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之颜貌端正(一)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颜貌端正”第十八章,描述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相貌的的庄严。西方极乐世界诸多的“声闻、菩萨、天人”,用这个来涵盖一切往生者。有天人的身份,有声闻的身份,有菩萨的身份:证位情况的差异。虽然有这些身份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得阿弥陀佛平等愿力的加持,都是“智慧高明”。智,就是对有为法这个层面分析断事的能力;慧,一般是对于诸法空性的把握。这个智和慧都是高明的,有甚深的智慧。而且种种神通都具足,“洞达”——洞彻、了达种种神通。他们的长相、身高、身色都一样——“咸同一类”。前面从他的证位来看,有声闻、菩萨、天人的差异;但是从他外表的形态来看,都是一样的——“咸同一类”,形体没有差异,形状没有差异。这就是跟前面的第三愿、第四愿来呼应的。
那么形态上形体没有差异,只是亦因随顺他方——“余方”的那种称呼才有天人之名。只是有天人这个名称而已,但是千万不要理解为他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天人。这“天人”就是指他往生前的身份,比如我们这些人带业往生属于天人的范畴。天人也是代表他没有断惑,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天人之名,但是他的内涵跟我们三界里面的天人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故有天人之名”。他的颜色、容貌非常的端正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帝王和转轮圣王的容貌,是极为稀有的——世间是看不到这样容貌的。大家都希望自己长相好,特别是很多女同胞还要花很多钱去美容。美容美得不好的话,花了钱还反而去破坏了自己的容貌。现在看来还有些男士也喜欢去美容,这都是末法时候的种种奇怪现象了。这男士去美什么容呢?你难道还要单眼皮搞个双眼皮吗?
这个“容貌微妙,非天非人”,大家注意,刚才讲只有这个名称,但是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天和人。比如我们这个世间的天,虽然他也长得很庄严,但是他有五衰相;他在享乐的时候,他会染着这些五欲的乐。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他很庄严,他永远不会有五种衰相;他在享微妙五欲的时候绝对不会去染着。所以他“非天”。“非人”,那就更不是人了,我们在人道里面这种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叫做五阴炽盛,还得大把的安眠药吃下去才能睡觉。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些现象,没有八苦,没有这个嗔恨,没有对一切财富——这种五欲的占有欲啊!对我们世间人,如果看到地面有黄金,赶紧把它捡过来放在保险柜里,天天还要看——是否丢了。那么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多黄金,他会想到“我把它弄过来,把它装在保险柜里去”吗?他没有人的这种贪心,实际上它遍地都是黄金,还需要去放到保险柜里吗?所以他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人天的内涵,他只是那个名称而已。
那这些天人是什么身体呢?“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首先,他的身体是法尔自然显现出来的,就是从莲华里面出来的——莲华化生。这个莲华也是阿弥陀佛无上正觉愿力成就的莲华,恩赐给我们,所以这个莲华是转我们凡夫之躯为圣人之报的一个玄妙宫殿——转化的地方。它是无作妙用显现出来的,是弥陀的愿力加持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身体转化过来,就不是我们这个血肉之躯了。我们身体有骨头,有血液,有各种微生虫。它叫虚无之身,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虚无之身”?表明这个身体它很自在,很圆融,它离开一切障碍之物。“虚无之身”这个词的概念,可能受老庄哲学的影响。
虚无,就好像它是光和影的、光和磁的一种组合。是有身体,但是没有质碍:虚无之身。我们世间上任何东西,只要有物质,它一定有体积,有重量。桌子放在这里,你不可能放第二个桌子在这个地方。那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的身体,他没有这种质碍,这也许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容纳得了的一种身体上的特点。你看这个光和光之间它没有质碍,无量的光在这个空间里面都能容纳得了。如果我这光——这块地方是我的,那块地方是你的,它就有质碍了,只能容纳一部分的光了,要么就拥挤了。如果光和光没有质碍的话,那你说,所有的光在这里都能容纳得了。所以我们看往生者身体的构建,它的特点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人站在这里,坐在这里,第二个人就坐不到我这里。但西方极乐世界可能就没有这种障碍——“虚无之身”。
“无极之体”,怎么理解这无极之体?无极,也是用了《周易》的概念。这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太极就是一个现象性的阴阳鱼,但这太极从哪儿来的?太极上面是无极,也就是太极的“有”是从无极的“空”里面出来的——空中生有的。那么用《周易》这个“无极”的概念,在早期的翻译当中就把它指称为涅槃。涅槃——无极的这种体性。涅槃,就像无极的这个体。所以往生者是什么?他这个身体的体性就是法身——法身的这种体性。
这个《维摩诘经》里面文殊菩萨去问疾,实际上维摩诘大士是通过生病的示迹,让那些看望他的国王大臣、修行人过来,就跟他讲身体的苦患、身体的无常、身体的虚幻——身体像水沫,身体像芭蕉,身体像火焰,然后通过生病,让一切人厌离这个身体。厌离这个身体,要生起什么心呢?要求佛的身体。佛的身体就是法身,法身从哪儿来?是由一切功德智慧聚集而产生的。你看,这个维摩诘通过示迹最终就是要众生求佛的法身,你要求佛的法身就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很多人一探疾,都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起来了。然后一切从法身聚集,那你就得修戒、定、慧,修六度、直心是道场、三十七道品,它就自然引发出来。所以这个“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是佛法身的身体,是从无量功德智慧聚集而产生的身体。那么本来这些往生的天人是没份的,这也就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加持,令这些往生者——哪怕是天人往生的,都能得到法尔自然的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佛的法身。那这个就是非常神妙的了。
这种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它表现的形态就是金刚那罗延身体,就能不生病,就能寿命长远,就能具有修道的巨大力量。那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有苦患?因为我们是四大构成的身体,这个身体必然会生病的。我们常常有人:“啊!学佛好,学佛能够不生病。”讲这句话是不符合佛法道理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到这个世间上,他也要示现生病。他方世界的佛,常常会派很多菩萨来娑婆世界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问讯的时候,只是说少病少恼,都没有问讯无病无恼。我们真正要不生病,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具有着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才能说可以不生病——因为他没有微生虫。我们里面有八万四千尸虫,这就决定了我们必然要生病的。我们最多做到少一点病,不那么严重的病,但我们的一生都伴随着病。你说谁是十分健康的人哪?
好,对这个身体,下面有五重的比较,来展示这个极乐世界往生者相貌端严的状态。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第一重譬如用这个世间的乞丐跟帝王相比。譬如世间有很多人贫穷不堪,没有一点福报,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只有去讨饭。这种贫穷乞丐,你说轮落到乞丐的程度,他的衣服肯定是衣衫褴褛,肯定蓬头垢面,肯定身体各方面都是很憔悴。如果这种人把他放在皇帝面前——帝王旁边,那你说这个乞丐跟帝王在“形貌容状”上能不能比较,能不能相比?放在一起怎么评价?那阿难尊者就禀白佛,“假令此人”——用“假令”,假令什么?这个乞丐靠不近皇帝的,一般人都进入不了皇宫,你乞丐还能进皇宫吗?也进不去,就用“假令”——假设有这种情况的话,假令这样的乞丐在皇帝旁边,一比较,他身体的羸弱——身体很弱,长相很丑陋,是没有办法跟帝王相比的——“无以为喻”,那就是“百千万亿”都“不可计倍”。就是百千万亿倍——这个乞丐——都赶不上一分半分帝王的长相庄严。
那下面就有一段,谈为什么会有乞丐,为什么会有帝王。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因果在里面的。顺便这一段是加深我们对三世因果的这种信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个贫穷的乞丐他在社会地位上是极端的低下。他都没有好衣服穿,穿的衣服都遮蔽不了自己的形体。他的饮食就是吃人家残羹剩饭,如果运气好一点能够讨得点饭,运气不好还得饿上几顿,得到饮食能够把自己的生命维持下来就不错了。所以是“饥寒困苦”,每天都遭受饥饿、寒冷的困厄痛苦。他在这样的一种生存环境当中,作为人的这种尊严、道德,他就会丧失殆尽。那个乞丐到了饭都吃不到的地步,这时候饥寒起盗心,他就常常地伴随着偷盗,做坏事。你看现在有很多丐帮,那些乞丐为了要钱,那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原来在北京,我看到一些,他故意把那个小孩搞得非常畸形——能够去讨。一看到那畸形,真是都很害怕,也很可怜,那就自然会打动人的同情心,会给他一些。
如果他能打动人的同情心,那也好啊!但有些乞丐真的是做得很过份,过份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就属于让人感觉害怕、恐惧,本人就碰到过一次。他就是有一批七八岁的小孩,开始是一两个人站在门口,如果从宾馆出来,你看见一两个人,你…
《《无量寿经》之颜貌端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