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之宝网树音(一)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先看这一段。这是“宝网树音”第十九——介绍依报庄严的第十九章。前面对西方极乐世界单个的庄严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像七宝、行树、菩提树、妙乐、宝池以及净土天人的颜貌端正这些;那么这一段就是总结性地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所以佛又告诉尊者阿难,讲阿弥陀佛的刹土那些天人——天人前面讲了,是随顺他方世界的一个称呼,但是实际上是“非天非人”,也是阿鞞跋致的地位,但随顺他原来往生前的身份以及他目前断惑的水平,指带业往生的凡夫而言,就权且称为天人——那么这些天人按他自己的这种善业和福德力,是不够达到随意自在的程度,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得阿弥陀佛的威神、福德、愿力的加持,他们一切资生用具都很自在。
所以这里就讲出几种。首先是“衣服”,这个衣服都是种种珍宝合成的,想要什么衣服,自然地这衣服就披在身上。第二是“饮食”,只要念头一动,种种的百味饮食就会显现在面前。还有,要在极乐净土或者到他方世界去供养诸佛的“华”,及种种“香”,还有“璎珞”——包括庄严自己的璎珞以及供佛菩萨的璎珞。“缯盖”,缯盖就是用那种绢帛所制造出来的大盖。你看在古印,它是一个比较热的地区,防太阳的晒以及遮风蔽雨,他就是用一个大盖。在佛像上面都有一个宝盖,或者讲经说法的法师高座上也有一个盖,所以这个缯盖就形成庄严讲法佛殿的庄严具。这些都是可以做为供养品的。“幢幡”也是我们在寺院里常常看到殿堂庄严的用具,好像属于军旗一类的东西。幢呢,一般是圆桶状的,上面写了经、咒什么的,它叫幢;如果是长片状的就叫幡。这个幢幡在我们佛教当中,它表法的意思。由于这个像旗一样的——原来这个古代的国王、将军就带着军旗之幢,率领他的军队打仗所向披靡。那在佛法运用这个幢:佛陀以智慧之幢来抵御一切烦恼的魔军,所以这个幢表明得胜——摧灭各种魔障的得胜象征。以后就把它也作为佛教的庄严具来庄严道场,或者供养佛菩萨,这就是幢幡。
到他方世界还得要歌咏、赞叹诸佛的功德,所以有“微妙”的“音声”。他在自己的极乐国土所住的地方——就是他的“舍宅”,或者又叫“宫殿、楼阁”,这些宫殿、楼阁可以“称其形色”。称其形色,就是这个往生者的身高以及他的颜色——这个宫殿、舍宅跟他相称。你要高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小一点,广一点、狭一点,方一点、圆一点,都能随心所欲;而且你想在地面就在地面,想升到虚空就升到虚空。所以极乐世界虚空有很多宫殿、楼阁,那这此宫殿、楼阁,或者是一种珍宝合成,或者是两种珍宝合成,乃至于百千万亿种的珍宝合成。所以《无量寿经》在唐译本讲,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珍宝之精——就是最好的珍宝,都集中在极乐世界——“众宝中精”。那这些构成衣食住行资生用具的微妙之物,也是随这些天人、这些往生者的意念,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应念即至”,这就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愿力。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愿实现,什么愿都能满足!下至你日常生活的资生用具,终至你到他方世界供佛的器具,乃至于你圆成佛果种种法上的利益,就由于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愿的成就,一切愿都能成就。
那么我们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应念即至”,这里就很快乐了,他离开了我们这个世间的一种苦——叫求不得苦。我们这里想住点房子那很困难,现在的年轻人就那么一点工资,要买一套房子可能都非常艰难。他要去贷款,一辈子可能要还二十年、三十年才能还完,没有房子就成不了家,所以这就是很苦恼的事情。而且房子都是像鸽子笼一样的钢筋水泥结构,有很多化学东西,还不健康,住得不舒服。就为这点不舒服、狭小的房子,你还要奋斗一辈子。你再想想极乐世界:念头一动,七宝宫殿现前。这悬殊太大了。所以我们听到这个房价大泡沫、没房子住的时候,想想,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房子住,不需要到银行去贷款——应念而至。
那在地面上,还有“众宝妙衣”。这个衣,我们就想到在古印,他的衣不是像我们制作的衣服,比如这个五衣、七衣、袈裟,它都是那一块布。这个布呢,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大富长者请佛去应供或者说法,他都要用那个衣铺在地上,很隆重的让佛在这样相当于地毯的衣上走过去。那西方极乐世界它是七宝为地,同时它又铺上了一层像地毯似的无量珍宝合成的奇妙的衣——覆盖在极乐世界的地面上。一般我们这个世间在一个很庄严的场所、很富贵的地方,都有地毯,那走在地毯上就有一种尊严感、一种富贵感。那极乐世界这样的福报是佛果地上的福报,使一切往生的天人走在地面上,都有一种庄严、一种尊严、一种富足,所以自然而然显现众宝妙衣遍布在极乐世界的地面上。这些往生的天人都能踏上这样珍妙的妙衣——华丽的地毯上而行走。现在我们走点路,那种坑坑洼洼、那种砂砾、那种肮脏的地面,那你想想极乐世界是什么地方。这就表明地面的庄严。
我们请看下面经文。
“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描述极乐世界的虚空庄严。那阿弥陀佛愿力为什么要成就虚空庄严?他在因地看到他方世界很多的刹土,许多的众生面对虚空那种烟雾、阴霾,那种霓虹、星斗、流星,常常有一种恐惧感,甚至一个陨石下来他都害怕至极。西方极乐世界虚空就不是那样的——一看灰蒙蒙的而不知道是什么。对于不知道是什么的那种灰蒙蒙的情况,是有恐惧感的。那极乐世界的虚空是无量无边的珍宝网覆盖的。覆盖在虚空的这些网都是用那个黄金的线缀着无量的宝珠悬挂的,宝网上面又有铃铎,又有种种的璎珞。
那么这些铃铎、璎珞也是百千万种奇异丰富的珍宝来合成的,这叫“奇妙珍异”——非常奇特,非常微妙,非常珍贵,非常特异。那就表明这一层宝网的珍宝内在特点不一样——而且它缀的形状,它的“庄严校饰”,它的光和色,珍宝之间内在的配合。相互都在交光辉映——装饰,然后它就遍布在西方极乐世界虚空的四面。那这些“宝铃”——珍宝的铃铎,也以种种形态垂下来。这些宝网当中,就有百千万种“光”,显现百千万种“色”。光和色交相渗透辉映就给人一种非常富丽的感觉。“晃耀”,光明炽盛之貌。那这些光色晃耀之间,它也能够变现种种不同的图案,所以“尽极严丽”。尽极严丽就是非常的庄严华丽。所以一看虚空的庄严就美不胜收。一方面有审美感,一方面它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宝网的宝铃,又能有这个风吹来显现各种微妙的音声。
那在这虚空当中,就有一种无形的但又是能感触到的风。“自然德风,徐起微动”。这个“自然”就是指法尔自然、无作妙用。那个德风是什么?在《无量寿经》讲,这个西方极乐世界风是八方上下一切风当中之精,也是风里面最精妙的,它是自然而然地合会在一起。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是变化而生的:大家看这个“自然”。在《观经》讲这个风是从哪儿来的?是从这个大的摩尼宝珠——就是摩尼珠王,它放出很多的光明——无量的光明,这个光明里面显现八种清风。那《观经》讲这个摩尼宝珠,它象征阿弥陀佛的愿心,实际上也象征着一切众生本具的心王,所以这个风是从心王的光明里面显现出来的。那心王是实相的表达。这个实相,无相无不相,无为无不为的——这样的一种无作妙用,他就用这个来表明是自然德风。所以这个风是从实相的自性里面显发出来的。那只要看到这个风的弥漫之相——风跟光具有同源性,有时候叫风光,光也是弥漫的、动态的,风也是弥漫的、动态的,它们都是从这个同源的心光里面显发出来的。
那我们只要了解这个风的来源,再就看看他所描述的风的这种德用,实际上就代表实相的或者五分法身之德的一种表达。所以它就“徐起”,“徐”表明它的安详——徐徐地起来。不是像飓风,像暴风那样猛烈的、摧枯拉朽的,那就给人一种恐惧感。这个风徐徐起来,微微地吹动。这个风是自性里面显出来的,那么我们的自性本身是平等的,本身是和谐的,所以这个风表达的情况也是非常谐调,非常和谐、和蔼。这风吹过来不冷也不热,温度适中,就温和、凉爽,而且“柔软”。风吹过去很柔软,我们有时候表达如春风沐浴。春天的风是柔软的,冬天的风是刚硬的——西北风。这个自然德风是那么柔软,它吹过来,速度既不迟缓也不猛疾。你看这些实际上都是代表着自性的一种德能,用风的这种形态表达出来。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个风的德性,它也在告诉我们:我们做人也应该这么做,行住坐卧也应该这么做。你行住坐卧要“徐起微动”,对人要调和,要温良柔软。这都是菩萨做事的一种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迟不疾——中道——中庸。那这个风会做佛事,不仅仅是让我们感觉到舒适而已。
西方极乐世界五尘都能作佛事。从阿弥陀佛愿心里面所显现的微妙五尘,每一尘都能作佛事。当然娑婆世界可能作佛事比较侧重在声尘,耳根——闻性修行。但所谓的触尘、味尘,也都能作佛事。那看这个德风——他首先谈音声问题——它就吹到虚空当中的罗网。“罗网”,刚才讲有各种宝铃,有各种璎珞,有各种珍珠,它风吹过去都能够显现一种音声。还有极…
《《无量寿经》之宝网树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