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與創建關愛家庭的關系
釋寬運
編者按:儒家講百善以孝爲首、孝道實爲仁之端,佛教也認爲孝爲無上菩提之本,可見二者修行所依都有共同的出發點。當今五濁增盛,世風日下,家庭面臨解體,人際關系危機,皆是不重視家庭倫理關系、家庭教育缺失之所致。人是家庭的産物,家庭是親情的結合。孝心是從感恩、報恩之心而生起的,因而孝之道是自然之道。教育是立國之本,而孝道是教育的大根大本。社會之細胞是家庭,家和則萬事興,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由落實踐行孝道始。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世尊約兩千五百年前誕生于北印度迦毗羅衛城(今尼泊爾南部附近)。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製度,其父淨飯王是當時十個共和國之領袖,母親摩耶夫人乃鄰國天臂城之公主,出身貴族的佛陀未成道前名悉達多太子。太子在出城遊四門時,見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縱有耀眼榮華,難免要接受人生苦痛與無常,于是萌生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歲時偷出皇宮,自脫衣冠爲沙門,發心尋求解脫生老病死之方法。
經過六年苦行,太子終在菩提樹下證悟十二種由無明引起之生死相續原因,領悟“諸行無常”之意義及“此有則彼有,此滅則彼滅”之道理,再由“緣起說”發展爲兩世一重因果、叁世兩重因果、六因四緣五果(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五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士用果、增上果)等論說,成爲因果論之完整思想。又以四谛(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叁無漏學(戒、定、慧)斷除無明,證入空寂涅槃之常樂境界。此緣起之理爲佛陀成道之證悟,因果論爲佛教之根本,戒、定、慧叁學爲實踐之要道、成佛之初階。世尊住世時,說法叁百余會,千般萬種之說法中,觀機逗教,在于醫治衆生之病,因應衆生病而予藥,其目標只有—個,即是但願衆生離苦得樂。是故嚴格說,佛教非一般宗教,是一種教育,不是教人謀生之教育,而是教人解除痛苦之教育。
佛教與其他宗教之分別,在于佛教不主張有一絕對主宰者存在,而認爲一切萬法皆由因緣聚合而生起,亦由因緣離散而消滅,故無一定之自性,亦無絕對者之存在,並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産生之根源,建立特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爲佛教異于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征。
佛教之宇宙觀中,一個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又轉變爲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其過程可分爲由成、住、壞、空四劫。“劫”是時間單位,分大、中、小叁種。現在之大劫稱賢劫,過去之大劫稱莊嚴劫,未來之大劫稱星宿劫,每一劫中各有千佛出世。世界以須彌山爲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其中有日、月、須彌山、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等,稱爲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成爲一大幹世界。因大千世界乃小、中、大叁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叁千大千世界。而以數學推算,所謂叁千世界是十億個小世界。這樣的叁界遍滿法界,佛典稱之爲恒河沙世界或無量世界。又叁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現今科學證明,銀河系以外有無數之星球存在,其確實是叁幹世界之諸佛國土,由于空間不同,凡夫肉眼無法窺見。
佛教之教法,在于揭示人生無常、無我、苦、空等事,而從中尋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乃是走向解脫之道。所謂道,即四聖谛、八正道,而解脫之世界即是涅槃寂靜。所謂大乘佛教,其實是在積極追求常樂我淨之涅槃境界,涅槃境界又是洞徹虛無後所達到之突破境界。佛教初傳入我國時,能理解教義的不多,被視爲咒術與神道之異邦思想,故只能以中國思想表現,如以莊子之“無”解釋“空”。後來更因受我國濃厚倫理觀念影響,對于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之傳統叁綱,是“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之柱石。(曾國藩在《家書》中,把叁綱解釋爲維系及支撐天地的綱繩及柱石)。更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倫爲典範,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爲維系人倫關系之准則,故對佛教之舍棄家庭、否定現世等出世思想,給予種種批判排斥。南北朝時顔之推撰寫《歸心篇》,將儒家所說之仁、義、禮、智、信五常,與佛教初階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相提並論,認爲二者互通能調和世法與出世法,融合儒佛二教之精義,于是提倡弘揚孝道經典,如《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及教人敦倫本分、關愛家庭之《善生經》等入世經典。這些經典在公元一千年時便廣泛流傳,呈現活躍氣氛。
然而,佛法浩瀚深如大海,述及宇宙、人生、家庭、事業乃至政治等世間法典多不勝數,倘以此類法典治國,無國不盛,以之治家,無家不興。劉宋文帝曾對侍郎何簡之說:“釋家之法,無所不可,倘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仁人百萬,朕則垂拱坐致太平矣。”由此而知,欲善其國,必先善其風俗,佛教十善五戒能安邦定國,倘人人信仰佛法,則國家不需刑法,領導可以坐享太平。佛教具備入世出世之教法,是超越宗教之宗教。
下列舉兩則公案,說明欲求出世法,先做好世間法,誠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別譯雜阿含經》中,佛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名喚佛的少年,來到佛所,向佛陀請教,在家人如何能得到幸福快樂。佛對少年說,有四種法,可以使在家人得現世幸福快樂:一能精勤,二能守護諸根,叁得善知識,四正理養命。何謂精勤?精勤是以自己的能力賺錢養家,上至國家領導,下至工人,在工作崗位上要敬業樂業,要不憚辛勞,不怕寒暑風雨,努力工作,是名精勤。何謂守護諸根?要守護辛苦賺來的錢,把用剩的儲蓄起來,小心勿被王、賊、水、火奪走,好好教育下一代,不要養出惡子,把家財散盡,是名守護。何謂近于善友?交朋結友要小心,要帶眼識人,只能親近秉性賢良、不作奸犯科、不飲酒放逸、不打妄語之善知識。只有這些善知識才能分擔你的喜樂哀愁,于憂惱失意時給你開解愁苦。何謂正理養命?花錢要有計劃,要量入爲出,切莫先用未來錢,或悭貪吝惜、守財不用,要做財主,不作財奴,不奢不侈,名爲正理養命。
少年再問:世尊,如何能令在家人于現世得利、後世得福呢?佛說,第一要深信佛法;第二要持五戒;第叁要供養父母師長,布施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給沙門、道人及貧窮乞丐;第四要修聞慧,要有正知正見,明白人生是苦,知悉苦之根源及滅苦之法。如能依教奉行,則現世得福樂,未來得生天上,享受天福。這是佛陀對在家居士的入世教法,主旨都是信、戒、施、聞慧。
又據《善生經》載,世尊在羅閱祇城托缽時,有德高望重的長者之子名曰善生,每天清早出城,沐浴淨身後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佛陀問他爲何這樣做,善生說因父親臨終遺教,若恭敬禮拜六方,死後便可生天上,他不敢有違,故每天依教奉行。佛陀便爲善生開示,說此種禮拜六方沒甚意義,不能代表恭敬及生天,並教他禮拜六方之賢聖法。應以父母爲東方,師長爲南方,妻子爲西方,親族爲北方,僮仆爲下方,沙門、修士、大德們爲上方。
佛說爲人子者,應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一者供奉父母生活所需,二者凡事先告知父母,叁者不逆父母之意,四者不違背父母之命,五者鼓勵父母信仰佛法,具足正知正見。而爲人父母者,亦應以五事敬親子女:一者製止子女作惡,二者教導子女作善,叁者慈愛子女,四者爲子女求覓婚娶佳偶,五者隨時供給子女所需。父母子女能如此和敬,則父慈子孝,家庭歡悅。
弟子敬奉師長亦有五事:一者侍奉師長所需物品,二者供養時要禮敬,叁者要尊重、愛戴、敬仰師長,四者對于師長之教誨應敬順不違,五者永記師長教法而不忘。而爲人師長者,亦應以五事敬視弟子:一者順法調禦弟子之心,二者教導弟子不懂之學問,叁者對弟子不解之疑問要盡心解釋令其明白,四者教他善擇朋友,五者教授弟子時不應有所保留。師生能如是和敬,則彼此安穩,沒有憂愁怖畏。
丈夫敬妻亦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禮,二者要維持丈夫之威嚴,叁者要供給妻子足夠衣食,四者適當之時送妻子適當飾物,以滿足其愛美心理,五者家務細軟應交給妻子處理。而爲人妻子者,亦應以五事恭敬丈夫:一者要比丈夫早起,二者要讓丈夫先坐而自己後坐,叁者說話時要柔聲細語,四者要敬順丈夫,五者要奉承丈夫之意旨。夫妻彼此和敬,則家庭祥和,沒有憂愁怖畏。
爲人應以五事親敬親族:一者布施給親族,教授他們生財之道,得財後要教授大家護財之法,二者對親族要善言,叁者要給他們利益,四者有利益要與親族分享,五者不要欺騙诳詐他們。親族亦應以五事親敬于人:一者保護自己不令放逸,二者注意保管財物勿令散失,叁者保護恐懼不安之人,四者互相勉勵教誡,五者常互相贊歎。親族之間能如是互相尊重,則彼此和睦,沒有憂愁怖畏。
對待仆人亦有五事:一者用他之時要明白他是否能勝任,二者飲食要供應充足,叁者要讓他知道工作時間,四者生病時應供應適當之醫藥,五者應給予適當之休息假期。而仆人亦有五事奉事主人:一者早起,二者做事要小心周密,叁者主人沒給的不能自取,四者做事按先後緩急次序而行,五者稱揚贊歎主人,不可談論主人之過。倘若主仆和敬,則彼此安樂,沒有憂愁怖畏。
居士當以五事供奉沙門、修士: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叁者意行慈,四者嚴飾床座,作定時布施,…
《佛教信仰與創建關愛家庭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