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初識(五)

  

佛法初識(五)

  

六識在五種情況會斷

  

1、睡眠無夢時會斷。什麼都不知道了。

  

2、悶絕時會斷,如休克時、被全麻時、被打昏時。也什麼都不知道了。

  

3、正死位會斷。從完全失去任何知覺,身體漸漸冷透,到中陰身完全生起,這段時間叫正死位,大約八小時左右。

  

4、無論是進入無想定的人,還是無想天人在無想定中,意識都斷了,闇無所知。

  

5、滅盡定中,不但第六識斷了,而且也斷了第七識五遍行心所中受、想兩個心所,所以又叫滅受想定。也是一無所知。

  

關于定和禅

  

定與禅,有時合稱爲禅定,都指“心一境性”,即指意識既不昏沈,又不散亂,唯一專注于定境法塵。而沒有禅定功夫的人,不是昏沈,就是散亂。

  

無想定斷了意識,滅盡定不但斷了意識,還斷了意根第七識之受、想兩個心所,故與前述其它禅定唯是意識之法塵境界有所不同。

  

,是禅那的簡稱,僅指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

  

的範圍較廣,不但包括四禅,而且包括無色界的四空定及滅盡定,還可以包括欲界定以及初禅前的未到定。定的名相很多,還有等引、等至、等持之說。

  

問:何謂等引、等至、等持?

  

答:等引,梵名叁摩呬多;等至,梵名叁摩缽底;等持,梵名叁摩地、叁昧譯爲“正定”或“正受”。此叁都是定的別名,但內涵有所不同。

  

等引:等,指身心中所有分位都安和平等;引,指引生。離沈、掉,深妙靜慮,引攝衆生平等諸法性,謂等引。等引,就是引等,引入平等安和之定境,猶如大橋之引橋。

  

等至:是等引之結果。在定中,由于定的勢力,令身心平等安和謂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爲等至。等至,就是至等,至此平等安和之位,猶如大橋之正橋。

  

等持:是等至之用。等持,就是持等,于諸境界中,持平等安和諸功德也。故此不通“二無心定(無想定、滅盡定)”,而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猶如橋上車水馬龍,而橋如如不動。

  

等持者:謂修定者證得等至已,熏習純熟,不令定力退失;而後依彼所得定力,入于心一境性,然不離叁界九地五塵叁塵(色界無香塵、味塵)等,發起辦事靜慮——五神通等,是名等持。

  

等持境界之高低,依其所證叁界九地定境等至之高下而差別,亦依有漏所得定及依無漏所得定而有差別;無漏所得定複依聲聞、緣覺、菩薩、佛菩提之差異而有別。

  

問:等引、等至、等持叁者有何異同?

  

答:叁者皆是定之異名。等引、等至通于有心定、無心定(無想定、滅盡定),而不通于散定(如欲界定);等持通于有心定、散定。

  

問:禅宗的禅與禅定的禅有什麼不同

  

答:1、禅宗的禅,指第八識,是第八識衆多異名之一,但著重指第八識之清凈本體。有人說,禅是佛心,這話沒錯,但要弄清楚。佛有兩種,一種叫本來佛或天真佛,一種叫究竟佛或圓滿佛。本來佛或天真佛僅指衆生位的第八識,而究竟佛或圓滿佛不但指佛位的第八識,也指佛的叁身,即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廬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也就是說,禅宗的佛心,僅指佛地以前的第八識,佛地的第八識,則不名爲禅;更狹義地說,僅指到初地入地心以前的第八識,因爲禅宗參禅最多到這裏就結束了,見道位圓滿了,從初地的入地心開始就進入修道位了。然就心的清凈自在的本體來說,皆可名之爲禅。

  

而禅定的禅,只是指色界定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都只是第六識的部分境界,然四禅中的無想定例外,因爲已經斷了第六識,則非第六識之境界,乃是第七識安住不動之境界。

  

2、禅宗的禅,也指第八識的中道體性,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而禅定的禅,恰恰是有生有滅的法,意識不現行的時候,禅定及其所有的禅定境界也就沒有了(無想定除外)。

  

3、禅宗的禅,也指般若智慧,主要指第八識本具的本覺智慧,也指真見道位所具有的般若總相智和相見道位所具有的般若別相智,能引導衆生走向解脫和成佛。

  

而禅定的禅,只是意識靜定的某種狀態,縱然加修神通而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如果沒有出世間的智慧,也不能引導衆生走向解脫和成佛;但如果修出世間法,禅定則能起輔助的作用,在正知見具足的情況下,幫助開發本有的智慧,增進後得的智慧。

  

解脫的境界就是涅槃。涅槃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無住處涅槃。涅槃是清淨無染之義,中道之義。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只有有余涅槃、無余涅槃兩種。

  

大乘菩薩參禅開悟,則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八地以上的大菩薩由于已經滅除了分段生死的煩惱,故證得前叁種涅槃,佛則圓證四種涅槃。無住處涅槃只有佛才證得,也叫大涅槃、大般涅槃,或究竟涅槃。

  

佛有叁身,即法身、報身、化身。

  

法身:第八識的本體有種種異名,法身就是其中之一。每位衆生皆具法身,但衆生的法身“自性清淨而有染汙”,而佛的法身,究竟清淨而沒有任何染汙,名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報身:是佛的福報與智慧之身,由修廣大圓滿之福德與智慧而感得的莊嚴之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名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化身:是佛度衆生的大願所成,名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眼識九緣:緣,條件之義。就是說,眼識的生起,需要九個條件,缺一不可,即1根、2塵、3空、4明、5作意、6第六識、7第七識、8第八識、9種子。

  

1、:即眼根,包括扶塵根和勝義根。根的作用是觸塵生識。扶塵根接觸外色塵,勝義根接觸內色塵。

  

2、:即色塵,有外色塵和內色塵兩種。外色塵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依報以及五根身之正報;內色塵乃是第八識在眼勝義根即大腦視覺中樞處所顯現之外色塵之影像。眼識其實只能了知內色塵,對外色塵的了知,實際上都是通過內色塵來了知的。

  

3、:即適當的空間距離,太遠太近都看不到。

  

4、:即適當的光明,沒有光看不到,光太強太弱也看不到。

  

5、作意:即引導心識趣向所分別對象的作用,這裏主要指第六識作意心所的作用,就是俗話說的引起注意,否則,將視而不見。

  

6、第六識:也叫分別依,意識是前五識的俱有依,因爲如果沒有第六識現行爲前提,其作意心所就不能相隨而現行,就不能引導眼根趣向所對之色塵,眼識便無從生起。

  

7、第七識:也叫染淨依,因爲第七識是染淨萬法生起的總樞紐,第八識在世間運行,必須要有第七識配合才行,第八識中所有功能的啓動,都要靠第七識發布指令。

  

8、第八識:也叫根本依,因爲萬法都依第八識爲根本而生起、而存在,都要靠第八識中的種子不斷流注而變爲現行並持續。

  

9、種子:也叫種子依,因爲萬法都由種子變現。這裏主要指眼識的種子;沒有眼識的種子連續不斷變爲現行,就不會有眼識。

  

耳識八緣:因爲生起耳識不需要光明緣。

  

  

鼻識、舌識、身識七緣:因爲既不需要光明,也不需要空間距離。嗅感細胞必須直接觸到香塵;味蕾必須直接觸到味塵;身體必須直接觸到觸塵。

  

  

意識五緣:除了不需要光明和距離外,它本身就是第六識,當然不需要分別依,又因爲意根就是第七識,所以又少了染淨依,就只剩下五緣了。即:1、根(意根),2、法塵,3、作意(意根的作意心所),4、第八識,5、意識的識種。

  

  

末那識叁緣:除了無余涅槃一種情況,第七識,即…

《佛法初識(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初識(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