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西方寺夏令营开示
日期:二零一零年七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如何认识佛法」。
一、早期的香港佛教
现时香港的寺庙有多少间呢?大家知道吗?大小庙宇约有四百七十多间,其中比较大的寺庙像宝莲寺、西方寺、观宗寺、志莲净院等等,都是比较大的道场。其实香港还有很多老道场,像哪一些?像屯门的青山寺,大家知道吧?还有很多寺庙,如元朗厦村的灵渡寺及锦田的凌云寺,都是比较有历史的寺庙。
香港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北朝;南北朝的时候,佛教就已经传到香港。但是香港人真正开始了解佛教的是在一九四九年左右,大陆解放,一批国内的高僧大德南下,云集香港;香港才慢慢有了佛教。像早期的宝莲寺,还有宝林寺,与及后来的志莲净苑、观宗寺、西方寺、妙法寺等道场,对香港佛教发展之初都有过不少的贡献。尤其是荃湾的东普陀寺也曾经是孕育佛教的一个摇篮;当时的茂峰老和尚也非常的慈悲。到后来弘法精舍的兴建,与东林念佛堂的创办,这些都是早期香港佛教发展的见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东林念佛堂?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它是定西老和尚创办的,还有从东北来的很多法师像圣怀法师、净真法师,还有我家师永惺长老,在念佛堂里艰辛努力了很多年,将念佛堂经营为一个刻苦清修的净土宗道场,成为香港佛教的一间模范寺庙。什么是模范?就是典范。早年念佛堂的出家众都修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中午就不再进食,非常刻苦,而且长年念佛、拜忏、诵戒,道风清净,影响全港道场,成了为香港佛教的标志,也就是模范,即其他寺庙的榜样。
后来屯门蓝地的妙法寺,在洗尘老和尚的领导下,亦渐具规模。大家有没有去过妙法寺呢?洗尘老和尚非常的慈悲,他创办僧伽学会并举办夏令营,其实当时的夏令营是短期出家;大家来到妙法寺的人要怎么样呢?就和我们出家众一样,可以学习做七天的沙弥,把头发剃掉,体验出家人的生活。这个短期出家,对香港佛教的影响其实也是很大的,影响很多人信佛学佛。香港是很有福报的,由于解放的关系,国内很多的大德高僧都南下到香港,同心合力兴办佛教事业;一九四五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正式成立,推举筏可大和尚为会长。其宗旨即是肩负战后重建香港的使命,团结香港佛教僧俗男女,联合佛教四众,弘扬佛法,同修佛道,上弘佛法,下济众生,以社会弘法方式及教育弘化方式,为香港佛教发展开拓新方向。直至目前为止,香港佛教仍以佛联会为中心,各大小寺庙、道场不断的努力,共同推广此份弘法利生的事业。
二、如何认识佛法
1.大、小乘佛教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佛所创立的;佛陀成道后,首先度的是从前追随他出家的五位侍从,即五比丘,之后弟子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僧团。由是开始,弘法布教,广度众生。原始佛教发展至今日,有大乘、小乘;大乘佛教指的就是我们中国包括有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的汉传佛教。而小乘佛教指的是斯里兰卡、泰国、老挝、云南等地的小乘佛教,亦即是南传佛教。虽然大、小乘在修行方式上有些不一样,但都是佛教。所以,我常常说,小乘的圆满就是大乘的实现,因为我们佛教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佛的,其间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一个怎样的历程?也就是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圆满通过这五十二个阶位才能最终成佛。由于小乘佛教所修的是自我解脱的法门,所以我们称之为自了汉;其实我们人呀,先要自了,才能了他,也就是先自利了才能利他,如果你不能自利充盈,如何能去弘法利生呢?更何况是了生脱死呢?所以一个人弘法利生之前,首先做到的就是自利充盈,这自利充盈就是刚才所说的小乘的实现,所以如果没有小乘,根本就谈不上大乘。有的时候,我们都会说大乘行小乘,其实所谓说大乘亦只是说说而已。所以今天大家来参加夏令营,希望从中体验佛教、了解佛教,当然就要了解大、小乘之别,还要了解佛法中的「三宝」。
2.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要了解佛教首先要了解「佛」;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他是人,不是神,只是他已经彻底觉悟了,有大智慧,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福圆满、慧也圆满,亦即是福慧具足。我们现在是福不圆满、慧也不圆满,因此,如果我们要学佛的话,就要福慧双修。成佛是我们的终极追求,但如何才能成佛呢?那就要修行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超级自我,最后成佛。这个指的是佛,往下是菩萨。
佛教把宇宙分为十法界。菩萨是什么?是上求下化的,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是有大悲心的人,所谓「一切从大悲心开始」。
记得我第一次去妙法寺参加短期出家的时候,见到谁呀?见到洗尘老和尚,他为我们戒子们开示,拍拍胸脯就说了:「谁是菩萨?」他说:「我就是菩萨!」到现还感染着我。这个菩萨代表了一种担当,正如刚才说了,上求下化,因为我们要知道帮人家就是帮自己;人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八地以上的菩萨,他到了不退转位的时候,就彻底了悟其实帮人家就是帮自己,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度己;由于菩萨真正能做到自利利他,所以能达到不退转的地步,那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因为在学佛的路途上,我们通常是进一步退两步;好像现在很多人,一说到佛教就觉得很落后,就觉得很古老、很迷信,所以心里头就有一种障碍,不敢跟人家说:我信佛、学佛。你们敢说堂堂正正地说吗?其实我认为大家不要有障碍,为什么呢?我找了一些资料来详细说明。
3.发愿做菩萨
不知道大家对西方的尼采认不认识?大家很多都是大学生、高中生,前两天放榜你们的成绩好不好?有没有中六中七放榜的?你们有没有读西方哲学史?你们对尼采个人知道不知道?知道,很好。这个尼采他是个西方的哲学家,他怎么说?他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就是说,佛教是能实证的。比如说上帝,我们能不能做上帝呀?我们不能。而这个佛我们能不能做?我们能做。还有,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中国有四大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有观音菩萨。其中观音菩萨和文殊普贤菩萨,他们都是有头发的,都是居士身;这个居士身,你们能不能做?都能做。就是说,佛能做,菩萨你们一样能做。当然了,地藏菩萨你们暂时不能做,只有我们法师或者将来你们把头发剃掉才能做。这就说明了,其实佛和菩萨离我们并不遥远。除了佛菩萨之外,还有「罗汉」,我们都知道,罗汉可分为「四果罗汉」。虽然他是自了汉,但是他已经断除了见思惑、尘沙惑等等种种的烦恼,所以才能证得罗汉;这个罗汉我们都可以做,缘觉也可以做,为什么我们都能做到?因为他们所修的都是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就是生命的秘方,透过十二因缘的了悟,就能破除无明,见到生命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来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关系,都靠十二因缘来解释。将来有机会可以给大家详情解释;如果我们对十二因缘有了彻底的认识,就能解开生命的疑惑。修十二因缘的就是缘觉,此外还要修苦、集、灭、道。因为我们人生有很多的苦,但是现在大家年纪轻,当然没有什么体会呀。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做学生的时候,不知道苦,其实读书也是很辛苦的,可是对人生没有深刻的体会;为什么没有?因为佛教说的苦有很多种,有生、老、病、死,还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苦交煎,此外,还有无量诸苦。小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碌,忙碌什么?忙读书,忙着为将来的出路、将来的前途打算,希望将来出人头地、事业有成,并且要组织家庭,置业买楼等等,很多很多的理想,他没有时间考虑太多的东西,因为经历很有限。
4.五戒十善
所以很多佛教徒年龄都比较大,就是因为他们从人生里头慢慢的体会到人生是苦的、是无常的。佛教也是这样,当你感受到苦了、知道苦了,就会去找苦生起的原因,再去找灭苦的方法,然后依着这个方法去行。也就是通过修道来断除这个苦。这就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的意义。修四圣谛所证的是什么境界?是罗汉的境界。刚才说了,佛教里头分为十法界;佛、菩萨、声闻和缘觉,这指的是「四圣」。
此外,还有「六凡」;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我们是人,佛教里说怎么做人呢?其实我们修五戒就可以做人,大家知道「五戒」是什么吗?可能很多在佛教学校读书的同学都知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五戒其实是一个做人的基本要求,所以五戒具足的话,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佛教教我们首先要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三宝。跟着就是受五戒、八戒;八戒即是「八关斋戒」,接着就是出家众的沙弥的十戒,还有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女众的三百八十条比丘尼戒。刚才已经说了,人是从五戒开始;五戒守得好,将来就可以做人;如果加上修福修慧,福慧圆满了就是佛,如果修「四摄六度」,将来就是菩萨;修苦、集、灭、道,将来就是罗汉;如果修十二因缘,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缘觉。
既然修五戒将来可以做人,那修十善呢?我们都知道,佛教有「十善」,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念上就是不贪、不嗔、不痴。也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那你将来就会生到天界。我们都知道天界有二十八重天,欲界、色界、无色界,层层往上升。但是你必须要修禅定,这个禅定也不是那么容易修的,他和禅宗的禅有些不一样,所谓「四禅八定」;四禅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宽运法师西方寺夏令营开示(二零一零年七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