城,再告訴他目標還在前面,讓他再回小乘心向大乘心。這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善巧方便,這叫由實施權——由實法施設這個權法。但這個權法不是佛的目標,是讓衆生——修行人,達到這個一乘法——五百由旬寶所的一個方便。所以既然方便,是到達目的地的一個方便、一種手段、一種工具的話,那麼這個方便法也是一乘法——是達到一乘法的方便。當這樁真相說出來之後,像舍利弗、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這些聲聞,那就是痛哭流涕呀:原來他以爲自己到了叁百由旬化城,斷見、思惑就到家了,就得到涅槃了,所以對這個莊嚴淨土、饒益衆生的大乘法沒有一絲好樂之心。

   那麼在法華會上,他們才知道自己是舍父逃逸的窮子啊。窮子這個比喻,就比喻有一個大富長者家裏有金銀無量,然而他只有一個唯一的兒子,從小就離家出走了——離家出走了五十年哪。這個大富長者也感覺到年齡越來越大了,就天天盼望他的兒子回來繼承家業呀。然後這個兒子到外面到處流浪,輾轉打工五十年又回來了,回到了他原來逃逝、逃跑的這個家鄉——這座城市。當這個窮子回來,他也看到自己的父親,但不認識了——也不敢認了,因爲大富長者家裏穿著打扮非常的豪華,連童仆什麼都是很高貴的,交往的都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啊。這個窮子一看,他以爲這個地方:“我是不能來的,這個地方不是我呆的地方。”他就趕緊要逃,那麼這個大富長者很遠就看到,噢,這就是他的兒子。兒子回來了,就很高興哪,等了五十年啊,盼了五十年了,終于回來了。但一看他要跑,這怎麼能跑啊?就趕緊讓下面兩個人把他找過來,下面的這個像衛士似的彪形大漢趕緊就飛跑過去。這個窮子一看:“哎呀,有人來追我了,今天不得了,我這個命都有危險了。”他就害怕。這兩個衛士把他抓過來到大富長者面前,這時候大富長者分明知道是自己的兒子,但這個兒子不敢認父——這個兒子嚇都嚇昏過去了。所以這個父親知道兒子心的卑劣呀,所以就說:“你用冷水把他噴醒吧。”噴醒後就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你自由了,你想去什麼地方就去什麼地方。”所以這個窮子趕緊——覺得要放他了很高興——一爬起來就跑。

   他就到城裏,認爲最肮髒的地方貧民窟是他去的地方,他要到那裏去找一份工作打工。那這個長者這個時候就要循循善誘:這個兒子怎麼轉變,真正可以認自己的父親,來接受這麼一份巨大的財富。所以就讓下面人也裝著衣衫褴褛的樣子,找到他說:“你是不是要找一份工作呀?”他說:“是呀,找一份工作。”“我那裏有份工資待遇比較高的工作。”“什麼工作呢?”“這個掏糞——掏廁所。”這個窮子一看掏糞的工作:“我可以做,是我適合做的。”所以才又重新到大富長者家裏做掏糞的工作。那麼這個長者天天看著自己親生兒子在那裏掏糞,他也沒有辦法啊。所以這個大富長者有時候把身上很華貴的衣服脫下來,也穿上比較破舊的衣服跟他一起勞動,慢慢地開始誇獎他:“你這個小夥子不錯呀,這個工作很勤勞哇。”來拉近關系。然後說:“我就認你做義子——幹兒子吧。”建立這個幹兒子、幹父親的關系,然後慢慢提拔他:“你就不要掏糞了,就做點倉庫保管員的工作吧。”讓他慢慢子知道他的這個家裏的財富了。再慢慢成爲主管了。

   這樣又經過二十年,終于他的兒子的那種卑劣的自卑的心理沒有了。他知道他的兒子善根成熟了,有一天聚集國王大臣、大富長者、家裏所有的親戚來聚會,告訴大家:“我年邁了,不久人世了,我要把財産交給兒子了。那這個兒子是誰?”這時候才指著這個主管:“這就是我的親生兒子。”講兒子多少年如何逃離了,怎麼回來的。這個時候這個窮子沒有昏過去了,這個時侯他才敢認這個大富長者是他的父親了,這個時侯他才敢繼承所有的財富了——“得未曾有”哇,心生大歡喜呀。用這個比喻呀。所以大富長者的所有的一切財富都是給他的兒子的,那麼這個兒子其心卑劣,他不敢接納,不敢相信,不敢繼承哪;只要他有一念的這種接納之心,認他的這個父親爲真父親的話,那一切問題就順理成章地解決了。

   那麼阿彌陀佛看待我們也跟這一樣啊,我們就是佛的這種兒子;然而我們在叁界六道無量劫地輪回,輪回就是窮子呀,這就是舍父逃逸呀——逃逝得越來越遠了。所以我們忘記了有阿彌陀佛啊,忘記了阿彌陀佛對我們有多麼深廣的恩德呀:即便聞到了念佛法門,說你只要十聲乃至一聲,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接納全體的這種無盡的財富:七寶爲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寶池、八功德水,所有的資生用具應念現前。所有的富貴是阿彌陀佛的福報恩賜給我們的,實際上阿彌陀佛就是爲我們准備的,你只要去,就把阿彌陀佛這個像父親給我們准備的一切,你繼承下來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念佛法門你只要信心接納,你當下一個窮子是驟然富貴了,馬上就成了一個豪富之人了。就好像一個人當官——一般當官是要考功名,再從地方官員慢慢一級一級爬上去啊;但你如果直接就投生在國王家,你就是太子,你還需要一級一級上來嗎?你就是直接繼承王位的。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好像投生在皇宮裏面做王子、做太子一樣的,就現成可以繼承接納了。

   那麼這樁事情,如果不是淨土經典,包括大乘經典《法華經》、《華嚴經》、《悲華經》,給我們說這些,我們怎麼也想不到:有…

《《念佛圓通章》母子喻——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