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確指》菩薩最後之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回事,也不能說他錯;但是如果要問佛法——佛法不是這些神鬼的所知範圍,他可能就說得不行了。對乩壇上出現的——你看很多民間團體把乩壇上這些問的東西——包括這些神鬼大仙開示的,會搞成小冊子到處去發行。

  他有些世間善法有時候講得比較對,但這個東西都是不值得去作爲根據的。這個紀曉岚筆記裏面他談到他參加扶乩。紀曉岚跟他的長兄一塊扶乩,紀曉岚是詩歌寫得好,但書法一般;他的哥哥是書法寫得好,但是寫詩一般化。然後這兩個人扶的時候還真的有性格上的差異,紀曉岚一扶乩,顯現的:問什麼詩歌,應對都很精彩;一寫什麼東西就寫得很潦草,不怎麼的。等他哥哥一扶的時候,書法非常遒勁——寫得非常好,但詩歌平庸。所以紀曉岚通過那個經曆,就發現這些靈鬼是根據扶乩人的特點長處而顯現的。實際上這些靈鬼有個什麼樣的本事呢?他能夠把你阿賴耶識裏面特長的東西給展示出來,是用你對方人之長來作的。所以乩壇所反映的這些也“唯識所現”,也有這個道理在裏面。這樣的一個民間的東西——法術,你說它一概不正確,也不能這樣說;但你把它作爲一個重大的依據,也是不可以的。作爲重大依據可能就會出禍端,有些靈鬼他都是假冒的,他沒有這個本事。他沒有這種預測的能力,他沒有治病的能力,給你下個藥,你真的去做,說不准就把人治死了。治好的人有,治死的也有哦。

  所以就在佛法裏面不提倡這個扶乩。“所以不是大菩薩來應化的經常的事情。”只是這次來是一個特例——特別的例外。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乩壇,你們要把它撤掉,如果再這麼搞下去是不如法的。好,叫他們撤掉乩壇,那怎麼辦呢?“你們如果能夠依照前面法會的開示認真的去做,于菩薩生恭敬之心,生稀有難遭之想,這就是報答菩薩。”“大報恩處”,菩薩不要求你們什麼,只要求你們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能解決輪回的苦難,得到涅槃的常樂。這是菩薩的本意,你只要解脫了自己,菩薩就放心了。你能這樣做,這就是大供養,叫依教奉行供養。這就是對菩薩最大的報恩。這是第叁段的開示。

  時諸弟子雖聞法谕,猶故圍繞,不忍散去。菩薩又谕曰:“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汝等具有大緣。從此雖不再降,然不得作遠離想。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汝等慎無一日廢弛,自舍卻覺明妙行也。”

  當時這些弟子雖然聞到了覺明妙行菩薩這樣的開示,但還是戀戀不舍,還是像原來一樣的在那裏“圍繞”——不動不走,不忍心散去。你看,這也說明四年來道義上的情感是多麼的深厚!在這種情況下覺明妙行菩薩又作第四段的開示,告訴諸弟子:“菩薩……”這“菩薩”就指自己。“我在往昔的因地修行當中,與你們有大緣。”“大緣”就是很多生都聚在一起成爲師生關系——這樣的緣份。“這一世又跟你們見面,讓你們趕緊修淨土法門。從此雖然我不會再過來,但你們也不要作遠離之想。”不要認爲菩薩就不管我了,不理我了,永遠離開了,不要作這個想。下面這段是非常重要的。“當知覺明妙行”。“覺明妙行”這個名號是阿彌陀佛起的。覺明妙行,它是代表著這個菩薩自利利他的德行——來立名的。“覺明”是什麼?“覺”就是他的本覺——妙湛的覺心,“明”就是從這個本覺的體性生起的照明一切諸佛刹土的光明,有照明的作用,這叫覺明。那麼由這個妙覺明心來起度化衆生的妙行。“妙(行)”就(是)不可思議的度化衆生的菩薩行。所以阿彌陀佛根據他自利的“覺明”和利他的“妙行”就給他一個名號,“號曰覺明妙行”。這是這個名號的意思。

  好,現在這樣的一個“覺明妙行”,實際上是一切衆生本具的性德。只是這位菩薩把這個性德,在他因地的修行當中給它展示出來。一展示出來,這位菩薩就有六種神通,乃至于具有著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和佛眼。你看《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大菩薩都具足佛的五眼。他能夠以他的五眼六通來現量觀照法界一切衆生,尤其是有緣的衆生。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就每時每刻“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實際上菩薩永遠不會離開我們,永遠在伴隨著我們。這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母親每時每刻都在憶念著子女,只是子女不了解這個事情。他舍父逃逸,他不念母,就好像一個親友專門憶念另外一個親友,另外一個親友就專門忘這個親友。覺明妙行菩薩永恒以來都在念我們,都在隨逐著我們,都在關愛著我們,只是我們舍菩薩覺明妙行而不顧。所以這裏面就告訴大家:“我覺明妙行還是每天跟你們相逐不舍,如影隨形。汝等就一定要謹慎,不要有一日的廢弛。”就是你們要回光返照,念菩薩的恩德,念菩薩教我修行的方法。如果你廢棄了這樁事情,被五欲六塵把念頭牽過去了,這樣就是你自己舍卻了,是你自己離開了覺明妙行,覺明妙行並沒有離開你們。“如果你們專忘逃逝,都在煩惱淤泥裏面去過日子,忘記了覺明妙行,是你們自己舍去了覺明妙行,我覺明妙行永遠不會舍去你們。”談這麼一個道理。

  少頃又谕曰:“諸弟子,法會既終,宜各散去。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莫只呆呆守著,菩薩定不在一幅紙兒上也。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頂戴奉行可矣。”

  最後這些弟子聽了可能還是覺得:“是不是有更好更美妙的開示?”因爲還是依依不舍,所以過了一段時間覺明妙行菩薩又作了第五段的開示。真是反複叮咛!你看看,縱然是一個慈悲心非常深厚的父母,對他子女的叮囑也沒有這樣的深厚。又開示:“諸弟子,法會已經終結了,大家應該各自散去。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要認知菩薩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就是菩薩證到了諸法的空性。我們有個偈子常常念: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菩薩就像清涼的月亮,永恒地在遊。遊在什麼地方?畢竟的空性——“畢竟空”裏面。所以菩薩的“清涼月”永恒的在這裏面,只要我們衆生的心水清淨,馬上月亮就會影現出來。所以月亮永恒地不會離開我們。只不過我們的“水”看是渾濁還是清澈,來決定菩薩是跟我們在一起,還是我們認爲他不在一起。既然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應衆生的緣他會馬上就過來。“所以你們不要呆呆的守在這個地方,菩薩一定不是在一張紙上存在的。”菩薩是不住一切法的,菩薩又常住在法界裏面:“離一切法,即一切法”的。最後告訴大家,你們每個人都至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至誠心頂禮——“作禮”。“頂戴”就是對前面所作的開示要恭敬頂戴,要依教奉行,就可以了。這樣就打了一個句號。我們想,這些與會的弟子肯定非常懇切地頂禮,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皆大歡喜,各自離開,依教奉行去了。

  你看這個《西方確指》整個的緣起非常奇特,代表著佛菩薩二六時中都在觀照著我們。只要我們衆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佛菩薩就不失時機地用種種方式、種種身份來加以救度,這真是“如母憶子”。我們看這個《西方確指》要把自己擺進去,就好像覺明妙行菩薩爲我們作開示似的。我們一定能夠在這八個人裏面,找到一個跟我們根機、類別相類似的——他就是對我們作開示的。當時與會大衆是那麼戀戀不舍,我們又何嘗不是這個樣子呢?那依依不舍,最後要怎麼表達呢?怎麼表達無盡的這種感恩呢?最後還是至誠作禮、頂戴奉行——就是最好的報恩。如果能夠按照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開示的方法認真地做,那麼覺明妙行菩薩在極樂世界常寂光土就含笑地加被我們。覺明妙行菩薩與我們與會的每一個淨業同仁,也都是相逐不舍。以後等我們能夠依教奉行,也得以上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別忘了給覺明妙行菩薩去頂禮感恩。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

  

  

《《西方確指》菩薩最後之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