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菩萨最后之开示(上)
时菩萨一一示已,复告诸人曰:“我自降此以来,凡所言说,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时时体会,极力遵行,决生上品。菩萨从此不复再来矣。诸弟子宜各努力,勿虚此会。”时诸弟子闻菩萨语,皆涕泣悲恋,不能仰视。
请掀开文本第四十七页。这是最后开示的最后一段:示撤却鸾乩,专修净业。在这个最后的开示当中,能够体会到觉明妙行菩萨对与会的弟子这种悲心切切、反复叮咛。有五段开示。尔时觉明妙行菩萨一一对弟子们——根据他们修行的情况、根机的水平,加以了开示之后,又对所有的人作开示,说:“我自从降临这个乩坛以来……”这个乩坛前面介绍是从明末崇祯癸未年间到清初的顺治丁亥年——也就是从1643年到1647年。这段时间有四年零五个月,一共有二十四会。“在这段时间里面所开示的一切言说,都是修行的要妙、修行的妙诀。”前面我们也看到,觉明妙行菩萨特别开示一个净业行人要求善知识。但何谓善知识?他特别谈到,比喻如果你要到北京去,你怎么去?有人就说:“我要问人,问好了路,我去。”觉明妙行菩萨不认可这种说法。因为问路如果你问错了怎么办?你要去北京,他指到广州去了怎么办?所以要问,一定要问到过北京的人,他指路才是正确的。这个佛门讲“过来人”,那觉明妙行菩萨就是过来人。
他在东晋的时候修净土法门,七日七夜精勤念佛得念佛三昧,然后以七十五岁的年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大菩萨,再以悲愿不断地示现到我们震旦国,作过种种的身份。国王、大臣、比丘、童男、童女,乃至乞丐、屠夫都做过,来随顺众生的因缘,做种种的教化。所以这个过来人所说的是真实可靠的,是他的经验之谈,这就是“修行要妙”。“你们如果能够每时每刻体会上面的这些法语,在身、口、意三业当中努力地遵行,落实在行动上,那么其结果决定能够上品上生。”这个《西方确指》它指向的目标不仅是往生,而是上品往生了。所以我们看开示里面有时候是谈理上的东西——第一义谛。你上品往生需要知道第一义谛的一些道理、一些消息的;如果仅仅在事相上修,那都是中下品的范围。好,“决生上品”。
“从此以后菩萨就不再来了。”那就是做告别了。“诸弟子应该要个个努力,不要虚度了这一次与会闻法见面的因缘。”那菩萨不再来了,菩萨为什么不再来了?菩萨来是应众生的机缘而来,众生有能感之机,菩萨才有所应之缘。所以菩萨无论以什么身份、什么形态出现,他的时间——就是所谓寿命——是以机缘为寿命的。众生的缘息了,菩萨所应的这个缘也就息了。那在这一会当中,主要的缘就是这八个弟子,八百年前曾经都是师生关系。但八百年流浪生死,还没有得到正确的修行方法,还在道教里面去搞炼丹之术。觉明妙行菩萨以悲悯故,以愿力故,以这八个弟子的因缘故,降临在乩坛上,来“确指正修路”——正确的指向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确修行道路。所以就叫《西方确指》,就根据这个偈文来的。
好,当时的弟子们听闻到觉明妙行菩萨这样的语言,都掉眼泪了,都很悲痛,都很依恋。这是一般凡夫众生的情态。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你看很多国王、一般的居士——就是没有断烦恼的这些众生,他那种悲痛到什么程度呢?都是抓胸——抓胸、捶胸还算好一点的,有的就用刀挖眼睛,割耳朵,这样表明他们的一种悲痛。那这个声闻都有他一种很悲痛的表达,像阿难尊者悲痛得都忘了咨问,都好像不懂得什么事情了。那你看那些菩萨呢,那些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一个个面容非常宁静,他知道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永不涅槃,只是示现而已。菩萨就没有那种情绪化的东西。凡夫众生他有这个情执,他必然就是悲痛啊,掉泪呀,依恋啦——这样一个情绪的表达。也表达对菩萨这份深厚的感情,甚至不能仰视。
菩萨谓曰:“诸弟子,汝等谓菩萨不复再降,恐生懈怠,从此失足,然实不尔。何以故?从是以后,汝等精进,只是自己精进,舍尘途而登圣域,大智大贤之所为也。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无知下愚之所为也。诸弟子,但须前进,莫生系恋,但急著力,无事悲哀。”
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形,觉明妙行菩萨就有第二段的开示,很慈悲地说:“诸弟子,你们不要认为菩萨不会再来了,恐怕自己烦恼重,生起懈怠之心,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修道不能进步,又沦落到三界。”这就叫“失足”,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么人有烦恼,知见如果一颠倒,行为就会造恶业,常常会失足的。这些弟子之所以这样“涕泣悲恋”,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他希望依靠他的父母,一想到他的父母要离开他,他就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生存,就会哭泣,哀恋——是这么一种情态。那觉明妙行菩萨就安慰这些弟子:“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你们不要有这种情绪的表达。”觉明妙行菩萨一定是这些弟子走向了正途,比较能自立,他才会离开。为什么他这一会的见面有四年五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培养他们一种自立——能够站稳脚跟的一种过程。所以告诉他们:“不会像你们所担心的那样。为什么呢?从此以后,你们就会精进修行。”这个精进修行不是一般的动力机制。“是从你们自性里面生起了一种好乐精进修行的心。”就像读书一样的,不是被逼的要读书考大学,而是自己对读书有好乐,有认知,有兴趣,欲罢不能。菩萨这四年多的循循善诱——开示,使这些弟子对修行认识了它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像吃饭喝茶一样的:一日不敢离开,离开了就会饿死。他明白了这样的一个价值,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他自性发起了这样一个善根:要精进修行。这是菩萨能够看得到的,观照得到的,所以他才能放心离开。
“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尘途”这个概念——注意——五欲六尘的客途。在这个尘途里面我们是匆匆的过客,这个地方不是我们的家乡,是在轮回过程当中很快就要过去的分段生死的这一段。而且走在这样一个客途上是满面尘埃,身心憔悴。那么你只要精进念佛,你就能够舍这样轮回的尘途而登上极乐世界的刹土。极乐世界就是“圣域”。这个一真法界——圣人住持的地方,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一去就是阿鞞跋致,所以就叫圣域——就是指极乐净土。那么能这样做,就是有大智慧、大贤德的人的作为。就像前面讲“可以超群”,像人中分陀利华似的。你能够精进念佛求生净土,舍三界的尘劳登上极乐世界的圣域,这就是大智大贤的行为。如果你不能认知到这一点,没有这样的正信、正见,就会懈怠。这个懈怠也是你自性的知见不正导致的。你如果一懈怠下来,就违背了大道。“大道”就是清净道、平等道、大乘的佛道,你就违远了,违背了。你违背这个大道就会堕落到烦恼的“淤泥”,必然被这个烦恼所主宰。如果在烦恼里面,你在那里面挣扎过日子,在那儿起惑造业,这就是“无知下愚”者的作为。那必然就会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所以告诉与会弟子,你能不能念佛求生净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登上极乐世界的圣人法界,要么你就是在烦恼淤泥里面,到三界的三恶道里面去注册,去报到。有时候这种选择可能就是别无选择,只有两条路可走。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那只有让这些弟子们明白:“你们要明智地认识自己的前途方向,必须前进。”就是指向极乐净土这个宝所、这个清凉池,朝向这个目标前进,不能堕到“淤泥”里面去。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家亲眷属、恩恩怨怨、功名利禄,不生一点系缚恋著的心——不要“系恋”。一般的,我们的心在轮回里面太久了,对这些家亲眷属、人我是非、功名利禄常常是留恋的,常常觉得它很重要。那菩萨再告:“对这些东西你得从心理上把它斩断,知道它是如梦、如幻、如影的东西,不要去留恋这些东西。只是要赶紧著力。”“著力”干什么?念佛。一个真念佛人,他的内心是要有一种决绝的心的:对三界轮回的东西他在厌离当中,真正厌离到极点,不去系恋它。你有一丝的系恋,你的厌离心就没有成就,你这一念的系恋就会构成往生的障碍。你的厌离心没有成就,愿就不能成就。所以菩萨就说:“你们能这样做,就没有必要对我的离开表示这样的悲哀。这个悲哀没有必要也没有作用,主要是你们要著力念佛。”实际上菩萨的离开也就像佛示现涅槃一样的,要让他们生稀有难遭之想,赶紧想到:“菩萨作的开示就是药,我们是病人。我这个病人赶紧服药,服药就能够痊愈。”就这个道理。
《西方确指》菩萨最后之开示(下)
顷之复谕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萨再降想。所以者何?鸾乩之设,本为神鬼所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汝等若奉教无失,于菩萨生恭敬之心,难遭之想,即是大报恩处。”
好,这第二段开示以后,这些与会的弟子还是心里恋恋不舍哪,还是觉得心中没有主宰,还是在那里不肯离开。所以过了一会,觉明妙行菩萨又第三次开示。第三次开示就讲到怎么去报恩,怎么去做,就指点他们。因为这些弟子还是想:“哎呀,菩萨最好不要走哇!菩萨天天伴随着我们哪!下次再来啊!”还是这样的心理。根据这个心理,就打破他们这些妄想,说:“你们不要再做这样的妄想了——说菩萨还要再来。”不要做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这里特别提到个重要原因,就是乩坛——扶乩。“乩坛的设施本来是神鬼所依凭的一个地方。”那么乩坛我们前面谈到,它是在东汉的时候中国民间道家传下来的一种法术。也确实,自古以来很多地方都喜欢扶乩,请这个仙那个仙来。他有些灵鬼、神鬼也冒充是什么大仙过来了,或者冒充什么佛菩萨过来了。这些灵鬼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你问什么事,或者想治什么病,问过去问未来,有时候还真是比较准。问世间的善法有时也说得像那么…
《《西方确指》菩萨最后之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