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之(上)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18日開示文)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昨天講了七種的「慢」,這七種慢都是我們障道的根本,所以要時刻警剔、覺察。我們今天接著講隋代叁論宗的嘉祥吉藏大師;大師除集叁論宗的大成外,並精通《法華經》、《涅槃經》等大乘經典;生平講說叁論一百余遍,《法華經》叁百余遍,《大品經》、《華嚴經》、《維摩經》、《大智度論》等各數十遍。門下俊才頗多,堪稱一代高僧,著作甚豐。在其所著的《法華玄論》中、以《妙法蓮華經》的七種比喻,來調伏一般佛弟子所面對的「慢」;此「慢」,也就是「增上慢」。是那七種慢呢?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呢?
(一)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以「火宅喻」來對治;「火宅喻」出自〈譬喻品〉。
(二)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以「窮子喻」來對治;〈信解品〉中所述的就是「窮子喻」。
(叁)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用「雲雨喻」來對治,在〈藥草品〉之中有「藥草喻」。
(四)實無謂有增上慢心,用〈化城喻品〉的「化城喻」來對治。
(五)散亂增上慢心,以「系珠喻」來對治;在〈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有詳述。
(六)實有功德增上慢心,用「頂珠喻」即「髻珠喻」來對治;在〈安樂行品〉中,有講到這樣的比喻。
(七)實無功德增上慢心,以〈如來壽量品〉的「醫師喻」來對治。
我們昨天說過,《妙法蓮華經》是一部開權顯實的大乘經典;開叁乘權教而顯一乘實教,用了很多比喻來說明叁乘人皆可以成佛。以下我們就用《妙法蓮華經》的七種的比喻,來詳細講解對治上述七種慢心的方法:
(一) 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
這種慢心應如何來對治呢?就是以「火宅喻」來對治。我們都知道,在《叁寶歌》中有謂「叁界火宅,衆苦煎迫,誰濟以安甯?」「叁界」是哪叁界呢?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的意思就是說,這叁界之中好像著了火的住宅一樣,如果我們不趕快逃離的話,就會有喪失寶貴性命的危險。世間的住宅,都有成、住、壞、空,都不是恒久的、安樂的。「火宅喻」出自〈譬喻品〉,裏面說到,有一個大長者,財富無量,一日,他的宅舍起了大火,長者忙著救火,但兒子們卻在火宅內玩耍嬉戲,既不知也不覺;長者爲救諸子出離火宅,于是便用種種的方便,告訴孩子們說屋外有他們最歡喜坐的車子;有羊車、鹿車及牛車。等他們奔離火宅之後,長者會各賜一大白牛車。于是兒子們便都跑出來了。此譬喻中,「火」,比喻五濁、八苦等;「宅」,比喻叁界;謂叁界的衆生爲五濁、八苦所逼迫而不自知,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兒子比喻衆生,長者比喻佛。
因此,叁界即是五濁惡世;「五濁」又作「五滓」;指減劫──人類壽命次第減短的時代中所起的五種滓濁。據《悲華經》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的說法,五濁即指:(一)劫濁,減劫中,人壽減至叁十歲時饑馑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衆生無不被害。因此,世界即是成住、壞、空,裏面並不究竟,人在其中也不究竟。(二)見濁,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叁)煩惱濁,衆生多諸愛欲,悭貪鬥诤,谄曲虛诳,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心不能安定。(四)衆生濁,又作有情濁。衆生多諸弊惡,有非常多的煩惱、欲望,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如是帶來諸多的煩惱。(五)命濁,又作壽濁。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業增加,人壽轉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人的壽命減短,煩惱增多,所以世界稱爲「五濁惡世」;五濁之中,以劫濁爲總,以其余四濁爲別。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爲濁之自體,而成衆生濁與命濁二者。
上面提到「叁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由于叁界的迷苦猶如大海的無邊無際,故又稱「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色爲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衆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乃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禅梵天,終至阿迦膩咤天,凡有十八天。(叁)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無一切物質,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由此可知,叁界都屬五濁惡世範圍之內,八苦交煎,有無量的煩惱,只是我們衆生不知道求出離,還以苦爲樂,在裏面享受生活,不知道叁界是如此的危險,好像火燒一樣;所以長者用「叁車」誘引在火宅內的兒子出來: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使衆生從六凡上升至四聖。我們知道「十法界」中,可分爲四聖六凡;四聖中最高的是佛,然後是菩薩、緣覺、聲聞;六凡依次是天上、人間、畜生、餓鬼和地獄。在《妙法蓮華經》之中,佛以一音說法,開權顯實,說叁乘人均可成佛;「叁乘」即菩薩、緣覺和聲聞;據以往經典所說,此叁乘人均不得成佛;現巧開權教而顯實教,會叁乘而歸于一乘,由此可見佛的慈悲。因爲菩薩修行要經曆五十二階位,要透過不斷的修行;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到了等覺、妙覺,最後才能成佛;而成佛通常需要叁大阿僧祇劫,是非常長、非常遙遠的時間。所謂「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什麼是「顛倒」呢?正如《心經》所說的「顛倒夢想」,衆生以苦爲樂,以假爲真,以幻爲有,就是顛倒,因而産生增上慢心。一般衆生以修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感得天上的果報,到達非想非非想處,便以爲已到達究竟之地,于是便起了增上慢心,但由于天界並非長樂之地,報盡還有五衰之相現前;所以「火宅喻」是要勸導衆生放棄天界的享樂,而轉修四聖,不要以爲修到天界就已經是究竟了。由于衆生滿足而不知向前,佛就用叁種的車,把衆生載到大乘的境界裏去。這就是佛的慈悲。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之(中)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19日開示文)
(二)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心
聲聞是四聖之一。一般衆生修到聲聞就以爲到了究竟涅槃,于是便會産生慢心,所以用「窮子喻」來對治。「窮子喻」出自〈信解品〉,說有一大富長者,有一兒子,從小就跟他失散了;失散以後,兒子由于無衣無食便沿街乞討,從不知道自己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父親,而父親亦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失散的兒子。兒子卻不識得返家,終日四處飄泊流浪,到處尋找工作。一天,走啊走的,便走到了自己家門前面,看見這座房子非常的富麗堂皇,卻不敢進去,因爲他想這是有錢人居住的地方,自己這樣的窮人不應到來,于是轉身便跑了,而且越跑就越快,可是剛巧被他的父親看到了;父親一眼便認出這是跟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連忙下令工人把他追回來,可是工人越叫,他就越跑,最後終于不支倒地昏過去了;工人便把他帶回家來,父親本來想跟他相認,但是覺得時機還未成熟,因爲這個兒子以前專門幫人家做下工,如果此時突然與他相認,他一定不能適應、無法接受;爲了考驗並磨練兒子,于是安排他在家裏幫忙做挑糞的工作。可是這個兒子但求兩餐溫飽,不思長進,一做便做了幾十年;長者對他好一點,給他多加一點點工錢,他就很感謝、很滿足,卻不知道自己原來是這個家的主人。長者年紀越來越老邁,雖然覺得兒子沒出息,但終歸仍是自己的兒子。一天,決定將許多皇宮大臣及有錢的富人都召集來,告訴大家說:「我不久將離開人世,這個挑糞的工人雖不爭氣,但卻是我的兒子。他將來會成爲這裏的主人。」窮子至此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才是這個家的主人。這個公案說明了聲聞乘所修的羅漢道、是自了漢,雖然也知道修行,有一定的境界,就像窮子一樣,也知道找工作,過好一點的生活,但卻不知道大乘的富貴,可是仍有一種增上慢心,所以用窮子來比喻;比喻二乘人要給他們時間,慢慢來引導他,學習大乘,讓他慢慢地成就六度萬行,讓他慢慢把顛倒的想法,矯正過來;因爲叁乘本來與如來無別,只要直下認取,便可同證一乘。我們都知道,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是「一音佛教」;所謂一音佛教即一法界具足十法界;由于我們衆生有分別心,所以用十法界來區別。但爲什麼會有這種分別?昨天我們提到,佛在成道時說:「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衆生本來都具備如來的智慧德相,本來都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將來繼承無量的産業,但卻像窮子一樣,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到處流浪飄泊,家裏富貴具足卻沿街討飯吃。所以需要慢慢的引導,透過正確的引導,慢慢才會知道大乘佛教的好處、一音佛教的妙用。
(叁)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
很多人以爲自己在學大乘,比小乘更爲高明,于是不自覺便驕傲起來了,所以修大乘也很容易生起增上慢心。這種增上慢心,要用什麼來對治?以〈藥草品〉的「藥草喻」也叫做「雲雨喻」來對治;「藥草」比喻叁乘人的根性;草地上有小草、中草、大草叁種,依次比喻天人、聲聞緣覺、藏教菩薩;藏教菩薩,也叫做辟支佛。藥草雖然有大、中、小之不同,但當雲雨下降的時候,就沒有大草、小草的分別,都能得到大雨的滋潤,而且都能得到繁茂。意思是指,其實佛法是一雨普雨,一場雨降所有的地方都無所不到,…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