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之法藏發願▪P2

  ..續本文上一頁,無一例外,所以要給他大安心、大安樂。這是以後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的一個核心的眼目;這是他最高的一個理念,最後是把這個落實到四十八大願具體的每個願裏面去。所以每個願裏面都是讓一切衆生離開恐懼,給予衆生安樂,這就是法藏比丘的大悲心的結晶。這種大悲心,他剛出家不久初步地彙報自己修行的這樣的一個心得就具有。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可以理解:這個法藏比丘可不是今生才發心修行的,他就有可能是由果向因的一尊古佛。所以包括後面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距離我們只有十劫,難道只有十劫嗎?在這一期的應化裏面是十劫,在無量劫的應化當中,他就是不可思議的劫。所以在不可思議的劫裏面所數數應化的他,都要把“一切恐懼,爲作大安”作爲他大願的眼目。

  那麼這樣的一個願心,他是從意志力方面來強化。假令: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刹,有無量無邊的像恒河沙那樣的諸佛,你對諸佛做種種供養——種種香華、種種樂器、種種七寶、種種寶蓋,去供養這麼多諸佛。你說他的福德是不是無量無邊呢?但是這樣無量的福德、功德,跟我建立這個大願相比、建立這個大願來求證無上正覺之道而且堅固不退卻相比,那麼這樣發心的功德、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功德,比前面供養恒河沙諸佛的功德都來得大。

  實際上這裏是贊歎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華嚴經》說: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心必能成正覺,是故我禮初發心。《華嚴經》很多的地方都贊歎發菩提心的功德,彌勒菩薩贊歎善財童子那二百四十多個偈子,贊歎發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完備。“發心”就是你初發菩提心,“畢竟”就是最後你畢竟成佛的那個心,這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這兩者相比,初發菩提心更難。因爲你發了無上菩提心,就必定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于是要禮敬很難的初發心。那麼法藏比丘在這裏就初步陳述他初發心的功德: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的功德,不如求菩提願的功德來得大。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啦。原來我們常常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小沙彌跟著他的師父後邊行腳——幫著拎包。他的師父是阿羅漢,證了阿羅漢果啦。這個小沙彌拎包,看到田野當中很多耕種的農民,他覺得很苦,于是他就發了一念:“哎呀,這個農民太苦了!我要成佛度他啊!”發了要成佛度這些苦衆生的願,這個心一發出來,他的師父把他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請他走在前面。這個小沙彌:“師父叫走在前面,我就走在前面。”但是看一看,走一走,又想想:“哎呀,這個衆生太難度了!還是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吧。”好,這一念起來,他的師父說:“哎!等等,等等。”把這個包放在他肩上:“你跟我走在後面。”走在後面,這個沙彌也不知怎麼回事。他又看到一個場景:“哎呀,我好不容易發了心,不能退轉哪!我還是要發心,再難也得要堅持啊!”又起這個念頭,他的師父把他的包又拎到背上,請他走在前面。這個沙彌說——他就是很奇怪:“怎麼師父今天一下子讓我走前,一下子讓我走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因爲證果阿羅漢有他心通了,所以他動什麼念頭都知道,他的師父說:“你是我徒弟,你當然跟我要拎包,要走在後面。但是你發了一念要成佛度衆生的心,啊,這不得了!你要成佛——你是菩薩的種性,我還是一個聲聞羅漢,你得要走在前面,我跟你走在後面。忽然你退轉了,你想要做自了漢。那對不起!自了漢,我是到家的人,你還剛剛才開始,你得跟我走在後面。就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這個發心不同,這個種性就不一樣。這個種性是決定你未來的高貴和低賤的一個依據。你如果投在王宮裏面作太子,你的種性高貴,雖然你現在還沒有能力,這些宰相見了你都要畢恭畢敬。因爲他畢竟是臣的身份,你是君的身份。所以你看,如果我們發心念佛到極樂世界成佛,你說這是什麼種性?所以一切天人、一切聲聞,都要恭敬這個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得要走在前面了,我得給你背包啊,我得爲你服務哇。”是這樣的。

  這個法藏菩薩——你看在這個時候——他把這個菩提願放到了這麼一個高度來贊歎,而且對這個事情他認知得非常清楚。所以進一步地他發願,就是:“我爲了這樣的菩提願的實施,我永劫以來的精進努力,它所産生的威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由于這是從他的大菩提心裏面産生的一個巨大的力量,那這種力量就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大事。所以他了解了這個菩提願的功德之後,他就敢發一個驚天動地的大願。發什麼願呢?發超勝諸佛的願:“我以後要建立的淨土,是十方無量無邊刹土當中最尊第一。”——“國土第一”,你看。“我這個國土當中“其衆奇妙””,就是往生的衆生容貌、顔色、神通、智慧都是非常奇妙的。依報的環境,它的這個嚴淨光麗窮微極妙也是第一的。

  “那麼我建立的淨土,他的特點是道場。”“道場超絕”——修道的場所、證道的場所。所以這個概念就告訴我們,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去享樂的,不是去旅遊的。有很多人說:“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很貪心嘛!你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爲地,想那裏的黃金嘛!”我們到那兒去還要黃金幹嘛呢?那裏沒有貨幣的流通——錢,沒有這些東西啊!所以這個極樂是修道的道場:斷煩惱,顯佛性,證佛果。它這個見聞覺知,一切都能夠讓我們趨向無上菩提道,這樣修道的種種增上緣具足,十方刹土中超勝卓絕——建立道場的概念。我們在這個地球也要建立道場的概念,如果你把寺院作爲一個廟店,賣門票,搞這個搞那個,那就不叫道場了,那是搞經營性的東西了。

  “國如泥洹”,這個他最初發的願以後都實施了,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的體性是涅槃的體性。他用個“如泥洹”,這個“如”就是它的本體是這樣的。但是衆生所接納的過程有一個唯心所現,所以它就有四土的差異。雖然有四土的差異,他的國土的體性是“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所以國土無衰無變啦,天人相好莊嚴啦,壽命無量啊,法性土啊,這些,包括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啦,都是這個“國如泥洹”——如涅槃的國土的德能所顯發出來的。那麼國如泥洹的這個特點,也是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刹土當中,沒有跟它相提並論的,它是超絕第一的。

  那麼發這個願,法藏菩薩的悲愍在什麼地方?“我要哀愍一切衆生,我要度脫一切衆生。”他所有的發願都是全稱表述:一切。不是部分,不是局部,不是限定在有緣,而是一切——“我當哀愍,度脫一切”,九法界衆生全都要度脫。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就對于往生的身份要建立一個正見。如果說定性聲聞、緣覺不能往生的話,那你的“一切”怎麼體現?九法界當中缺了兩個法界,能稱得上一切嗎?這個“一切”:九法界衆生就是在自己的這樣身份的本位,只要具足信願持名,都能往生。不需要你聲聞、緣覺一定要轉小乘心爲大乘心,才能往生。當然轉爲大乘心,你就是菩薩的種性,那當然往生沒有問題。但問題就是聲聞、緣覺的定性還沒有改變的時候,能不能往生?具足信願持名照樣往生。這才符合著“度脫一切”的概念。

  好,那麼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只要信願持名,生到我的刹土——“十方來生”,他都是帶著歡喜的心。那麼往生的是淨土,他是帶著一種非常超越的——出世間的心,所以他是“心悅清淨”的。只要到了我的國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能得到無限的“快樂”——“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他就能得到安心、得到安穩、得到安慰、得到安樂——“安隱”,找到了最終的歸宿。所以這些話,都是後面提綱挈領的話: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好,那最後的叁個偈子就是祈請世自在王佛來印證,就是向世自在王佛禀白:“我發出這樣要作佛——而且發出國土第一、道場超絕、度脫一切衆生的大願。那麼唯有佛才能印證我這個心願是不是講大話,是不是能實現。只有佛的印證才能讓我心安,才能讓我得到這種勇猛精進的動力。如果能得到佛的證明和加持,我就要堅固自己這個菩提願,我就要不退失這個大願,我就要由這個大願引導我無量劫的大行,我得要不疲不厭、勇猛精進地修持,直到圓滿大願爲止。”那這個大願,他發出一個非常震撼的一點,就是發誓: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就是縱然我到了阿鼻地獄這個最苦難的地方,遭受這樣的苦毒,如果有人說“你放棄大願吧,你就從阿鼻地獄出來”,都不放棄,我一定要把這個行持堅持到底,忍受阿鼻地獄種種的劇苦我都不後悔。這就是把自己推到極端的一種誓言。世間上最苦的不會像阿鼻地獄那麼苦吧?縱使身止阿鼻地獄的苦都不終止這個願。

  這就以發誓——重誓的形式,完成了這樣的一個偈頌。這樣法藏比丘通過贊歎世自在王佛的身、口、意叁業,來向佛的功德齊等——把這個菩提心給它發出來了。那麼法藏比丘爲使如來的種性不斷故,爲度脫一切衆生故,爲悉知一切衆生的叁世智故,爲了知一切諸佛的平等境界故,發了這個大願:所以這樣的一個悲願現前。未來的願王的出現,未來圓滿大願的行持的這種推動,最後圓成“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德能,都從這裏開始了一個起點。所以我們都要把這個願作爲自己發菩提願的一個楷模。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法藏發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