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之顔貌端正

  《無量壽經》之顔貌端正(一)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顔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甯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爲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饑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爲之憂惱,于己無益,徒爲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爲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顔貌端正”第十八章,描述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相貌的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諸多的“聲聞、菩薩、天人”,用這個來涵蓋一切往生者。有天人的身份,有聲聞的身份,有菩薩的身份:證位情況的差異。雖然有這些身份的不同,但是他們都得阿彌陀佛平等願力的加持,都是“智慧高明”。智,就是對有爲法這個層面分析斷事的能力;慧,一般是對于諸法空性的把握。這個智和慧都是高明的,有甚深的智慧。而且種種神通都具足,“洞達”——洞徹、了達種種神通。他們的長相、身高、身色都一樣——“鹹同一類”。前面從他的證位來看,有聲聞、菩薩、天人的差異;但是從他外表的形態來看,都是一樣的——“鹹同一類”,形體沒有差異,形狀沒有差異。這就是跟前面的第叁願、第四願來呼應的。

  那麼形態上形體沒有差異,只是亦因隨順他方——“余方”的那種稱呼才有天人之名。只是有天人這個名稱而已,但是千萬不要理解爲他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那種天人。這“天人”就是指他往生前的身份,比如我們這些人帶業往生屬于天人的範疇。天人也是代表他沒有斷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天人之名,但是他的內涵跟我們叁界裏面的天人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故有天人之名”。他的顔色、容貌非常的端正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帝王和轉輪聖王的容貌,是極爲稀有的——世間是看不到這樣容貌的。大家都希望自己長相好,特別是很多女同胞還要花很多錢去美容。美容美得不好的話,花了錢還反而去破壞了自己的容貌。現在看來還有些男士也喜歡去美容,這都是末法時候的種種奇怪現象了。這男士去美什麼容呢?你難道還要單眼皮搞個雙眼皮嗎?

  這個“容貌微妙,非天非人”,大家注意,剛才講只有這個名稱,但是他不是我們所認爲的天和人。比如我們這個世間的天,雖然他也長得很莊嚴,但是他有五衰相;他在享樂的時候,他會染著這些五欲的樂。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他很莊嚴,他永遠不會有五種衰相;他在享微妙五欲的時候絕對不會去染著。所以他“非天”。“非人”,那就更不是人了,我們在人道裏面這種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每天晚上都睡不著——叫做五陰熾盛,還得大把的安眠藥吃下去才能睡覺。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現象,沒有八苦,沒有這個嗔恨,沒有對一切財富——這種五欲的占有欲啊!對我們世間人,如果看到地面有黃金,趕緊把它撿過來放在保險櫃裏,天天還要看——是否丟了。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黃金,他會想到“我把它弄過來,把它裝在保險櫃裏去”嗎?他沒有人的這種貪心,實際上它遍地都是黃金,還需要去放到保險櫃裏嗎?所以他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天的內涵,他只是那個名稱而已。

  那這些天人是什麼身體呢?“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首先,他的身體是法爾自然顯現出來的,就是從蓮華裏面出來的——蓮華化生。這個蓮華也是阿彌陀佛無上正覺願力成就的蓮華,恩賜給我們,所以這個蓮華是轉我們凡夫之軀爲聖人之報的一個玄妙宮殿——轉化的地方。它是無作妙用顯現出來的,是彌陀的願力加持顯現出來的,所以這個身體轉化過來,就不是我們這個血肉之軀了。我們身體有骨頭,有血液,有各種微生蟲。它叫虛無之身,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個“虛無之身”?表明這個身體它很自在,很圓融,它離開一切障礙之物。“虛無之身”這個詞的概念,可能受老莊哲學的影響。

  虛無,就好像它是光和影的、光和磁的一種組合。是有身體,但是沒有質礙:虛無之身。我們世間上任何東西,只要有物質,它一定有體積,有重量。桌子放在這裏,你不可能放第二個桌子在這個地方。那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的身體,他沒有這種質礙,這也許就是無量無邊的衆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容納得了的一種身體上的特點。你看這個光和光之間它沒有質礙,無量的光在這個空間裏面都能容納得了。如果我這光——這塊地方是我的,那塊地方是你的,它就有質礙了,只能容納一部分的光了,要麼就擁擠了。如果光和光沒有質礙的話,那你說,所有的光在這裏都能容納得了。所以我們看往生者身體的構建,它的特點跟我們是不一樣的。我這個人站在這裏,坐在這裏,第二個人就坐不到我這裏。但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就沒有這種障礙——“虛無之身”。

  “無極之體”,怎麼理解這無極之體?無極,也是用了《周易》的概念。這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太極就是一個現象性的陰陽魚,但這太極從哪兒來的?太極上面是無極,也就是太極的“有”是從無極的“空”裏面出來的——空中生有的。那麼用《周易》這個“無極”的概念,在早期的翻譯當中就把它指稱爲涅槃。涅槃——無極的這種體性。涅槃,就像無極的這個體。所以往生者是什麼?他這個身體的體性就是法身——法身的這種體性。

  這個《維摩诘經》裏面文殊菩薩去問疾,實際上維摩诘大士是通過生病的示迹,讓那些看望他的國王大臣、修行人過來,就跟他講身體的苦患、身體的無常、身體的虛幻——身體像水沫,身體像芭蕉,身體像火焰,然後通過生病,讓一切人厭離這個身體。厭離這個身體,要生起什麼心呢?要求佛的身體。佛的身體就是法身,法身從哪兒來?是由一切功德智慧聚集而産生的。你看,這個維摩诘通過示迹最終就是要衆生求佛的法身,你要求佛的法身就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很多人一探疾,都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起來了。然後一切從法身聚集,那你就得修戒、定、慧,修六度、直心是道場、叁十七道品,它就自然引發出來。所以這個“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佛法身的身體,是從無量功德智慧聚集而産生的身體。那麼本來這些往生的天人是沒份的,這也就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加持,令這些往生者——哪怕是天人往生的,都能得到法爾自然的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佛的法身。那這個就是非常神妙的了。

  這種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它表現的形態就是金剛那羅延身體,就能不生病,就能壽命長遠,就能具有修道的巨大力量。那我們的身體爲什麼會有苦患?因爲我們是四大構成的身體,這個身體必然會生病的。我們常常有人:“啊!學佛好,學佛能夠不生病。”講這句話是不符合佛法道理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到這個世間上,他也要示現生病。他方世界的佛,常常會派很多菩薩來娑婆世界來問訊釋迦牟尼佛,問訊的時候,只是說少病少惱,都沒有問訊無病無惱。我們真正要不生病,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具有著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才能說可以不生病——因爲他沒有微生蟲。我們裏面有八萬四千屍蟲,這就決定了我們必然要生病的。我們最多做到少一點病,不那麼嚴重的病,但我們的一生都伴隨著病。你說誰是十分健康的人哪?

  好,對這個身體,下面有五重的比較,來展示這個極樂世界往生者相貌端嚴的狀態。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阿難,第一重譬如用這個世間的乞丐跟帝王相比。譬如世間有很多人貧窮不堪,沒有一點福報,連吃飯都成問題,他只有去討飯。這種貧窮乞丐,你說輪落到乞丐的程度,他的衣服肯定是衣衫褴褛,肯定蓬頭垢面,肯定身體各方面都是很憔悴。如果這種人把他放在皇帝面前——帝王旁邊,那你說這個乞丐跟帝王在“形貌容狀”上能不能比較,能不能相比?放在一起怎麼評價?那阿難尊者就禀白佛,“假令此人”——用“假令”,假令什麼?這個乞丐靠不近皇帝的,一般人都進入不了皇宮,你乞丐還能進皇宮嗎?也進不去,就用“假令”——假設有這種情況的話,假令這樣的乞丐在皇帝旁邊,一比較,他身體的羸弱——身體很弱,長相很醜陋,是沒有辦法跟帝王相比的——“無以爲喻”,那就是“百千萬億”都“不可計倍”。就是百千萬億倍——這個乞丐——都趕不上一分半分帝王的長相莊嚴。

  那下面就有一段,談爲什麼會有乞丐,爲什麼會有帝王。實際上它也是一個因果在裏面的。順便這一段是加深我們對叁世因果的這種信心。爲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這個貧窮的乞丐他在社會地位上是極端的低下。他都沒有好衣服穿,穿的衣服都遮蔽不了自己的形體。他的飲食就是吃人家殘羹剩飯,如果運氣好一點能夠討得點飯,運氣不好還得餓上幾頓,得到飲食能夠把自己的生命維持下來就不錯了。所以是“饑寒困苦”,每天都遭受饑餓、寒冷的困厄痛苦。他在這樣的一種生存環境當中,作爲人的這種尊嚴、道德,他就會喪失殆盡。那個乞丐到了飯都吃不到的地步,這時候饑寒起盜心,他就常常地伴隨著偷盜,做壞事。你看現在有很多丐幫,那些乞丐爲了要錢,那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原來在北京,我看到一些,他故意把那個小孩搞得非常畸形——能夠去討。一看到那畸形,真是都很害怕,也很可憐,那就自然會打動人的同情心,會給他一些。

  如果他能打動人的同情心,那也好啊!但有些乞丐真的是做得很過份,過份到什麼程度呢?基本上就屬于讓人感覺害怕、恐懼,本人就碰到過一次。他就是有一批七八歲的小孩,開始是一兩個人站在門口,如果從賓館出來,你看見一兩個人,你…

《《無量壽經》之顔貌端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