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修淨土詩》第十六、十七首

  《勸修淨土詩》第十六、十七首

  “人言肅殺是西方,死後身空墮渺茫。身毒應無生博望,岐山哪有活文王。衆諸侯各朝天子,四大洲殊睹日光。但得往生休恐怖,應知壽命實難量。”

  這又有一種不正確的觀點,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西方”是什麼意思呢?是肅殺的意思。當然從稱理和表法的意義上來說,這個“西”在季節上是代表秋天,秋天就有它肅殺的氣象——這個內涵有。但秋天也有澄清的意思、清淨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方位的建立,也代表著自性堅固的意思。在五行裏面,這個“西”代表金,金是堅固的意思。自性堅固的佛性。但不要抓住西方代表肅殺的一面,就斷定這是比喻死:死了之後,一切都空了,一切都“白茫茫一片真幹淨”了。就“墮渺茫”,這是斷滅見。一談到“西方”,就是死亡的代言詞,死了就什麼都沒有,非常恐怖。不是這個樣子。很長時間以來大家爲什麼不敢念佛?你勸他念阿彌陀佛,他就覺得:“哦,你要我念阿彌陀佛就是到西方去,到西方去就是死。”搞得有時候勸人念佛,都有些居士也說:“我很想勸父母念佛,但是都勸不出來,一勸他念佛求往生,他把眼睛一瞪,“啊?你巴不得我早死啊?””還好像連孝道都盡不了。一般的世間人要讓父母多活幾年,你讓他念佛往生好像就巴不得他早死。“是不是我還留了點錢,你就等不及啊?”都是麻煩事。

  實際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法身慧命誕生的那一刻。只要建立這一期業報身苦難、牢獄、茅坑的感覺,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那種富麗、輝煌、安樂,那種常樂我淨,才有一種神往。這是生命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爲什麼人要有信仰,尤其信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種窮微極妙、華麗至極、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就使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的人還是年輕人,對于他未來的生命就有一種很美好的憧憬:有一種光明的未來在等著我們。如果沒有這份信仰,人活的是很黯淡的。尤其是到了中老年,好像吃飯就是等死哦,好像過完一年就離墳墓近一步。你說,念念要想到死亡、墳墓,而且死亡後什麼都“沒有”,他就對死亡,對生命有一種很黯淡的心理。有很多老年的人沒有這種信仰,真的是很可憐。他就每天算日子:“我今生還有幾年可活,還有幾個月可活……”很黯淡。

  去年我們東林蓮社有一批弘法小組,到了一個地方去慰問那些安養院。回來跟我講一個感受——有幾個比丘講感受。先是到了一個由佛教居士在那裏作院長的安養院,她讓那些老人非常認真的念佛。這些老人迎接他們的時候笑得很燦爛,活得很陽光,大家都是念著佛號來迎接他們。以後他們做了一點慈善,給他們做了開示,大家共同念佛,感覺到很好。然後緊接著就到了另外一個安養院,馬上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那個敬老院的老人不念佛,然後一個個就顯得沒有精、氣、神:無精打采,面色無光,很木讷的樣子。見到出家人也都不知道恭敬。馬上就是一個很鮮明的對比——陰氣沈沈。所以說,讓老人念佛是非常重要的。我去年到甯波居士林,他們的安養院辦得不錯,幾百個老人在那裏,有一個念佛的殿堂,早上都要去念佛。那麼我跟他們開示:一天至少念叁萬聲佛號。他們真的就認真地念叁萬聲佛號。原來不念佛之前:“兒子怎麼不來看我呀?孫子又到哪兒去了?”天天盼著子孫後代來看他。那子孫後代這個時代又很忙,有時來不及看,他就埋怨,關系反而還很矛盾。現在他要念叁萬、五萬佛號了,“你看不看沒關系了,最好不來看——更好,看了還耽誤我念佛,完不成任務。”你看這個心態變得就比較好。所以念佛行人對未來那種光明的憧憬,是把他生命的潛能、他的精神品格提升上來的一種強有力的力量。如果沒有這份信仰,那真的是死後什麼都沒有,他就恐懼,他就不安,他就無奈。所以談到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能墮到那種渺茫、斷滅的狀態。

  實實在在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就好像談到“身毒應無生博望”。如果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渺茫的,都是空的——什麼都沒有的話,那些曆史要重新來看待了。“身毒”就是天竺國。漢代有一位到西域各國去通商,也負有政治使命的,叫張骞。“博望”,就是以後給他封的侯叫博望侯。他的副使也確實去過印度。然後周文王他出生和活動的地方在岐山,也有活生生的周文王。天子在中央,那麼周邊的諸侯國——在封建社會天子要分封土地,建立護持天子的藩屏——這些諸侯國君都要去述職的,天子叁年要巡視的。朝拜天子是衆多諸侯國應有的禮節和規範。那麼天子在中央的時候,你說他是在東面,還是在西面呢?釋迦牟尼佛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在西面,但是你不要執著它一定是在西。因爲這要看不同的參照系而說。你比如天子他定都在長安,周邊的諸侯來朝天子,那他們是東、南、西、北來的:從東面來的諸侯,他就說長安是在西面;但是西方邊遠地區的諸侯,他就說長安是在東面。那長安你能決定它有個方位嗎?你很難決定。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法界的中央——首都,去往生的是十方無量無邊刹土的菩薩、聲聞、天人——都發願往生。那麼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而言,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東面,在東邊也有微塵數的佛刹,這些東面微塵數佛刹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指稱西方極樂世界在西邊。但以西方極樂世界作爲一個中央的話,那極樂世界的西面也有微塵數又微塵數的佛刹,那些佛刹的衆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他看來極樂世界就在東面了。那你能說極樂世界方位決定有東還是西的概念嗎?它就要看不同的參照系而言。

  實際上方位的概念——這種空間的概念,也是我們一種虛幻的感覺——心不相應心法。這是佛在無方位、無時間的法性當中建立時空的參照系,來善巧接引度脫我們而已。就好像四大部洲。我們這個一四天下有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還有北俱盧洲。這四洲福報最大的是北俱盧洲,人壽平均一千歲,中間也沒有夭折,資生用具都在樹枝上、在地面上自然長成。有日、月在須彌山的中央環繞。那環繞的話,這裏面就出現它照四大部洲不同的情況了:如果太陽在這個東勝神洲落下來的時候,正好白天就在南贍部洲,西牛貨洲是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北俱盧洲就是半夜。所以你很難指稱方位哪個是一定的。原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他就認爲這個地球是圓的。之後別人就有一個推論:就好像大海航行到邊緣地方,那所有的船和人都會掉下去。但實際上最後發現地球有引力,它不會掉下去。

  四大部洲不可能同時都見日光。這些現象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另外一種境界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光明的世界,是不需要日月的運行。它沒有白天、黑夜的交替,也沒有春、秋、冬、夏四季的更疊,它完全是光明的世界。它的地面、它的宮殿、它的虛空、它的地底都是珍寶合成的,那珍寶是非常透亮的,都能放光的。不僅依報可以放光,正報也能放光。它全體的是一個光明世界,所以不需要電燈,甚至也不需要日月。它自體就有光。但如何表達一個黑夜和白天的差異呢?——只是往生者的習氣。他看到:蓮華閉合起來代表是夜晚,蓮華綻放就代表白天。只能從這個微細的相上表達晝夜的交替。西方極樂世界實實在在有一個五欲、五塵微妙的生活空間。而且我們徜徉在極樂世界微妙五塵的境界當中,就能夠得到極高的審美享受,而且能夠破無明,顯佛性。所以是一個殊勝的修行道場。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壽命就無量無邊了。無量無邊的壽命,這是阿彌陀佛發的大願:阿彌陀佛發自己壽命無量願,也要令一切往生者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縱然是所有的聖人集合起來算往生者壽命有多長,都算不清楚。壽命代表一個人的福報,我們在這個減劫的時代,壽命越來越短,就等于福報越來越低,業障越來越重,煩惱越來越重。如果壽命長,他的福報、智慧、長相都會隨之好轉。

  好,請看下面。“都言念佛是愚夫,得作愚夫亦已夫。龍樹辯才還拙否,文殊智慧是虛無?主人底事憑居易,公據何人問大蘇?寄語聰明宜念佛,閻君應不愛之乎。”

  這都是對那個時代對淨土法門誤解、貶低的一些不正確觀點進行駁正。這樣的一些說法自古皆然,現在還存在。很多人都說“念佛人都是愚夫愚婦”,好像他修參禅的、或者止觀的、或者持咒的就很高明。一看到念佛,“這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淺法”。現在還有這麼一個看法。他不知道這個念佛一法是普攝九法界衆生的,愚夫愚婦可以修,但等覺菩薩也不能越出念佛法門之外。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那作爲我們念佛行人,聽到這些話,你也不要生煩惱。我們自己要肯定自己就是愚夫。我們生在這樣的五濁惡世——末法的時代,都是沒有智慧的。我們有什麼可高明的?!正因爲我是一個愚夫,自己的力量很有限,自己修行很難成就,我才會仰靠阿彌陀佛解決我道業成就的問題。我們自認是愚夫,我們謙卑下來。這個淨土法門就是要謙卑,我自己不行,才能夠去靠阿彌陀佛。如果傲慢的話,眼空四海,我一修行就能得到這個禅定、那個智慧。他自負極高的話,對阿彌陀佛很難産生信心,他覺得沒有必要。一般的人都會從自力下手的,“我要修功夫,修功夫”,他不會承認自己是愚夫愚婦的。

  所以第二句“得作愚夫亦已夫”,你真正能成爲一個愚夫愚婦,就了不起了。大智若愚。孔子也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真的,這句話用在淨土法門方面還很貼切。淨土法門有兩種人最容易契入。第一是上根利智,就是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樣的人。他上根利智非常了解,簡單之法具有著大智慧,他當下信受。所以淨土法門無問自說,就向智慧第一的人說——聲聞教裏面向智慧第一舍利弗說,在菩薩裏面向文殊師利菩薩說。爲什麼?上根利智當下擔荷。這是一種,他能夠進入。再就是愚夫愚婦,“我什麼都不懂,但是聽說阿彌陀佛能夠救度我們——大慈大悲,我…

《《勸修淨土詩》第十六、十七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