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我們是沒有這五分法身香,但是我們能念這句名號,透過名號的中介,把阿彌陀佛已經圓滿證得的五分法身香接納過來。這就好像我們的衣服沒有香氣,但是你放在一個香店裏面,香店裏面有旃檀木很濃郁的香味,只要放在那裏放段時間,這件衣服就染上了香味。是不是啊?所以我們這個全體業力的衆生——每一念都是貪、嗔、癡、慢、疑具足的衆生,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把佛的功德接納過來,這就像染香人身沾染了這個香氣。那麼這樁事情就代表淨土法門的一個根本特點:以佛的“果地覺”作“因地心”。以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這種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來莊嚴我們的法身慧命。
我們的本覺也是具足的,但這個本覺的佛性完全被遮蓋住了。阿彌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時候,也具有我們同樣的本覺,他以這個發大願、修大行——通過這個始覺呢,慢慢子圓滿大願建立淨土,就成了究竟覺——究竟成佛的覺。究竟成就的這個“覺”,以這個名號作爲中介傳達給我們,于是我們以這個究竟覺來覺動、激活我們衆生的本覺。所以我們念佛從自心上來看,是“是心是佛”;從我們修德始覺的程度來看,要“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就是念果地上已經成就了的名號的功德,能帶起我們的本覺,喚醒我們的本覺,顯發我們的本覺。這就叫“托彼名號,顯我自心”,假托阿彌陀佛名號的果地上的功德,來顯我們本具的本覺。雖然本覺我們本具,但是沒有這種彌陀的名號光明,沒有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我們的本覺永遠起不了作用。
就好像這塊木頭有火性,總是放在這裏它不可能起火,一定要鑽木取火。所以這個緣就很重要了,《法華經》有個說法,就叫“佛種從緣生,是故說一乘”,我們都有成佛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代表我們的本覺——真如實相,但它要生起來一定要靠緣,沒有這個緣是不行的。阿彌陀佛建立大願,建立名號,建立淨土,就是完成了這個緣,而這個緣的力量很大。由于它是大慈悲心、大願力的結晶,所以就叫強緣——很強大的力量的緣。這種緣一但過來,我們系緣這個強緣,仰靠這個強緣,祈禱這個強緣,這個就是“南無”的內容了:歸命。我們歸命這個強緣的救度,那麼我們佛的種子就會現前,佛的種子現前就是成佛——成就大乘的佛果。
那麼大乘佛果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業力凡夫,還是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在彼土——極樂淨土,快速成佛:前後分兩步走。那麼十方諸佛都是希望我們成就大乘的佛果,所以佛最想說的、最想做的就是說一佛乘,說摩诃衍,說大乘法。這個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建立四十八大願的核心是叫做“正定必至涅槃願”:若我做佛,十方衆生都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大乘的正定聚,快速地圓滿大乘的佛果。所以淨土法門是一乘法,說這個法門,也是釋迦牟尼佛最願意說的——六根愉悅、稱性而說的。以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全體功德,就是他的法身香、他的般若光,透過這個名號的中介,讓我們去念。我們每一念呢,就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召喚過來,“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就是完全地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召喚過來,變成了我們自己的功德,這就叫“香光莊嚴”。這“香光莊嚴”是淨土宗非常有特點的一個概述,這個香、光是究竟圓滿的,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來莊嚴我們凡夫衆生的本覺因心——法身慧命。
一個念佛人爲什麼他的種性高貴?《無量壽經》說,念佛者就是大乘第一弟子;阿彌陀佛發願:只要你信願持名,能得到天人的恭敬。你信願持名就能接觸到佛光,叫“蒙光照觸”。大家注意這個經文“蒙光照觸”。阿彌陀佛是大平等心,他放出的無量光是遍照法界,所有的衆生都能蒙這個光普照;但是要接觸到這個光明,不是所有衆生都能觸得到的。“觸”就是談感應,這個光在你身上能産生作用,是要用信願持名才能接觸到這個光;你不信願持名,接觸不到這個光的。就好像中央電視臺電磁波就在這裏的,如果你沒有電視機,或者有電視機頻號沒有對上,這個電磁波也不産生作用。在當下你覺得它不存在,但是它已經存在在這裏了,你怎麼使它産生作用——它的音聲、圖像能夠表達出來?你要有一個東西跟它接觸上,跟它對應上,才顯現出來。阿彌陀佛向整個法界輻射著他的慈悲的光明、願力,從比喻上來看,在這裏相似,所以我們要接觸到這個佛光,就是要念佛。那麼“蒙光照觸”,這個光明一但接觸到,我們的身心就會柔軟。身體柔軟就是每個細胞都會激活,身體就會健康;心一柔軟那就會慈悲,這種柔軟的程度超過天人——比天人還要柔軟。所以一個念佛人他平時身心柔軟,一團太和之氣,當然人際關系就會和睦,道德感就會好,大家都會喜愛。
不僅一般的人恭敬,就是天上的天神,也會對這個念佛人恭敬不已呀。爲什麼他恭敬呢?由于你念佛的時候,心光跟彌陀的光明融成一片了,可能世間人看不到一個念佛人自身的生命價值,但天神他能看得到。他就知道:“哎,他全身放光——放著金黃色的光。”其他不念佛人就沒有光,全身都是黑的。那麼鬼神是恭敬有光明的衆生啦——鬼神包括閻羅王的這些鬼族——都是看重道德的。世間人看中權勢、權位、財位,真正有眼光的人是看中道德的。這些權位、財富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帶不走的;但你的道德、你的智慧、你的心光是能夠伴隨著你的。所以一個念佛人爲什麼叫人中芬陀利花?佛不是隨便贊歎的,你一個信願持名的人,就是人中的白蓮華呀,稀有難得啊,現身能得到世間的吉祥如意。我們不要以爲念佛只是送死的法門,一個念佛行人現世就能得到種種吉祥如意:家庭會和睦,事業會順利,智慧會開發,道德會提升,身體會健康。這不是世間得到利益嗎?世間你能成爲道德君子,成爲世間的大賢受人恭敬。
這個念佛激活良知良能。現在很多人他沒有道德感,良心都麻木了,這叫“哀莫大于心死”啊:心都死了,良知良能都死了。所以你看有很多貪官被抓了,被關了,他從來沒有內疚感,他不覺得自己犯了什麼事,甚至反而說:“貪得比我多的人還沒有進來。”他不服氣,這就是他沒有一念的慚愧心了,沒有忏悔意識啊。一個人不怕做錯事,犯錯誤是在所難免,問題是你犯了錯誤,你得要知道慚愧呀,內疚哇,悔過呀。現在連這個都沒有,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嗚呼哀哉了。現在我們長期以來沒有一個宗教的教化,沒有道德上的一種價值的張揚,所以一切都是那種功利呀,發展啦。原來是搞階級鬥爭了,現在是搞經濟建設呀:階級鬥爭引發人的這種嗔恨了,經濟第一引發人的貪欲呀。這正是兩種根本煩惱——就“貪、嗔”兩種煩惱,再加上“癡”——愚癡、麻木,不知道善惡是非的標准。貪、嗔、癡叁毒煩惱整個的在主導的話,我們個人很苦,這個組成的群體更苦。念佛能夠拯救個人,能夠拯救民族,它能喚醒良知良能。因爲一切道德的准則、一切恻隱之心、好施之心、禮讓之心,是我們一切衆生本具的。這就是法,法是我們自心本具的。
孟子也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萬物皆備于我”,這跟佛教講的很相似啊,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是我們自心本具的,我們向內心去求,“樂莫大焉”啊。不是向外求的,現在我們沒有儒、佛的教育,所以一切人都是向外求啊。求,最終你命中沒有,求也求不到哪;求得也很苦哇——向外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然後安分守己呀,知足常樂啊,把那種精神價值、把那種出離的解脫道,看成生命當中的真實的目標,它自然就會淡化對五欲六塵猛利的執著啊。這樣他才會過一個合理的生活,不需要追求高消費,不需要占有過多的資源,那麼我們的世界就太平了。如果欲望都調得很高,都要追求高消費,那麼我們的資源是不夠的。資源匮乏,人和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就會出大問題了。
所以佛法對這個人類的貢獻——這種潛移默化的巨大的作用,無論用語言怎麼贊歎都是不過分的。可惜多少人不了解佛法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有善根聽聞,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先信願持名,自己香光莊嚴。自己香光莊嚴,點燃了我們內心的燈,再奉行無盡燈法門,點燃其他的,再點燃第叁個、第四個,使我們無明長夜的這塊地方有一片智慧的光亮。那個人就得福了,國家得福了,地球得福了,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也得福了。所以我們香光莊嚴,一定要自己如實地去做。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于廣州大佛寺
《《念佛圓通章》不假方便 香光莊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