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一例外,所以要给他大安心、大安乐。这是以后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的一个核心的眼目;这是他最高的一个理念,最后是把这个落实到四十八大愿具体的每个愿里面去。所以每个愿里面都是让一切众生离开恐惧,给予众生安乐,这就是法藏比丘的大悲心的结晶。这种大悲心,他刚出家不久初步地汇报自己修行的这样的一个心得就具有。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个法藏比丘可不是今生才发心修行的,他就有可能是由果向因的一尊古佛。所以包括后面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距离我们只有十劫,难道只有十劫吗?在这一期的应化里面是十劫,在无量劫的应化当中,他就是不可思议的劫。所以在不可思议的劫里面所数数应化的他,都要把“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作为他大愿的眼目。
那么这样的一个愿心,他是从意志力方面来强化。假令: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刹,有无量无边的像恒河沙那样的诸佛,你对诸佛做种种供养——种种香华、种种乐器、种种七宝、种种宝盖,去供养这么多诸佛。你说他的福德是不是无量无边呢?但是这样无量的福德、功德,跟我建立这个大愿相比、建立这个大愿来求证无上正觉之道而且坚固不退却相比,那么这样发心的功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功德,比前面供养恒河沙诸佛的功德都来得大。
实际上这里是赞叹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华严经》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心必能成正觉,是故我礼初发心。《华严经》很多的地方都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弥勒菩萨赞叹善财童子那二百四十多个偈子,赞叹发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完备。“发心”就是你初发菩提心,“毕竟”就是最后你毕竟成佛的那个心,这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这两者相比,初发菩提心更难。因为你发了无上菩提心,就必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于是要礼敬很难的初发心。那么法藏比丘在这里就初步陈述他初发心的功德: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的功德,不如求菩提愿的功德来得大。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啦。原来我们常常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小沙弥跟着他的师父后边行脚——帮着拎包。他的师父是阿罗汉,证了阿罗汉果啦。这个小沙弥拎包,看到田野当中很多耕种的农民,他觉得很苦,于是他就发了一念:“哎呀,这个农民太苦了!我要成佛度他啊!”发了要成佛度这些苦众生的愿,这个心一发出来,他的师父把他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请他走在前面。这个小沙弥:“师父叫走在前面,我就走在前面。”但是看一看,走一走,又想想:“哎呀,这个众生太难度了!还是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好,这一念起来,他的师父说:“哎!等等,等等。”把这个包放在他肩上:“你跟我走在后面。”走在后面,这个沙弥也不知怎么回事。他又看到一个场景:“哎呀,我好不容易发了心,不能退转哪!我还是要发心,再难也得要坚持啊!”又起这个念头,他的师父把他的包又拎到背上,请他走在前面。这个沙弥说——他就是很奇怪:“怎么师父今天一下子让我走前,一下子让我走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因为证果阿罗汉有他心通了,所以他动什么念头都知道,他的师父说:“你是我徒弟,你当然跟我要拎包,要走在后面。但是你发了一念要成佛度众生的心,啊,这不得了!你要成佛——你是菩萨的种性,我还是一个声闻罗汉,你得要走在前面,我跟你走在后面。忽然你退转了,你想要做自了汉。那对不起!自了汉,我是到家的人,你还刚刚才开始,你得跟我走在后面。就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这个发心不同,这个种性就不一样。这个种性是决定你未来的高贵和低贱的一个依据。你如果投在王宫里面作太子,你的种性高贵,虽然你现在还没有能力,这些宰相见了你都要毕恭毕敬。因为他毕竟是臣的身份,你是君的身份。所以你看,如果我们发心念佛到极乐世界成佛,你说这是什么种性?所以一切天人、一切声闻,都要恭敬这个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得要走在前面了,我得给你背包啊,我得为你服务哇。”是这样的。
这个法藏菩萨——你看在这个时候——他把这个菩提愿放到了这么一个高度来赞叹,而且对这个事情他认知得非常清楚。所以进一步地他发愿,就是:“我为了这样的菩提愿的实施,我永劫以来的精进努力,它所产生的威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由于这是从他的大菩提心里面产生的一个巨大的力量,那这种力量就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大事。所以他了解了这个菩提愿的功德之后,他就敢发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愿。发什么愿呢?发超胜诸佛的愿:“我以后要建立的净土,是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当中最尊第一。”——“国土第一”,你看。“我这个国土当中“其众奇妙””,就是往生的众生容貌、颜色、神通、智慧都是非常奇妙的。依报的环境,它的这个严净光丽穷微极妙也是第一的。
“那么我建立的净土,他的特点是道场。”“道场超绝”——修道的场所、证道的场所。所以这个概念就告诉我们,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去享乐的,不是去旅游的。有很多人说:“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还很贪心嘛!你是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想那里的黄金嘛!”我们到那儿去还要黄金干嘛呢?那里没有货币的流通——钱,没有这些东西啊!所以这个极乐是修道的道场:断烦恼,显佛性,证佛果。它这个见闻觉知,一切都能够让我们趋向无上菩提道,这样修道的种种增上缘具足,十方刹土中超胜卓绝——建立道场的概念。我们在这个地球也要建立道场的概念,如果你把寺院作为一个庙店,卖门票,搞这个搞那个,那就不叫道场了,那是搞经营性的东西了。
“国如泥洹”,这个他最初发的愿以后都实施了,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国土的体性是涅槃的体性。他用个“如泥洹”,这个“如”就是它的本体是这样的。但是众生所接纳的过程有一个唯心所现,所以它就有四土的差异。虽然有四土的差异,他的国土的体性是“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所以国土无衰无变啦,天人相好庄严啦,寿命无量啊,法性土啊,这些,包括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啦,都是这个“国如泥洹”——如涅槃的国土的德能所显发出来的。那么国如泥洹的这个特点,也是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当中,没有跟它相提并论的,它是超绝第一的。
那么发这个愿,法藏菩萨的悲愍在什么地方?“我要哀愍一切众生,我要度脱一切众生。”他所有的发愿都是全称表述:一切。不是部分,不是局部,不是限定在有缘,而是一切——“我当哀愍,度脱一切”,九法界众生全都要度脱。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就对于往生的身份要建立一个正见。如果说定性声闻、缘觉不能往生的话,那你的“一切”怎么体现?九法界当中缺了两个法界,能称得上一切吗?这个“一切”:九法界众生就是在自己的这样身份的本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都能往生。不需要你声闻、缘觉一定要转小乘心为大乘心,才能往生。当然转为大乘心,你就是菩萨的种性,那当然往生没有问题。但问题就是声闻、缘觉的定性还没有改变的时候,能不能往生?具足信愿持名照样往生。这才符合着“度脱一切”的概念。
好,那么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只要信愿持名,生到我的刹土——“十方来生”,他都是带着欢喜的心。那么往生的是净土,他是带着一种非常超越的——出世间的心,所以他是“心悦清净”的。只要到了我的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能得到无限的“快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就能得到安心、得到安稳、得到安慰、得到安乐——“安隐”,找到了最终的归宿。所以这些话,都是后面提纲挈领的话: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好,那最后的三个偈子就是祈请世自在王佛来印证,就是向世自在王佛禀白:“我发出这样要作佛——而且发出国土第一、道场超绝、度脱一切众生的大愿。那么唯有佛才能印证我这个心愿是不是讲大话,是不是能实现。只有佛的印证才能让我心安,才能让我得到这种勇猛精进的动力。如果能得到佛的证明和加持,我就要坚固自己这个菩提愿,我就要不退失这个大愿,我就要由这个大愿引导我无量劫的大行,我得要不疲不厌、勇猛精进地修持,直到圆满大愿为止。”那这个大愿,他发出一个非常震撼的一点,就是发誓: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就是纵然我到了阿鼻地狱这个最苦难的地方,遭受这样的苦毒,如果有人说“你放弃大愿吧,你就从阿鼻地狱出来”,都不放弃,我一定要把这个行持坚持到底,忍受阿鼻地狱种种的剧苦我都不后悔。这就是把自己推到极端的一种誓言。世间上最苦的不会像阿鼻地狱那么苦吧?纵使身止阿鼻地狱的苦都不终止这个愿。
这就以发誓——重誓的形式,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偈颂。这样法藏比丘通过赞叹世自在王佛的身、口、意三业,来向佛的功德齐等——把这个菩提心给它发出来了。那么法藏比丘为使如来的种性不断故,为度脱一切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众生的三世智故,为了知一切诸佛的平等境界故,发了这个大愿:所以这样的一个悲愿现前。未来的愿王的出现,未来圆满大愿的行持的这种推动,最后圆成“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德能,都从这里开始了一个起点。所以我们都要把这个愿作为自己发菩提愿的一个楷模。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无量寿经》之法藏发愿》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