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信仰与创建关爱家庭的关系▪P2

  ..续本文上一页五者不关大门,让沙门、修士能随时进来。而沙门、修士亦应当以六事教授居士:一者防护他们不令作恶,二者教授他们修行善业,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为未听闻经教之居士讲授经教,五者为已闻者讲解经中义趣,令大家明白,六者为居士讲述生天之法。如是沙门居士互利互敬,则法喜充盈,没有忧愁怖畏。

  善生闻佛说法后,如迷者得悟,即皈依三宝为优婆塞(居家修行的男士),并受持五戒。此是佛陀对创建关爱家庭的教法。

  佛住世乃至入灭五百年内称正法时期,学法修行而能成就者多。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内称像法时期,学佛者虽多,而能成就者已远不如正法时期。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称末法时期,学佛者渐少,而能成就者更是凤毛麟角。至今,佛入灭两千五百多年,早已进入末法时期,离佛已远,是故人心转坏,灾难迭起,世界不和,社会动荡,家庭离析,佛称此时之世间为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人欲横流,追求五欲者炽盛。欲于此纷乱世界创建关爱家庭,没有宗教信仰很难办到。

  今天之佛教,亦已改进昔日丛林制度作风,而趋向人间佛教之阐扬,各国僧团把佛教融入社会,积极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让大众容易接受及亲近。

  平心而论,佛教之五戒,不但融会五常之理,更能令受持者与人和谐相处。五戒之中,首戒不杀。不杀是仁,仁中首先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于经中常说:对父母稍作不善,便得大苦报,倘能稍作些微供养即可得无量福。是故众生应当尽心奉养父母。受人天敬仰之佛陀,成道后回家省父,为父说法,引导父王及无数族人念佛归命净土,是真正的大孝。父死为父扶棺,以身教示垂范后学,涅槃前又往忉利天为母说法,尽显为子之道。而为人父母者,教子须以身率先,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是大惑不解之事。而宠子过甚,则令其骄,骄子没有不败。倘父母威中有慈爱,则子女必畏慎而生孝。倘子女有过,父母亦应反思,不应全归咎于子女,打骂不是正确教育方法。须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此是最善之教。其次,不杀生是放生,非但放生物类,对家人包容忍让亦是放生之一。放生之义,先从语言做起,语言乃人与人沟通之法,存好心,说好话是仁,也是礼,恶口骂人是伤人,亦属于杀人,所谓“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又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如矛戟”。又说“抽刀断水水无痕,恶语伤人恨不休”。由此可知,恶口毁訾,亦属于杀。倘能以慈心对待家人及一切众生,则能做到包容关爱,创建和谐。

  五戒之二为不偷盗。所谓贫穷起盗心,但现世之人,非唯饥馑而起盗心,盗心多由贪得无厌而来,不得物欲满足者亦起盗心。父子、夫妇为金钱起纠纷而对簿公堂者,触目皆是。《了凡四训》中,公卿杨荣之先祖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相争捞取货物,只有杨荣之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先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筑祖坟。杨公依言而行,获得今人所说的“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少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曾祖祖父如其官。至今子孙仍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其实,乡人乘祸乱捞取货物,是偷盗行为,杨荣先祖却于危急时不犯偷盗,反以救人为己任,堪称大善,是故能葬“白兔坟”。杨家积善得福,故福人能葬福地,亦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子孙亦蒙祖荫而富贵不衰。很多人拥有财富,但如昙花般稍纵即逝,何以故?因过去世有得财之福,但却造了偷盗之罪,最终福不敌罪,财富还归五家所有(五家即官非、盗贼、火灾、水灾、逆子)。别人之物尚不能偷,何况家人?故要维系与家人关系,不能偷家人私产,不做不问自取之事,不取所不应取,亦是创建和谐家庭之基本要素。

  五戒之三为不邪淫。不邪淫是指除配偶外,不与异性或同性发生性行为。饱暖思淫欲,是色欲之过。今之社会色情泛滥,出了家门到处都是色情场所,色情光盘、影带随处可见,闭门在家亦可从网络、电视中轻易取得色情信息,诱惑之大,令人咋舌。为父母者应关爱子女免受其害,为丈夫者更勿贪色而堕色情陷阱,破坏家庭关系,应知万恶淫为首。而佛教之清净邪淫戒现却已被讥为思想落伍,不合时宜。淫风破坏人伦秩序,扰乱社会道德,为下一代带来极严重影响,而行淫后果更是烦恼不断。佛说对治邪淫不能只凭制禁欲念,应以观照而作彻底厌离,观身不净及白骨观之观照方法最为有效。古德云:“皮包骨肉并尿粪,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若常作如是观想,则淫欲可除。果能明了此义,则少病而不会早夭,身后不堕地狱畜生。欲创建关爱家庭,更应坚持不邪淫戒。

  五戒之四为不妄语。妄语是每个人最易犯之通病,但要做到家庭和谐关爱,诚实、信任、谅解、支持非常重要。诚实与谅解是要以语言来传达彼此感情,故决不能妄语欺骗家人,要言而有信,否则很难获得家人信任与支持,和谐更难达到。要世界和乐、家庭幸福,先从不妄语做起。佛陀三十二相之第二十七广长舌相,即舌头广长薄软,可伸展覆盖至发际,此相乃由发弘誓心、不妄语而感得。凡夫若是三世不打妄语,舌也可以伸过鼻尖,但从未见人能舌长过鼻,故知不妄语之难。但无论如何,要珍惜与家人的缘分,应彼此维持诚信,共持不妄语戒创建关爱和谐家庭。

  五戒之五为不饮酒。无论出家在家,戒律上一律禁止饮酒,因酒能昏智乱性,令人心动放逸,益身甚少,所损甚多。特别是洋酒,酒精浓度强劲,容易令人醉倒,丧失理智而做错事,又或将隐藏心底之秘密向人泄露,破坏事情。迦叶佛时,有一位在家居士,饮酒之后,偷人鸡而杀之,接着邪淫别人妻子。有人问为何要盗杀别人家的鸡?居士否认说没有。因为酒后乱性之缘故,这位居士同一时间犯了杀、盗、淫、妄四戒,故说饮酒能引发造作四性罪。何况醉酒之人令人讨厌,令贤善疏远,醉酒之人能破坏家庭和谐。

  佛教之五戒,绝对可以帮助创建关爱家庭,但这些都属于五伦之小爱,现代社会已有人提出第六伦“群己关系”。其实佛教之出家僧众,出离小家,走入大家,宣扬弘传世尊之遗教,辅助群生进行心灵改革,净化因工业化而产生的人类精神文明价值理念,早已是第六伦“群己关系”之创建者。

  

  

《佛教信仰与创建关爱家庭的关系》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戒杀与放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