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之寶網樹音(一)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璎珞、缯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衆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衆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
先看這一段。這是“寶網樹音”第十九——介紹依報莊嚴的第十九章。前面對西方極樂世界單個的莊嚴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像七寶、行樹、菩提樹、妙樂、寶池以及淨土天人的顔貌端正這些;那麼這一段就是總結性地贊歎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所以佛又告訴尊者阿難,講阿彌陀佛的刹土那些天人——天人前面講了,是隨順他方世界的一個稱呼,但是實際上是“非天非人”,也是阿鞞跋致的地位,但隨順他原來往生前的身份以及他目前斷惑的水平,指帶業往生的凡夫而言,就權且稱爲天人——那麼這些天人按他自己的這種善業和福德力,是不夠達到隨意自在的程度,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得阿彌陀佛的威神、福德、願力的加持,他們一切資生用具都很自在。
所以這裏就講出幾種。首先是“衣服”,這個衣服都是種種珍寶合成的,想要什麼衣服,自然地這衣服就披在身上。第二是“飲食”,只要念頭一動,種種的百味飲食就會顯現在面前。還有,要在極樂淨土或者到他方世界去供養諸佛的“華”,及種種“香”,還有“璎珞”——包括莊嚴自己的璎珞以及供佛菩薩的璎珞。“缯蓋”,缯蓋就是用那種絹帛所製造出來的大蓋。你看在古印,它是一個比較熱的地區,防太陽的曬以及遮風蔽雨,他就是用一個大蓋。在佛像上面都有一個寶蓋,或者講經說法的法師高座上也有一個蓋,所以這個缯蓋就形成莊嚴講法佛殿的莊嚴具。這些都是可以做爲供養品的。“幢幡”也是我們在寺院裏常常看到殿堂莊嚴的用具,好像屬于軍旗一類的東西。幢呢,一般是圓桶狀的,上面寫了經、咒什麼的,它叫幢;如果是長片狀的就叫幡。這個幢幡在我們佛教當中,它表法的意思。由于這個像旗一樣的——原來這個古代的國王、將軍就帶著軍旗之幢,率領他的軍隊打仗所向披靡。那在佛法運用這個幢:佛陀以智慧之幢來抵禦一切煩惱的魔軍,所以這個幢表明得勝——摧滅各種魔障的得勝象征。以後就把它也作爲佛教的莊嚴具來莊嚴道場,或者供養佛菩薩,這就是幢幡。
到他方世界還得要歌詠、贊歎諸佛的功德,所以有“微妙”的“音聲”。他在自己的極樂國土所住的地方——就是他的“舍宅”,或者又叫“宮殿、樓閣”,這些宮殿、樓閣可以“稱其形色”。稱其形色,就是這個往生者的身高以及他的顔色——這個宮殿、舍宅跟他相稱。你要高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小一點,廣一點、狹一點,方一點、圓一點,都能隨心所欲;而且你想在地面就在地面,想升到虛空就升到虛空。所以極樂世界虛空有很多宮殿、樓閣,那這此宮殿、樓閣,或者是一種珍寶合成,或者是兩種珍寶合成,乃至于百千萬億種的珍寶合成。所以《無量壽經》在唐譯本講,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珍寶之精——就是最好的珍寶,都集中在極樂世界——“衆寶中精”。那這些構成衣食住行資生用具的微妙之物,也是隨這些天人、這些往生者的意念,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應念即至”,這就是阿彌陀佛成就的願力。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願實現,什麼願都能滿足!下至你日常生活的資生用具,終至你到他方世界供佛的器具,乃至于你圓成佛果種種法上的利益,就由于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願的成就,一切願都能成就。
那麼我們看到極樂世界這種“應念即至”,這裏就很快樂了,他離開了我們這個世間的一種苦——叫求不得苦。我們這裏想住點房子那很困難,現在的年輕人就那麼一點工資,要買一套房子可能都非常艱難。他要去貸款,一輩子可能要還二十年、叁十年才能還完,沒有房子就成不了家,所以這就是很苦惱的事情。而且房子都是像鴿子籠一樣的鋼筋水泥結構,有很多化學東西,還不健康,住得不舒服。就爲這點不舒服、狹小的房子,你還要奮鬥一輩子。你再想想極樂世界:念頭一動,七寶宮殿現前。這懸殊太大了。所以我們聽到這個房價大泡沫、沒房子住的時候,想想,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找房子住,不需要到銀行去貸款——應念而至。
那在地面上,還有“衆寶妙衣”。這個衣,我們就想到在古印,他的衣不是像我們製作的衣服,比如這個五衣、七衣、袈裟,它都是那一塊布。這個布呢,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大富長者請佛去應供或者說法,他都要用那個衣鋪在地上,很隆重的讓佛在這樣相當于地毯的衣上走過去。那西方極樂世界它是七寶爲地,同時它又鋪上了一層像地毯似的無量珍寶合成的奇妙的衣——覆蓋在極樂世界的地面上。一般我們這個世間在一個很莊嚴的場所、很富貴的地方,都有地毯,那走在地毯上就有一種尊嚴感、一種富貴感。那極樂世界這樣的福報是佛果地上的福報,使一切往生的天人走在地面上,都有一種莊嚴、一種尊嚴、一種富足,所以自然而然顯現衆寶妙衣遍布在極樂世界的地面上。這些往生的天人都能踏上這樣珍妙的妙衣——華麗的地毯上而行走。現在我們走點路,那種坑坑窪窪、那種砂礫、那種肮髒的地面,那你想想極樂世界是什麼地方。這就表明地面的莊嚴。
我們請看下面經文。
“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衆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叁昧。”
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描述極樂世界的虛空莊嚴。那阿彌陀佛願力爲什麼要成就虛空莊嚴?他在因地看到他方世界很多的刹土,許多的衆生面對虛空那種煙霧、陰霾,那種霓虹、星鬥、流星,常常有一種恐懼感,甚至一個隕石下來他都害怕至極。西方極樂世界虛空就不是那樣的——一看灰蒙蒙的而不知道是什麼。對于不知道是什麼的那種灰蒙蒙的情況,是有恐懼感的。那極樂世界的虛空是無量無邊的珍寶網覆蓋的。覆蓋在虛空的這些網都是用那個黃金的線綴著無量的寶珠懸挂的,寶網上面又有鈴铎,又有種種的璎珞。
那麼這些鈴铎、璎珞也是百千萬種奇異豐富的珍寶來合成的,這叫“奇妙珍異”——非常奇特,非常微妙,非常珍貴,非常特異。那就表明這一層寶網的珍寶內在特點不一樣——而且它綴的形狀,它的“莊嚴校飾”,它的光和色,珍寶之間內在的配合。相互都在交光輝映——裝飾,然後它就遍布在西方極樂世界虛空的四面。那這些“寶鈴”——珍寶的鈴铎,也以種種形態垂下來。這些寶網當中,就有百千萬種“光”,顯現百千萬種“色”。光和色交相滲透輝映就給人一種非常富麗的感覺。“晃耀”,光明熾盛之貌。那這些光色晃耀之間,它也能夠變現種種不同的圖案,所以“盡極嚴麗”。盡極嚴麗就是非常的莊嚴華麗。所以一看虛空的莊嚴就美不勝收。一方面有審美感,一方面它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寶網的寶鈴,又能有這個風吹來顯現各種微妙的音聲。
那在這虛空當中,就有一種無形的但又是能感觸到的風。“自然德風,徐起微動”。這個“自然”就是指法爾自然、無作妙用。那個德風是什麼?在《無量壽經》講,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風是八方上下一切風當中之精,也是風裏面最精妙的,它是自然而然地合會在一起。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是變化而生的:大家看這個“自然”。在《觀經》講這個風是從哪兒來的?是從這個大的摩尼寶珠——就是摩尼珠王,它放出很多的光明——無量的光明,這個光明裏面顯現八種清風。那《觀經》講這個摩尼寶珠,它象征阿彌陀佛的願心,實際上也象征著一切衆生本具的心王,所以這個風是從心王的光明裏面顯現出來的。那心王是實相的表達。這個實相,無相無不相,無爲無不爲的——這樣的一種無作妙用,他就用這個來表明是自然德風。所以這個風是從實相的自性裏面顯發出來的。那只要看到這個風的彌漫之相——風跟光具有同源性,有時候叫風光,光也是彌漫的、動態的,風也是彌漫的、動態的,它們都是從這個同源的心光裏面顯發出來的。
那我們只要了解這個風的來源,再就看看他所描述的風的這種德用,實際上就代表實相的或者五分法身之德的一種表達。所以它就“徐起”,“徐”表明它的安詳——徐徐地起來。不是像飓風,像暴風那樣猛烈的、摧枯拉朽的,那就給人一種恐懼感。這個風徐徐起來,微微地吹動。這個風是自性裏面顯出來的,那麼我們的自性本身是平等的,本身是和諧的,所以這個風表達的情況也是非常諧調,非常和諧、和藹。這風吹過來不冷也不熱,溫度適中,就溫和、涼爽,而且“柔軟”。風吹過去很柔軟,我們有時候表達如春風沐浴。春天的風是柔軟的,冬天的風是剛硬的——西北風。這個自然德風是那麼柔軟,它吹過來,速度既不遲緩也不猛疾。你看這些實際上都是代表著自性的一種德能,用風的這種形態表達出來。實際上,我們看到這個風的德性,它也在告訴我們:我們做人也應該這麼做,行住坐臥也應該這麼做。你行住坐臥要“徐起微動”,對人要調和,要溫良柔軟。這都是菩薩做事的一種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不遲不疾——中道——中庸。那這個風會做佛事,不僅僅是讓我們感覺到舒適而已。
西方極樂世界五塵都能作佛事。從阿彌陀佛願心裏面所顯現的微妙五塵,每一塵都能作佛事。當然娑婆世界可能作佛事比較側重在聲塵,耳根——聞性修行。但所謂的觸塵、味塵,也都能作佛事。那看這個德風——他首先談音聲問題——它就吹到虛空當中的羅網。“羅網”,剛才講有各種寶鈴,有各種璎珞,有各種珍珠,它風吹過去都能夠顯現一種音聲。還有極…
《《無量壽經》之寶網樹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