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之法藏發願
光顔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如來顔容,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戒聞精進,叁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深谛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獅子,神德無量。功勳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願我做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叁昧,智慧爲上。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爲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恒沙。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譬如恒沙,諸佛世界,複不可計,無數刹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幸佛明信,是我真證,發願于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好,這個偈頌一共有二十偈,共有八十句。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總的贊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功德;第二大部分有四個偈頌,陳述自己的心願;第叁個部分有叁個偈頌,祈請世自在王如來的印證。
好,我們來看第一個部分,贊歎世自在王如來的身、口、意叁業的功德。作爲一個弟子能夠認知、了解自己的師父——佛的功德,並且以無礙的辯才能夠說出來,說明這位弟子所證悟的境界也是不同尋常的。也就可以看到他前面“尋發無上正真道意”——就是發大菩提心,馬上就顯發了甚深的智慧。這個“尋發無上正真道意”,也就是四十八大願願王的一個來源、一個依托之處。所以發無上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福德、一切智慧、一切願王都要從這裏生發出來的。沒有這個大菩提心,一切出世間的這些善根、福德、智慧是沒有辦法去顯發出來的。
好,那贊歎世自在王佛的“光顔巍巍”:他的光明顯赫,他的容顔非常莊嚴。“巍巍”有高山仰止這樣的一種形容。那這個佛的身相光明透顯出一種威德,是無有限極。“威神”——威德、神通、功德,無有限極。這裏仍然把這個“威”顯發出來了。你看《無量壽經》常常會把這個佛相“威”的特點顯發出來。于是我們這次在造阿彌陀佛中稿像的時候,我也在注意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阿彌陀佛像一定要具有一種威的特點——不僅僅是慈悲。所以加了一個要素,慈、悲、威叁者整合。但“威”要在哪裏表達?從他方臉的角度,從他的鼻梁這個地方顯發他的威。
但現在我們很多衆生可能對這個“威”很隔膜。因爲隨著時代往後,衆生越來越陋劣,他那種自信的原則性很難起來,所以普遍的怕得罪人。他爲什麼怕得罪人呢?也怕自己有些東西抓到別人手上。“你跟人家過不去,到時候人家跟我過不去。”于是大家都不要過不去,大家都好好好。所以現在具有威德的人、具有原則的人越來越少,包括我們僧團有些執事:“唉呀!我不想幹,怕得罪人。”如果有威德的話,他爲了更大的一種原則,爲了更大地利益衆生,他不怕得罪人。得罪人,實際上是對他的慈悲——是對當事者的慈悲,更是對廣大的其他人的慈悲。所以佛要有一種威德,折服那些剛強難化的衆生,甚至那些大菩薩示現大國王,要用酷刑來折服。當然酷刑的這些對象——可能他會變化成一個衆生來受苦,但是他必須要用嚴刑拷打。那麼佛這個威神,實際上是慈悲的另外一種表達形式。
所以佛的這種熾盛的光明——“炎”,就像這個火焰燒得很旺。這樣的“炎明”,是一切世間天人的神光沒有辦法比擬的。在這個天地之間,日月的光明,還有摩尼寶珠的光明雖然熾盛,但是這些“日月摩尼”的光明放在佛的光明面前,就被佛光所“隱蔽”,好像你的光明就成了一堆墨汁一樣——“猶如聚墨”。你看這個佛的光明有多熾盛!原來有一個老比丘尼,她說年輕時候看到佛,她一頂禮,頭上的這個黃金首飾掉在地上,她想找,找不到。因爲佛光太熾盛了,她看不到自己的黃金首飾在什麼地方。所以黃金首飾在佛光裏面“猶如聚墨”,看不到——全都隱蔽了,就叫屏蔽了。這說明佛的法身光,超勝世間一切業力的光。
世自在王如來的光顔容貌超越世間一切衆生,無與倫比。法藏比丘贊歎佛的這種法性的光明、這種身相光明,實際上就是贊歎佛的法身功德。爲什麼呢?由于佛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法身的功德,是寄寓在他的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裏面的。所以透過佛的相好光明,能夠了解佛心。你看這個法藏比丘能夠了解這些,他就把握了佛心,把握了法身的功德。
下面就贊歎佛的口業功德和意業功德。世自在王如來契證無上正等正覺,顯發他的身相光明,自然以他的悲心願力,以他的如來的梵音講經說法,這是“正覺大音”了:是從他的無上正等正覺裏面顯發的大的音聲——就是大乘佛法的法音。這個“響流十方”,傳響于十方無量無邊的微塵數佛刹。這就顯發正覺實相所發的音聲:無作妙用,不可思議。那進一步贊歎如來的意業功德。一切如來的功德都從六度裏面生發出來,這裏談世自在王佛在他的因行也是這樣過來的。“戒”,世自在王佛也要持戒止惡防非,先調伏身口意叁業——由持身自在到持心自在,得到清涼。這個“聞”就是博聞強記,了解一切經教,作爲利益自己、利益衆生的資糧。聞即信受,聞此,行此所聞之正道及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就是“精進”。由這個精進,攝心在正道和助道的善法當中,與諸法實相相應,就契入到“叁昧”——叁昧禅定。由這個叁昧禅定就能得到般若“智慧”。由這個般若智慧他就無知而無所不知,就能夠成就佛果的“威德”,這個威德是超勝一切世間天、人的威德,所以沒有跟他相提並論的,就是“無侶”——無有伴侶,就極爲“殊勝希有”。
“深谛善念”,這是指世自在王佛自證的功德。“深”就是深切的思惟,“谛”就是谛觀內明——向內求。深思谛觀,覺照自己的自性本源。自性本源具足慈悲、願力,這些都是善的念頭,所以佛在念頭上是純善的。由這個“深谛善念”就能契入到法性真如之海——這法性真如之海叫做離垢真如,就能平等普攝一切衆生。那麼世自在王佛對這個法性真如海可以窮極它的奧妙,探究它的邊際和深淺的底源。
好,那麼佛是無明、煩惱,全都斷盡。欲望——對五欲的尋求,瞋恨的心:佛是永遠沒有,不僅沒有正習,連余習都沒有。所以這就是“人雄獅子”,就是人中之大雄,就像獅子王無所畏懼。“人雄獅子,神德無量”,說明佛是具足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無量無邊不可稱說的功德。那世自在王佛以這個威神功德,來普度群萌——離生死苦得究竟樂,這樣的自行化他的“功勳”,非常“廣大”。所以佛在度化衆生的過程當中,也就圓成了自己的德能,他的自性般若智慧也就深邃妙絕。由禅定叁昧引發的光明威神之相,能夠令叁千大千世界震動。這個“震動”,覺照衆生的善根,也會表達這種八相成道之相。所以這一段就用這些贊歎世自在王佛由本垂迹、由實開權、種種度化衆生的妙德難思。
下面就是表達自己的菩提願心——願菩提心。“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就是法藏比丘見證到世自在王佛這麼無量深廣的功德——由于他知道佛德的這種殊勝,也生起了一種無限的向往。所以他誓願作佛的這種菩提心更加堅固,就發願:“我要像世自在王如來的功德一樣齊等——等同。自己能出離兩種生死之海,得大自在、大解脫,也要令九法界衆生都能得到這樣的大涅槃解脫之樂。”“靡不解脫”,他講自己過度生死之流,也要讓一切衆生——沒有一個衆生不能解脫的。他的心量是平等普度的心量,不留一個衆生的,所以就“靡不解脫”。
好,雖然發了這樣的一個總願,但怎麼去做?還是要從六波羅密做起。你看這個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的因行的功德贊歎,談了六度,自己講要圓滿這個大願——圓滿作佛,也談這個六度問題。“布施”——六度之首: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個布施擴大,對治衆生悭吝的煩惱。這就是調伏自己的那種悭貪心。要持“戒”,要修“忍”辱,要“精進”,要得禅定“叁昧”,最後是般若“智慧最上”。六度,般若智慧爲眼,前五度如盲。前五度爲福德,第六度爲智慧,所以福德智慧就是六度。
好。這個法藏比丘他是發誓——發出了宏深的誓願,要平等地行這個“此願”,“此願”就是自利利他的菩提願。這個願的核心就是要給一切衆生作大安樂。爲什麼要給衆生作大安心、大安樂?是由于法藏比丘深感九法界所有的衆生都生活在恐懼當中——“一切恐懼”呀!所以恐懼的衆生他最渴望的就是安心、安樂,這是作爲所有衆生本能的一種求助的宗教心理。就好像大海的漁民爲什麼要信媽祖,他面對那種浩瀚的大海——深廣莫測、臺風暴雨,他感覺到自己渺小,所以他要找到一種依托,希望有一種更大的超自然的力量能夠幫助他——從對大海的無知、不能把控的這個恐懼當中拯拔出來。
一切衆生都生活在恐懼當中,由于他無明的心,對很多事情他感覺到不能把控。不能把控,對他來說就是恐懼。自己在這工作,說不准稍不注意被炒鱿魚了。對于這個東西,他也膽戰心驚哪:“一炒鱿魚我這個吃飯問題、醫保問題、房子要交貸款問題……”這些東西一下子都形成了,他很恐懼,所以他爲什麼在單位上老老實實啦,畢恭畢敬啦。所以管單位上人,比管出家人好管——出家人他沒這些恐懼,你抓不到。但是他上有老,下有少,他得要膽戰心驚——他飯碗沒有了就完啦。這就是飯碗的問題,還有一個心理上的種種恐懼問題——對于這個未來不可測的問題。
所以這個法藏比丘開始的一個總的意向,要給一切恐懼的衆生——只要在輪回裏的衆生都是恐懼的…
《《無量壽經》之法藏發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