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西方寺夏令營開示
日期:二零一零年七月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如何認識佛法」。
一、早期的香港佛教
現時香港的寺廟有多少間呢?大家知道嗎?大小廟宇約有四百七十多間,其中比較大的寺廟像寶蓮寺、西方寺、觀宗寺、志蓮淨院等等,都是比較大的道場。其實香港還有很多老道場,像哪一些?像屯門的青山寺,大家知道吧?還有很多寺廟,如元朗廈村的靈渡寺及錦田的淩雲寺,都是比較有曆史的寺廟。
香港佛教的曆史,可以追溯至南北朝;南北朝的時候,佛教就已經傳到香港。但是香港人真正開始了解佛教的是在一九四九年左右,大陸解放,一批國內的高僧大德南下,雲集香港;香港才慢慢有了佛教。像早期的寶蓮寺,還有寶林寺,與及後來的志蓮淨苑、觀宗寺、西方寺、妙法寺等道場,對香港佛教發展之初都有過不少的貢獻。尤其是荃灣的東普陀寺也曾經是孕育佛教的一個搖籃;當時的茂峰老和尚也非常的慈悲。到後來弘法精舍的興建,與東林念佛堂的創辦,這些都是早期香港佛教發展的見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東林念佛堂?可能很多人都沒有去過。它是定西老和尚創辦的,還有從東北來的很多法師像聖懷法師、淨真法師,還有我家師永惺長老,在念佛堂裏艱辛努力了很多年,將念佛堂經營爲一個刻苦清修的淨土宗道場,成爲香港佛教的一間模範寺廟。什麼是模範?就是典範。早年念佛堂的出家衆都修過午不食,就是過了中午就不再進食,非常刻苦,而且長年念佛、拜忏、誦戒,道風清淨,影響全港道場,成了爲香港佛教的標志,也就是模範,即其他寺廟的榜樣。
後來屯門藍地的妙法寺,在洗塵老和尚的領導下,亦漸具規模。大家有沒有去過妙法寺呢?洗塵老和尚非常的慈悲,他創辦僧伽學會並舉辦夏令營,其實當時的夏令營是短期出家;大家來到妙法寺的人要怎麼樣呢?就和我們出家衆一樣,可以學習做七天的沙彌,把頭發剃掉,體驗出家人的生活。這個短期出家,對香港佛教的影響其實也是很大的,影響很多人信佛學佛。香港是很有福報的,由于解放的關系,國內很多的大德高僧都南下到香港,同心合力興辦佛教事業;一九四五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正式成立,推舉筏可大和尚爲會長。其宗旨即是肩負戰後重建香港的使命,團結香港佛教僧俗男女,聯合佛教四衆,弘揚佛法,同修佛道,上弘佛法,下濟衆生,以社會弘法方式及教育弘化方式,爲香港佛教發展開拓新方向。直至目前爲止,香港佛教仍以佛聯會爲中心,各大小寺廟、道場不斷的努力,共同推廣此份弘法利生的事業。
二、如何認識佛法
1.大、小乘佛教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釋迦佛所創立的;佛陀成道後,首先度的是從前追隨他出家的五位侍從,即五比丘,之後弟子不斷增多,逐漸形成了僧團。由是開始,弘法布教,廣度衆生。原始佛教發展至今日,有大乘、小乘;大乘佛教指的就是我們中國包括有香港、臺灣、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漢傳佛教。而小乘佛教指的是斯裏蘭卡、泰國、老撾、雲南等地的小乘佛教,亦即是南傳佛教。雖然大、小乘在修行方式上有些不一樣,但都是佛教。所以,我常常說,小乘的圓滿就是大乘的實現,因爲我們佛教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成佛的,其間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曆程;要經過一個怎樣的曆程?也就是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圓滿通過這五十二個階位才能最終成佛。由于小乘佛教所修的是自我解脫的法門,所以我們稱之爲自了漢;其實我們人呀,先要自了,才能了他,也就是先自利了才能利他,如果你不能自利充盈,如何能去弘法利生呢?更何況是了生脫死呢?所以一個人弘法利生之前,首先做到的就是自利充盈,這自利充盈就是剛才所說的小乘的實現,所以如果沒有小乘,根本就談不上大乘。有的時候,我們都會說大乘行小乘,其實所謂說大乘亦只是說說而已。所以今天大家來參加夏令營,希望從中體驗佛教、了解佛教,當然就要了解大、小乘之別,還要了解佛法中的「叁寶」。
2.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要了解佛教首先要了解「佛」;佛是一個覺悟的人,他是人,不是神,只是他已經徹底覺悟了,有大智慧,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福圓滿、慧也圓滿,亦即是福慧具足。我們現在是福不圓滿、慧也不圓滿,因此,如果我們要學佛的話,就要福慧雙修。成佛是我們的終極追求,但如何才能成佛呢?那就要修行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超級自我,最後成佛。這個指的是佛,往下是菩薩。
佛教把宇宙分爲十法界。菩薩是什麼?是上求下化的,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菩薩是有大悲心的人,所謂「一切從大悲心開始」。
記得我第一次去妙法寺參加短期出家的時候,見到誰呀?見到洗塵老和尚,他爲我們戒子們開示,拍拍胸脯就說了:「誰是菩薩?」他說:「我就是菩薩!」到現還感染著我。這個菩薩代表了一種擔當,正如剛才說了,上求下化,因爲我們要知道幫人家就是幫自己;人家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在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到了不退轉位的時候,就徹底了悟其實幫人家就是幫自己,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度己;由于菩薩真正能做到自利利他,所以能達到不退轉的地步,那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呢?就是因爲在學佛的路途上,我們通常是進一步退兩步;好像現在很多人,一說到佛教就覺得很落後,就覺得很古老、很迷信,所以心裏頭就有一種障礙,不敢跟人家說:我信佛、學佛。你們敢說堂堂正正地說嗎?其實我認爲大家不要有障礙,爲什麼呢?我找了一些資料來詳細說明。
3.發願做菩薩
不知道大家對西方的尼采認不認識?大家很多都是大學生、高中生,前兩天放榜你們的成績好不好?有沒有中六中七放榜的?你們有沒有讀西方哲學史?你們對尼采個人知道不知道?知道,很好。這個尼采他是個西方的哲學家,他怎麼說?他說:「佛教是曆史上唯一能真正實證的宗教。」就是說,佛教是能實證的。比如說上帝,我們能不能做上帝呀?我們不能。而這個佛我們能不能做?我們能做。還有,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中國有四大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還有觀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和文殊普賢菩薩,他們都是有頭發的,都是居士身;這個居士身,你們能不能做?都能做。就是說,佛能做,菩薩你們一樣能做。當然了,地藏菩薩你們暫時不能做,只有我們法師或者將來你們把頭發剃掉才能做。這就說明了,其實佛和菩薩離我們並不遙遠。除了佛菩薩之外,還有「羅漢」,我們都知道,羅漢可分爲「四果羅漢」。雖然他是自了漢,但是他已經斷除了見思惑、塵沙惑等等種種的煩惱,所以才能證得羅漢;這個羅漢我們都可以做,緣覺也可以做,爲什麼我們都能做到?因爲他們所修的都是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就是生命的秘方,透過十二因緣的了悟,就能破除無明,見到生命的本來面目。
我們的生命是怎樣來的?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的關系,都靠十二因緣來解釋。將來有機會可以給大家詳情解釋;如果我們對十二因緣有了徹底的認識,就能解開生命的疑惑。修十二因緣的就是緣覺,此外還要修苦、集、滅、道。因爲我們人生有很多的苦,但是現在大家年紀輕,當然沒有什麼體會呀。可能很多人會以爲做學生的時候,不知道苦,其實讀書也是很辛苦的,可是對人生沒有深刻的體會;爲什麼沒有?因爲佛教說的苦有很多種,有生、老、病、死,還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八苦交煎,此外,還有無量諸苦。小的時候大家都在忙碌,忙碌什麼?忙讀書,忙著爲將來的出路、將來的前途打算,希望將來出人頭地、事業有成,並且要組織家庭,置業買樓等等,很多很多的理想,他沒有時間考慮太多的東西,因爲經曆很有限。
4.五戒十善
所以很多佛教徒年齡都比較大,就是因爲他們從人生裏頭慢慢的體會到人生是苦的、是無常的。佛教也是這樣,當你感受到苦了、知道苦了,就會去找苦生起的原因,再去找滅苦的方法,然後依著這個方法去行。也就是通過修道來斷除這個苦。這就是佛教四聖谛「苦、集、滅、道」的意義。修四聖谛所證的是什麼境界?是羅漢的境界。剛才說了,佛教裏頭分爲十法界;佛、菩薩、聲聞和緣覺,這指的是「四聖」。
此外,還有「六凡」;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是人,佛教裏說怎麼做人呢?其實我們修五戒就可以做人,大家知道「五戒」是什麼嗎?可能很多在佛教學校讀書的同學都知道,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五戒其實是一個做人的基本要求,所以五戒具足的話,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因此,佛教教我們首先要皈依叁寶;皈依佛、法、僧叁寶。跟著就是受五戒、八戒;八戒即是「八關齋戒」,接著就是出家衆的沙彌的十戒,還有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女衆的叁百八十條比丘尼戒。剛才已經說了,人是從五戒開始;五戒守得好,將來就可以做人;如果加上修福修慧,福慧圓滿了就是佛,如果修「四攝六度」,將來就是菩薩;修苦、集、滅、道,將來就是羅漢;如果修十二因緣,並且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緣覺。
既然修五戒將來可以做人,那修十善呢?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十善」,十善就是身叁、口四、意叁: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念上就是不貪、不嗔、不癡。也就是身、口、意叁業清淨,那你將來就會生到天界。我們都知道天界有二十八重天,欲界、色界、無色界,層層往上升。但是你必須要修禅定,這個禅定也不是那麼容易修的,他和禅宗的禅有些不一樣,所謂「四禅八定」;四禅即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
《寬運法師西方寺夏令營開示(二零一零年七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