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者不關大門,讓沙門、修士能隨時進來。而沙門、修士亦應當以六事教授居士:一者防護他們不令作惡,二者教授他們修行善業,叁者教懷善心,四者爲未聽聞經教之居士講授經教,五者爲已聞者講解經中義趣,令大家明白,六者爲居士講述生天之法。如是沙門居士互利互敬,則法喜充盈,沒有憂愁怖畏。
善生聞佛說法後,如迷者得悟,即皈依叁寶爲優婆塞(居家修行的男士),並受持五戒。此是佛陀對創建關愛家庭的教法。
佛住世乃至入滅五百年內稱正法時期,學法修行而能成就者多。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內稱像法時期,學佛者雖多,而能成就者已遠不如正法時期。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後稱末法時期,學佛者漸少,而能成就者更是鳳毛麟角。至今,佛入滅兩千五百多年,早已進入末法時期,離佛已遠,是故人心轉壞,災難疊起,世界不和,社會動蕩,家庭離析,佛稱此時之世間爲五濁惡世。五濁惡世,人欲橫流,追求五欲者熾盛。欲于此紛亂世界創建關愛家庭,沒有宗教信仰很難辦到。
今天之佛教,亦已改進昔日叢林製度作風,而趨向人間佛教之闡揚,各國僧團把佛教融入社會,積極從事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讓大衆容易接受及親近。
平心而論,佛教之五戒,不但融會五常之理,更能令受持者與人和諧相處。五戒之中,首戒不殺。不殺是仁,仁中首先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于經中常說:對父母稍作不善,便得大苦報,倘能稍作些微供養即可得無量福。是故衆生應當盡心奉養父母。受人天敬仰之佛陀,成道後回家省父,爲父說法,引導父王及無數族人念佛歸命淨土,是真正的大孝。父死爲父扶棺,以身教示垂範後學,涅槃前又往忉利天爲母說法,盡顯爲子之道。而爲人父母者,教子須以身率先,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是大惑不解之事。而寵子過甚,則令其驕,驕子沒有不敗。倘父母威中有慈愛,則子女必畏慎而生孝。倘子女有過,父母亦應反思,不應全歸咎于子女,打罵不是正確教育方法。須知“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此是最善之教。其次,不殺生是放生,非但放生物類,對家人包容忍讓亦是放生之一。放生之義,先從語言做起,語言乃人與人溝通之法,存好心,說好話是仁,也是禮,惡口罵人是傷人,亦屬于殺人,所謂“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又雲“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如矛戟”。又說“抽刀斷水水無痕,惡語傷人恨不休”。由此可知,惡口毀訾,亦屬于殺。倘能以慈心對待家人及一切衆生,則能做到包容關愛,創建和諧。
五戒之二爲不偷盜。所謂貧窮起盜心,但現世之人,非唯饑馑而起盜心,盜心多由貪得無厭而來,不得物欲滿足者亦起盜心。父子、夫婦爲金錢起糾紛而對簿公堂者,觸目皆是。《了凡四訓》中,公卿楊榮之先祖世代以擺渡爲生,每當暴雨成災、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只總是相爭撈取貨物,只有楊榮之先祖以救人爲要,貨物一概不取,鄉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祖先有陰德,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某地龍穴可築祖墳。楊公依言而行,獲得今人所說的“白兔墳”。後來生了楊榮,年少就登科,位至叁公,並得皇上加封曾祖祖父如其官。至今子孫仍榮華不衰,盡多賢達之士。其實,鄉人乘禍亂撈取貨物,是偷盜行爲,楊榮先祖卻于危急時不犯偷盜,反以救人爲己任,堪稱大善,是故能葬“白兔墳”。楊家積善得福,故福人能葬福地,亦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子孫亦蒙祖蔭而富貴不衰。很多人擁有財富,但如昙花般稍縱即逝,何以故?因過去世有得財之福,但卻造了偷盜之罪,最終福不敵罪,財富還歸五家所有(五家即官非、盜賊、火災、水災、逆子)。別人之物尚不能偷,何況家人?故要維系與家人關系,不能偷家人私産,不做不問自取之事,不取所不應取,亦是創建和諧家庭之基本要素。
五戒之叁爲不邪淫。不邪淫是指除配偶外,不與異性或同性發生性行爲。飽暖思淫欲,是色欲之過。今之社會色情泛濫,出了家門到處都是色情場所,色情光盤、影帶隨處可見,閉門在家亦可從網絡、電視中輕易取得色情信息,誘惑之大,令人咋舌。爲父母者應關愛子女免受其害,爲丈夫者更勿貪色而墮色情陷阱,破壞家庭關系,應知萬惡淫爲首。而佛教之清淨邪淫戒現卻已被譏爲思想落伍,不合時宜。淫風破壞人倫秩序,擾亂社會道德,爲下一代帶來極嚴重影響,而行淫後果更是煩惱不斷。佛說對治邪淫不能只憑製禁欲念,應以觀照而作徹底厭離,觀身不淨及白骨觀之觀照方法最爲有效。古德雲:“皮包骨肉並尿糞,強作嬌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若常作如是觀想,則淫欲可除。果能明了此義,則少病而不會早夭,身後不墮地獄畜生。欲創建關愛家庭,更應堅持不邪淫戒。
五戒之四爲不妄語。妄語是每個人最易犯之通病,但要做到家庭和諧關愛,誠實、信任、諒解、支持非常重要。誠實與諒解是要以語言來傳達彼此感情,故決不能妄語欺騙家人,要言而有信,否則很難獲得家人信任與支持,和諧更難達到。要世界和樂、家庭幸福,先從不妄語做起。佛陀叁十二相之第二十七廣長舌相,即舌頭廣長薄軟,可伸展覆蓋至發際,此相乃由發弘誓心、不妄語而感得。凡夫若是叁世不打妄語,舌也可以伸過鼻尖,但從未見人能舌長過鼻,故知不妄語之難。但無論如何,要珍惜與家人的緣分,應彼此維持誠信,共持不妄語戒創建關愛和諧家庭。
五戒之五爲不飲酒。無論出家在家,戒律上一律禁止飲酒,因酒能昏智亂性,令人心動放逸,益身甚少,所損甚多。特別是洋酒,酒精濃度強勁,容易令人醉倒,喪失理智而做錯事,又或將隱藏心底之秘密向人泄露,破壞事情。迦葉佛時,有一位在家居士,飲酒之後,偷人雞而殺之,接著邪淫別人妻子。有人問爲何要盜殺別人家的雞?居士否認說沒有。因爲酒後亂性之緣故,這位居士同一時間犯了殺、盜、淫、妄四戒,故說飲酒能引發造作四性罪。何況醉酒之人令人討厭,令賢善疏遠,醉酒之人能破壞家庭和諧。
佛教之五戒,絕對可以幫助創建關愛家庭,但這些都屬于五倫之小愛,現代社會已有人提出第六倫“群己關系”。其實佛教之出家僧衆,出離小家,走入大家,宣揚弘傳世尊之遺教,輔助群生進行心靈改革,淨化因工業化而産生的人類精神文明價值理念,早已是第六倫“群己關系”之創建者。
《佛教信仰與創建關愛家庭的關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