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世界無量無邊的七寶行樹,這些——風吹的樹葉以及樹間的璎珞、鈴铎,也都能發出聲音。
這種音聲就“演發無量微妙法音”。風一吹,這些就像一個盛大的交響樂。這交響樂是:無量的珍寶、鈴铎、璎珞,它們好像就是一個個樂器,每種樂器發出的聲音不一樣,但是又符合著音律——宮、商、角、征、羽五種特點,又非常的和諧。所以它顯的是非常微細奇妙的法性音聲——法音。這個音聲不是一般世間的音樂,不是從心意識出來的,不是造作出來的,而是法性的無作妙用顯發的聲音。所以前面我們討論這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音聲格調,實際上就是實相法性音聲一種特點的概述。這種特點的概述實際上就是實相德能的概述,這實相德能在音聲上表達,自然地就表達了八個特點:清、暢、哀、亮、微、妙、和、雅。
《無量壽經》之寶網樹音(二)
那麼這個風吹過來還能夠散發種種的香味。這香味從哪兒來的?我們前面談到阿彌陀佛願力成就,他有一願的保證,就是每一種珍寶裏面都同時具有百千萬億種香——寶裏面有香。那這個風吹過來,各種珍寶、鈴铎——這珍寶裏面就有各種香氣,這風一吹,就帶這個香吹得更遠,這就叫“流布”。那麼這個香的品類,不是一種香兩種香,而是幾萬種香。這些香有溫和的特點,有雅正的特點。聞到這個“溫雅”的“德香”,都能自然讓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這個香在作佛事了。“其有聞者”,首先是流布到極樂世界的本土,讓極樂世界的往生者首先聞到;同時這種寶香也能夠流布到他方世界去,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只要我們念佛——如果念得很至誠的時候,跟這個名號內在的德能溝通的時候,那麼彌散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寶香借助著名號的中介,它也自然地到我們這邊來了。這就是臨命終時爲什麼異香滿室。異香滿室從哪兒來的?就從西方極樂世界過來的。
它跟我們這個世間的香是完全不一樣的,它非常清靜,非常溫和,非常高雅,非常幹淨。我們看看現在的香都害怕,都是用化學原料做成的,裏面的致癌物質很多。現在這個末法衆生的共業:本來供香給佛是用最好的香表達自己的一種虔誠、恭敬——供養出來,現在那麼多商家爲了賺點兒錢,他就用很不怎麼的東西來製作種種非常低劣的香。所以現在一看那些人拿低劣香來,我們不僅生不起贊歎、恭敬心——都害怕,他一點上,趕緊希望把它滅掉,那種味道太刺激了。據有關方面測量,寺院由于燒這個劣質香,它致癌物質多出外面的將近二十倍。所以上次我跟東林村的一位書記說:“我們實在是考慮你們賺點錢,實際是付出了我們出家人的身體健康讓你賺點錢。我不讓你燒吧,你肯定生煩惱。”所以我們以後還真的要開發一點這個淨土香,不要讓那些化學性的東西充滿著一個寺院——這已經形成一個普遍現象。
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的香聞到了都生煩惱。不僅生煩惱,可能讓我們身體都受到損害。我們對此一下,形成鮮明的對比。那麼極樂世界這個香讓衆生聞到能夠“塵勞垢習自然不起”。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煩惱的習氣,由于聞到這樣溫雅的德香——這溫雅的德香剛才講是從法性裏面出來的,它有巨大的降伏煩惱、開發自性、明心見性的功能,所以我們也自然而然地受這個寶香的薰習,我們的煩惱就會降伏住——自然而然地不起。雖然還有煩惱的種子,但是它不起現行。
那這個風接觸到往生者的身上——風吹拂過來——非常的快樂。因爲它非常溫良、柔軟,披拂過來很舒適。他所得到的身心上的快樂就好像一個比丘得滅盡叁昧。“滅盡叁昧”,這是指證到阿羅漢果的人才得到。滅盡叁昧就是滅盡七識和六識的——這樣的心和心所的——一種禅定。滅盡這個心和心所就是他能夠使這個心安住在無心位,這個無心位在禅定當中屬于九次弟定的境界。那無心位在這個禅定當中有兩種,一種也有說無心位就是無想天。外道凡夫也能修這種禅定,能修到無想天——無心位。但是滅盡叁昧這是一個出世間的禅定,跟無想定的世間禅定是本質上不一樣的,它指向離叁界的。所以到了這樣的一個禅定狀況,他的身心狀況非常的安和、快樂。就用這個來比喻極樂世界的往生者得到這個風的庇護,就好像證到阿羅漢果這樣的出世間的禅定快樂。
那這樣一看,這個自然德風就表現著五分法身的妙用:比如它說風吹的能夠引發種種法音,這就表明五分法身的慧功德;能夠顯現它的溫雅德香,表明它戒、定的功德;能夠令聞者煩惱、習氣不起來,表明解脫的功德;那麼能夠讓吹拂到這個風的往生者得到滅盡定的快樂,這就表明解脫知見的功德。所以這個自然德風也就表明五分法身所起的妙用。由于它是五分法身實相的妙用,所以也就令接觸到這種風的往生者,都能得到五分法身的功德,成就阿羅漢的果。讓大家看這些,是要我們産生一種殊勝的心。在我們這個世間你想到一個心和心所滅盡的無心位的禅定,你要經過多長時間修行!然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風一吹過來,你就得到了這樣的一個證位。這可不是極爲殊勝的快速成佛的法門嗎?所以我們要從中了解,阿彌陀佛果地上願力加持的這種殊勝、這種不共、這種稀有難得。這就跟自力法門修行所得到的效果——動經無量劫,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快速成佛的法門,在《無量壽經》是處處點示這一點。
請看下面: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
先看這一段,這還是表明這個自然德風的妙用。這個自然德風它吹種種的寶樹,樹上有華,這個風吹到這個華,華下來就遍滿在極樂世界的地面上。在前面我們討論這個七寶樹的時候,知道這個寶樹也是或一寶、或二寶、或叁寶乃至無量珍寶合成的寶樹。那每一個寶它有不同的顔色,有暖顔色,有冷顔色,有交雜在一起的種種顔色,所以“風吹散華”,每一個華有不同的顔色。但是這個風很奇特,能夠把相類似的、同類的華飄在一起——黃色的華在一起,紅色的華在一起……“隨色次第而不雜亂”。除了華那個顔色的分類之外,而且華的顔色能夠自然地搭配成種種微妙的圖案。就好像這個華鋪一個地毯,這個地毯是有圖案的。這個華是“柔軟光澤”的。雖然這個華是珍寶合成的,但極樂世界的珍寶是非常柔軟的,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珍寶是硬的。柔軟到什麼程度?就像迦旃鄰陀,就是像花絮那樣非常柔軟的狀態。那麼這個華它又有光。因爲它是珍寶合成的,所以它能放出熾盛的光,光澤很不暗淡。那這個華吹下來,它又有香——“馨香”,而且非常的芬芳。
那我們可以想像這麼一個景象:風吹的華在地面上形成美妙的圖案,它非常柔軟,非常有光澤,而且放出種種熾盛的香味。那你對這個地面就有一種舒適、好樂、審美的感覺,這種審美的高峰體驗都能顯現出來,自然你就想走到上面。當這個往生者走在這個華上面的時候,由于華的柔軟度——很柔軟,你走下去,就能夠陷下去四寸。陷下去說明什麼?這個華隨著你踩上去,它能陷下去,那是非常舒服的;它就不像那個剛硬的物體,給你一種抗力。而且隨著你的力向下,它也跟著你向下——隨順你向下的力;那向下但也不能老下去,一下子陷下去把這個人陷到大腿根了,那也不行——那就害怕了。四寸,非常中道了。陷下去一點很舒服,這時候你想拔出來也不費勁。你想再往前走,隨著你的腳很輕松地擡起來,一擡起來,陷下去四寸的那塊地方又自然地平展了。如果你踩下去一個坑在那裏,你拔起來一個坑還在那裏,那就難看了。這個是“還複如故”。
這個是“風吹散華”,它還有“華用已訖,地辄開裂”。“華用已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一個往生者在這裏走過去,觀賞了它那種最好的圖案——最有光輝的時候,它這種妙用自然就完成了。完成了,它這個華會呈現小小的枯萎狀態,當這個狀態一來,它就自然地在地下消失了。這就好像地打開了,它從那個打開的地消失了一樣。它實際上就是變化的沒有了。這個華一下子沒有了,地面上又是很幹淨的,沒有一點東西,不染一點塵埃。但是不能老是地面不染塵埃,因爲這個華鋪在地面上像高貴華麗的地毯,那是很舒服的,有觀賞價值,也有實用的舒適價值,所以吹沒之後,自然的風又吹這個華,又鋪到了地面上。到時候又消失了,又鋪上去,一天要經過六次。每天經過六次——這個“六反”,在《阿彌陀經》也講到這個問題,這是按照古印的晝叁時、夜叁時來說的。我們中國是十二個時辰——這個晝夜分爲十二個時辰;印度的時間尺度大一點,它就分爲六個時辰。白天——晨朝、日中、日沒,這是白天叁時;夜晚是初夜、中夜、後夜:這是晝叁時、夜叁時。
這個六時,前面講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春夏秋冬,沒有晝夜的更疊,沒有日、月、星叁光,那怎樣表達這樣的一個“六反”呢?難道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晝夜的差別嗎?這裏我們要注意前面一個概念,叫“其諸天人”,天人往生的是在凡聖同居土,有他的習氣。由他的這個習氣所變現的狀態——他還有晝夜的這種習氣——所以他所感知的西方極樂世界好像也有晝夜。但是絕對不是像我們感覺到天黑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天黑,它整個是光明世界。所以他常常會感覺到:比如蓮華閉了,鳥不叫了,這就是夜晚之相;如果蓮華開了,百鳥在叫了,這就是白天之相。他會用這種業習的心感知那個晝叁時、夜叁時的相。所以古德注解這個經典就說,這種描述還是說這個帶業往生的凡夫在凡聖同居土的相狀。“如是六反”,我們不要理解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晝叁時、夜叁時的實際情況,它是沒有的。阿彌陀佛他報身所在是一個實報莊嚴土,往生者由他們業心變現分爲四土。所以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的狀態當中,沒有晝夜,沒有“六反”的差異。
看到這個“風吹散華”,它就有種種德用。第一,它是供佛的,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時候,諸菩薩得了受記的時候,或者菩薩相互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都會來以華來做供養。那《阿彌陀經》講,不僅這個極樂世界的天人每天早上“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而且他方世界的天人也會拿著華到極樂世界來供養佛。所以極樂世界華的來源,一個是德風吹的七寶樹的華,還有的是他方世界天人在這兒散華供養。然後這個華能夠莊嚴地面,也能流布萬種溫雅德香,來令往生者開發自性,念自性的佛法僧叁寶,回歸到本源心地。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寶網樹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