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的最好,就能去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是天界並不圓滿。而六道也是不圓滿的,唯有佛才是最圓滿的。不過如果能去到天界已經比人間好的多了。反過來說,我們的嗔恨心很重,像阿修羅一樣,佛說叁十七助道品,他偏說叁十八助道品;這個阿修羅就指的是嗔恨心。
好像我們很多人亦很容易妒忌,也有阿修羅的屬性;你的成績好,我的成績不好,就産生妒忌;你長的好看,我長的不好看,也産生妒忌;你高我矮,我矮你高,都會産生一種妒忌心,因爲自私是人的天性,你看我們從小一出生,就開始覺得:媽媽是我的,有的時候更以爲這個世界是我的,佛教其實就是教導我們破除這種我見、我執,然後再進一步,破除法執、空執,都要一點點的,漸次的,破除這種種的煩惱。因爲人的習性就是執著,阿修羅的個性就是非常的固執,這個阿修羅經常在天上與帝釋天主和天衆們打架,有的時候爭美女,有的時候爭美食,就在那裏經常打架,也就是不斷在鬥爭,阿修羅就是鬥爭型的人,老是喜歡跟人家鬥爭。如果我們像阿修羅一樣過分投入到這種鬥爭裏去,就會影響到自己的今生,也會影響來生,這指的是阿修羅的轉世。另外,還有什麼?還有就是畜牲、餓鬼和地獄,這叁惡道就是修十惡的結果。所以說,十善可以生天,十惡就會生到地獄去;中品的十惡轉生爲餓鬼,下品的十惡就轉生爲畜生。佛教規劃了整個的十法界。
5.佛教的人生觀與宇宙觀
那佛教解決了什麼問題呢?他解決了兩大問題。一個解決了人的問題。做人剛才說了,都有生、老、病、死,怎樣才能不生、才能不死呢?其實如果沒有生,就沒有死,有生自然就是有死;超越生死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們生命的理想家園,常、樂、我、淨,不生不滅,它符合人類的追求。所以說,佛教所主張的就是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追求就是了生脫死的途徑,剛才講的是人生觀,另外還給你一個宇宙觀。它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法;什麼是無常法?宇宙萬物都是離不開成、住、壞、空;這個成、住、壞、空就好像什麼?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樣,都是周而複始。佛教說的是因緣法,怎麼個因緣法?在《雜阿含經》卷二中記載:有一婆羅門向佛論道。佛對婆羅門說:「我論因說因。」婆羅門白佛言:「雲何論因,雲何說因?」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法,好像我們今天大家聚在一起,都是一個因緣,所謂緣起緣滅;緣起我們有一念想辦一個夏令營,大家來到我們西方寺,過了叁天以後,這個緣就散了,就沒有了。如果大家的緣很深,下一次再來,我們的緣就可以繼續,續我們今天這個緣。所以說這個都是因緣;人是因緣,這個宇宙也是因緣;怎麼樣的因緣
剛才說了,即是成、住、壞、空;爲什麼說成、住、壞、空呢?我們都知道,現在這個世界是無常的,是不永恒的,可能大家香港人沒這種體會,如果你去到東北;東北遼甯省的朝陽市,那裏有很多化石,很多龍的化石,還有很多魚骨的化石、鳥的化石──就在那一刹那的時候,就是宇宙在變遷,可能以前是一個海洋,一刹那間,整個都常埋地下,變成了化石。多少億年前,地球曾發生這種變遷。所以佛教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沒有永久的。
好像你們的青春可不可以常駐啊?青春不能常駐,沒有辦法。宇宙是如此,人生還是如此,都是無常法。這個無常法剛才說是因緣法,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成、住、壞、空,這種說法,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以下爲大家以佛家的觀點略爲解釋。
這個「成」就好像宇宙初期,這個宇宙初期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呢?當時是沒有人居住的,在宇宙「成」立時是沒有人的,到「住」的時候才有人,到「壞」、「空」的時候一樣亦沒有人。那個時候會出現大叁災,小叁災;小叁災的時候,就會出現叁種劫,也就是饑馑劫、瘟疫劫、刀兵劫,這叁個劫。這個時候,很多的人都會毀滅。當然,還有大叁災;大叁災就是風災、火災、雨霖;火災時,色界初禅天以下全部燒成灰燼;水災有下霖,引起大雨,令二禅天以下世界全部被浸沒;風災由風相擊而起,第叁禅天以下世界全部被風吹飄散。四禅天以下都會燒毀,整個的宇宙就毀掉了。
6.如實觀察.如實知見
所以說,這個宇宙就是在這樣成、住、壞、空的過程中,所以今天佛教就是告訴我們,人有生、老、病、死,宇宙就是成、住、壞、空。佛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可是佛卻說他自己並沒有說過一法;如果我們說佛說法了,那就是謗佛了。佛只是把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佛說法是應時應機的,後人如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提出「判教」的主張,將佛陀一代時教,歸納爲「五時八教」。五時即是:第一華嚴時,乃佛陀成道最初叁七日間說《華嚴經》的時期,如日照高山之時。第二鹿苑時,是指佛陀說《華嚴經》後之十二年間,于十六大國說小乘《四阿含經》的時期,如日照幽谷之時。第叁方等時,指鹿苑時之後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的時期,如日照平地之時(食時)。第四般若時,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間,說諸《般若經》的時期,故依經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時(巳時)。第五法華涅槃時,指爲使受教者的能力進至最高境界,證入佛知見的時期,大約是佛陀在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與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的時期,如日輪當午之時。此時所說的教法,純系圓滿之圓教,即會通前四時的淺方便教,並彰顯真實之開顯圓。「八教」即是化儀四教──佛陀教化衆生所用的形式與儀則,與「化法四教」──佛陀教化衆生所采用的教法內容。由此可見佛教義理系統之完整與圓融。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信佛,可是你不信佛,你一樣要生、老、病、死,宇宙一樣要成、住、壞、空;世間萬物一樣要生、住、異、滅。就好像我們這個樓房,八十年後、一百年以後,就會毀滅。人是如此,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所以說,一切都是無常法。但雖然是無常法,我們總不能在這裏天天的幻想,怎麼幻想啊。《中阿含經.箭喻經》裏頭,有一個曼童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他追隨佛陀出家,但是出家之後,每天在那裏空想,怎麼空想呢?常常獨坐靜處思維:這個世間是有常的?是無常的?世間是有邊?是無邊?等等超經驗的問題。他問題太多了,找不到答案,于是就去請教佛陀,他問佛的時候,又提出了很多問題:到底這個世界是有,還是沒有的呢?世界是有盡頭,還是沒有盡頭的呢?是否身體死以後,生命亦會消滅啊?就是很多很多的問題。
我不知道你們來的時候是否也帶著很多問題呢?有沒有問題啊?沒有問題嗎?你們都很厲害。其實你們應該帶一點問題來問,來這裏找答案。這個曼童子,就是有很多的想法,他就問釋迦佛,佛就一一給他解答了。
當然在問之前,他對佛陀說,如果佛陀不給他解答,他就還俗回家。好像你們在這裏頭,想問問題,可以問我,我的普通話你們可能聽不懂;你們可以問問衍空法師。其實大家都是一樣,都帶著很多很多的問題。曼童子去問佛陀;佛陀就給他解答了?經文裏是怎樣說的呢?「世尊以如實觀察,如實知見一切諸法。」佛所說的一切都是如實的,真實不虛的,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話,又怎能說是如實呢?所以佛教有「如實觀」。
當時佛陀就跟曼童子講了,並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他說,就好像有一個人,身被毒箭所傷,而就在受傷的時候,身受很重的苦;箭射到身上當然是很痛苦,特別是以前的時候,射箭都是毒箭,因爲以前沒有槍炮啊,大家都是彎弓射大雕,都是拉弓射箭。就是說,這個人受了箭傷以後,很痛苦,他身邊的親人啊,就給他找醫生,給他療這個箭傷,可是他不讓人家拔箭,反而一直追問;他怎麼問的呢?他問,射箭的人是個什麼人呢?誰向我射箭了呢?他姓甚名誰啊?他叫什麼名字啊?他傷我這個箭是長的、是短的呢?是粗的、是細的呢?是黑的、是白的呢?是不黑不白的呢?是用牛筋啊,或者是用璋鹿的筋造的箭呢?這個箭的羽毛,是鵝毛呢?是雞毛呢?是鶴毛呢?但是在他老是問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毒發身亡了。
所以說佛教說的是「如實觀」啊,它解決我們現實的問題。好像很多人都說了,前人也說了,說什麼啊?他說啊,其實這個人,人生雖然漫長,緊要處就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但我們不能在這頭空想,五十歲做什麼,六十歲做什麼,七十歲做什麼......單是想是沒有用的,所謂「千裏之行始于足下」。人生緊要處就只有幾處,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時候;這個年輕的時候,是長知識,長見識,學知識的時候,我們做什都應該腳踏實地。這個佛教也是腳踏實地,說的都是如實,不是如虛。
7.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大家以前可能都聽過,朱熹是宋朝一個大理學家,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不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偶成》)「少年易老學難成」啊,就是說,少年很容易老,但是學問很難成就。這一寸光陰不可輕啊,我們都說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啊。「不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不知不覺春天已經來到了,就好像做夢一樣,階前的梧桐葉啊,已經告訴你,轉眼間,秋天已經來到了。就是說,人生是很短暫的,勉勵我們要珍惜易逝的年華,把握年青的光陰,好好用功求學。
其他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的,我們一步一步的修行,直至最後成佛。當然現在我們沒有神通啊,我們不知道自己前世怎麼樣;我們亦沒有宿命通,我們不知道過去,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現在,好像大家爲什麼會來到寺廟?爲什麼想要了解佛教呢?因爲佛教是教人管好自己的生命的一個學問。世俗的人,很喜歡管理財富,管理…
《寬運法師西方寺夏令營開示(二零一零年七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