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尊法界極爲慈悲的阿彌陀佛爲我們准備了一切呀。只要我們有信心,我們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什麼都有了。不需要再靠自己去打工了——打工不僅賺不到多少錢,連自己的溫飽都有問題呀。這靠自力修行的法門就像打工,你有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獲,就好像爬樓梯,你得一個樓梯一個樓梯爬上去。那麼淨土法門以佛的果地上的福德智慧來恩賜給衆生,它是圓頓的、頓超的,就好像爬樓梯,不是一節一節樓梯爬,你是坐電梯上去的。你不能以爬樓梯的這麼一樁事情,來否定坐電梯這個很快上去的這樣的一個捷徑哪。
所以我們這個逃逝——這個字眼是用得很確切:“逃”,逃離我們的大慈悲父;“逝”,就是在六道輪回遠遠地消逝。今生爲人——人道,人道裏面又沒有做好,下輩子到畜牲道,畜生道又愚癡、無明之極,又到餓鬼道,餓鬼道又被饑渴所逼,又造作諸多的惡業掉到地獄道:就是越來越逃逝,逃逝得越來越遠。那你說,面對這麼一個事實,這個慈母——阿彌陀佛該是什麼樣的心情?他對于救度衆生的這種迫切性,該是如何的急切,就好像你作爲父母,你看到你的子女正在懸崖峭壁旁邊,你是什麼樣的心情?一樣的。所以我們看阿彌陀佛接引像他都是站著的,爲什麼他不坐?衆生馬上要到懸崖峭壁底下了——衆生當下眼睛一閉就要到叁惡道火坑裏面去,這時候這個援手救拔是不容一刻的滯留哇,遲緩啊,投足伸手馬上就要過去呀,不可能那麼安逸地坐在那裏。坐在那裏你要救,你起來還得要一點時間哪,你要站起來這個時間都耽擱不了哇——不能耽擱啊。所以我們看到祖師跟我們講,佛心是大慈悲心。
但是這個慈悲心裏面偏憐罪苦衆生,就是偏偏哀憐、關注、加持那個叁惡道六道輪回的罪惡生死凡夫,因爲他即將面臨滅頂之災,你不趕緊救他到岸上來,他整個的被這個旋流就不知道漂流到什麼地方去了。岸上之者可以暫時放下,如果對斷了見、思惑的聖人阿羅漢,可以暫時放點心;對于還在水裏面掙紮的即將滅頂之災的衆生偏憐:這是符合這種慈悲心的。你想一個做父母的,你家裏有七個孩子的話,你對于那些身心健康很聰明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能在社會上很好地站穩腳跟的人,你是不是就比較放心一點?那麼你正好有一個殘疾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你對他的關心將會更多,要爲他考慮好一切,包括自己身後你還得給他弄好房子,誰去照料他,安排他所有的一切。這就是偏憐,對最沒有本事的、最造孽的、最沒有生存能力的子女,更加了一份關注。
所以通過這些,我們都要去理解阿彌陀佛的心,彌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對大慈悲心我們就從理解母親的心開始,有一個相應地契入。但實際上佛對我們的這種慈悲心還超過父母。第一,從時間上來說,父母對我們的慈愛也只有這幾十年,百歲的父母也保不了身後的子女;但是佛對我們慈愛是無量劫,時間上沒有盡頭——這個很長。那麼從他的性質上來說,佛對衆生的這種慈悲極爲深厚,比父母還深厚。父母可能對比較乖巧孝順的孩子,他很關愛;如果這個子女非常頑劣,非常不聽話,非常杵逆父母,這個父母可能心理上就很討厭,就很排斥,甚至要斷絕跟他的關系——我不管你了,慈愛還是有限度的。但是佛對這些罪苦衆生——六道輪回的衆生,他是沒有一念的厭棄,乃至于五逆十惡下阿鼻地獄的衆生,佛也慈悲地攝受——哪怕他原來誹謗佛。這個五逆惡——包括出佛身血,只要他能夠最終有一念的忏悔,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佛都慈悲攝受。
母子喻——念佛(2)
所以我們現在這些逃逝的浪子,終于在身心憔悴的這一生聞到了淨土法門,就好像客行,他鄉的這種浪子接到了一封母親寄來的信,而且信中講到這個母親多麼地在想念我們,母親的地方多麼的美好。所以在外面碰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這一封家信那就是抵萬金了——家書抵萬金哪。這時候在外面已經嘗夠了酸甜苦辣了,這時候他對于回歸故鄉已經是一往情深了,外面再也沒有一念可以留戀的,他就是撩衣便行一往情深地回歸,有這一念就是“子若憶母”。這是很不容易的。這個母親在永恒地憶念子女,但是這個子女卻是在逃逝——不斷地在逃逝,生生世世在逃離,在遠逝。所以這個過程他這種業力的慣性,他是逃逝得越來越遠,很少有一念的回光,很少有一念對這個生存的狀態産生出離心,很少有一念想到:還有一個慈悲的力量在關注我們,只要一念地去皈命,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一念的信心是很難的,可是一旦這個種子出來了,這一念信心産生了,就是多生多劫曾經跟佛結緣,多生多劫阿彌陀佛隨形六道跟我們深結法緣所致的,所以這樣的一個現象出現,那就是百千萬劫難以遭遇的殊勝的一時啊。我們就開始在苦難當中憶念母親——憶念這個慈母,那麼這一憶念,那母子的天性哪,它是相交的、非常敏感的,就馬上能得到感應。這個世間的母子關系,如果這個母親非常的慈愛,這個兒子又是純孝,那麼這個母子之間的相互心理上的感應——所謂心有靈犀,它能出現不可思議的效果。
二十四孝圖裏面有一個曾子,曾子在孔子的學生當中是以孝著稱的,所以《孝經》也就是這個曾子跟他的老師孔子之間的對話。那麼你看儒家傳承心法:顔回去世很早,孔子的心法是靠曾子傳下來的,曾子傳給子思的。這個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那幺曾子當下他就領會:“唯。”他明白了,明白了夫子之道——什麼叫“一以貫之”。曾子一出門,他的同學問:“剛剛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你說“唯”到底是什麼意思?“一以貫之”之道是什麼呀?”實際上這裏面的心法的奧妙很多,內涵豐富,但曾子選了其中一點來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道,恕道就是同體的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見這個儒家要傳承心法,孝的一種心性它能夠傳承下來,所以百行孝爲先,儒家文化重視孝。佛家也重視孝,佛教的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孝,孝爲製止,孝爲至道之法,這個孝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地藏菩薩就是由于對他母親的孝,來發出宏誓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孝的擴大:把一切衆生都看成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必須要去救度,所以菩薩對待衆生,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所以他必然要進行無條件地救度。
那幺這個曾子他有一次感應,他爲了孝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是個瞎子——一般孔子的學生都能夠應聘做官哪,曾子爲了贍養他的母親,都辭官不做就在家裏,然後每天上山去砍點柴,取得點錢來養他的母親。有一天曾母在家裏,家裏來了一些親人、親屬。古人都很厚道,親屬來了要給人家招待呀,招待飯食應該要好一點的。但是曾母眼睛又是瞎的,上街不方便,這時她就很希望自己的兒子趕快回家來接待客人。但那時候,怎麼把這個信息傳上去呢?那個時代又沒有手機,但是這個曾母有辦法。她用什麼辦法?她就咬自己的中指——用牙齒咬中指,這一咬中指,馬上山上砍柴的曾子心口疼痛。心口疼痛他就知道:“這肯定是母親在叫我。”他就下山——趕緊下山,一下山還果然是他的母親要他下來接待客人。你看這個母子連心啰,他就能夠感應到這個份上。
好,剛才講阿彌陀佛憐念我們衆生,就好像母親憶念子女一樣,但是如果我們逃逝,佛單方面的憶念,它不能産生作用,如果我們這些浪子能夠也憶念母親,這裏面的效果就出來了。母親在永恒地憶念子女,子女原來逃逝,不産生交感;現在子女一念回光,也在憶念母親,這兩種憶念就互動了,就感應了,就道交了。大不可思議的情況就會出來了。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慈悲願力彌漫在虛空法界,滲透到我們衆生的每個念頭裏面——他是這麼去憶念的,非常貼近我們,所以佛經不斷地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離我們不遠。實際上就在我們的念頭裏面,《觀經》裏面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種《觀經》佛像觀(的)這個經文裏面,真的就把這個真相揭示出來了。阿彌陀佛的法、報、化叁身所有的功德都在我們的念頭裏面,都在念頭裏面來加持我們,來憶念我們:讓我們做惡事不得成就,讓我們做善事得以成就;我們受苦的時候,佛頭頭在啓發我們,覺醒我們,讓我們産生信心。那幺我們在逃逝的過程當中,母親都在憶念我們;現在我們轉過來憶念母親的時候,母親就更會憶念我們。這種憶念是即時的,剛才講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心中,所以阿彌陀佛在我們凡夫衆生的心內,同時我們凡夫衆生又在阿彌陀佛的心裏,我們是這樣的同體。我們是以佛內心的衆生,念衆生內心的佛,這樣地念,每一念的呼應是當下的,是即時的,是同時的!
我們只要這一念一憶,這個“一憶”呢,它就會轉變我們凡夫的心理狀態。比如這個母親對子女的憶念,要産生交感是要靠子女的信心——靠信願。如果他逃逝,就是說他懷疑,他忘記,他對五欲六塵——認爲是人生的價值,對于這種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對我們生命的真實價值,他不了解,甚至還會認爲這是封建迷信,對我們沒有意義,你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哈哈大笑,他說:“你怎麼這麼迷信呢!這個放著錢不肯賺,你幹什麼呀?吃了飯沒事幹啦!”他會這樣說,所以他對這種大事因緣不了解,這就是顛倒,這就是迷惑——業障重。現在我們由于佛給我們的這種佛經傳達的意思,由于善知識跟我們講,我們知道:原來我們追逐五欲六塵是虛幻的,是毫無意義的,是無常的,是衆苦之本,徒然地增加了我們的業力,讓我們在輪回的過程當中每況愈下。
我們最真實的生命是佛性,而且阿彌陀佛爲了我們回歸到佛性的寶所,他是那麼慈悲地建立大願建立淨土來救度我們。我們知道這回事,…
《《念佛圓通章》母子喻——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