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說,一種法門就能將衆生所有的病苦根治,叁乘人雖有根器高下之別,但若以如來的法雨潤澤的話,都能成爲大醫王,最後都能和佛一樣,普度群生。所謂「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就是說,很多人一聽聞大乘經典,獲得一點法益,就覺得自己比較超越,看不起小乘;雖然知道實質只有佛乘而沒有余乘,但是有了這種增上慢心之後,修行便無法究竟。那應該用什麼來對治呢?也就是一雨普施的方便,讓無論天、人、聲聞、緣覺等,慢慢都能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潤,,都能跟著次第一步一步地進修,最後都能成菩薩、成佛。(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之(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 7月19日文)
(四)實無謂有增上慢心
什麼是「實無爲有增上慢心」呢?就是因證得世間有漏的叁昧定而起的慢心。要以什麼來對治呢?就是以「化城喻」來對治。在〈化城喻品〉中,說有一個聰明智慧的導師帶著一隊商侶,本來要到一個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寶藏;寶藏比喻佛國。由于路途險阻,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們很多人雖然知道極樂世界非常的淸淨,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卻不肯老實念佛;念了幾年之後,就不想念了,那該怎麼辦呢?于是佛菩薩就給他們一個方便,給他們化現一個極樂世界;在〈化城喻品〉裏,聰明的導師就比喻是佛菩薩,當祂見到衆生不想繼續往前的時候,于是便化現一個城市,這是一個假設的涅槃城;當大家走得人困馬乏之際,一看見城市,便以爲已經到達佛國,于是大家便歡喜不已,匆匆在這裏歇息、補充糧食;體力恢複後,導師便告訴大家,這只不過是一化城,還需努力往前再走兩百由旬,才能到達真正的寶所。由于在化城中,大衆的體力得以補充了,所以便可以繼續前進。因此,爲什要變現化城呢?如果沒有化城的話,大家會覺得太遙遠、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棄,無法到達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們經常說「長遠心難發」,就是這個道理。很多人問我:「修行有什麼密訣呢?」我回答說:「很簡單,就是要發長遠心。」修行的路是絕不容易的,許多時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說的,當我們走到一半,開始生退心的時候,慈悲的佛菩薩就會給我們方便,給我們變現種種的境界;正當我們以爲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時候,佛菩薩又告訴我們說,現在已經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們便會生起信心,繼續向涅槃城──即清淨的彼岸,亦即極樂世界的方向走去。所以「化城喻」是比喻二乘人,初時聞到一乘大教,中途便容易迷失,而且流轉生死,所以世尊就暫設方便,先令衆生斷見思煩惱,暫證真空涅槃,以爲蘇息;待所有的煩惱一分一分的斷除之後,才能到達真空涅槃──究竟的寶所、究竟的清淨彼岸。所以,開始的時候,所證的是一種化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是暫供修行的地方,仍未到達最終的彼岸。前面已說,「實無謂有增上慢心」,即是因證得世間有漏的叁昧定而起的慢心;通常很多修行人都愛說止觀、入定,又說漸悟、頓悟,但是即使稍有悟入,許很多時候都不過是一般的悟,而不是真正的言語道斷、心思路絕,沒有到達真正的禅定、真正的涅槃。所以,很多人修了一段時間,稍有境界出現,便以爲自己已到達涅槃,此時便會産生增上慢心:「你看我已修行到了涅槃,比你們很多人都要超越。」因此,很多老菩薩就容易犯這個毛病,以爲自己修了幾十年,念經比別人念得多,念佛也念得比別人多,拜佛也拜得比別人多,于是不自覺地便産生了憍慢心;可是卻又不聽經聞法,不到大乘經典裏去找智慧,所以很容易就迷失。因此,我們不應自以爲是老居士,而對新學佛的人産生慢心。不過,不只我們凡夫,就是聲聞乘的人,也難免産生這種慢心,自己有一點點的道或是修爲,就以爲非常的了不起,這都是錯誤的想法。要知道,到了初果,即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不退轉。然而,要達到八地談何容易呢?因此,我們千萬不要生起種種夢想顛倒的心。
在《大智度論》裏面有一個公案,說一位比丘因坐禅得到了初禅,就以爲已得到阿羅漢果的初果;當達到四禅的時候,就以爲已經達到四果的羅漢果;好像外道一樣,得到非想無想定的時候,就以爲已經得到涅槃,于是便生起了增上慢心。其實,在未達佛境之前,這些都是有漏的、不究竟的。佛教所追求的是究竟、圓滿、無漏。因此,這種慢應如何對治呢?就是用「化城喻」,如果一開始就告訴他,他的修法不究竟,他可能就不肯繼續修下去了,唯有等他修到一半的時候,給他一些安慰、一些肯定,才爲他指示正確的方向,只要繼續努力前進,就能達到真正的涅槃。所以,我們亦應該如此的勸告同修;比如說,很多人一念佛就見到佛菩薩,說我見到阿彌陀佛了、我見到觀音菩薩了;可是,我們要知道,一切相其實都是虛妄的,不要以爲見到阿彌陀佛的相,就已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很多時候這些相都是幻相,都是不真實的、不徹底的。但如果一開始你就跟他說這個相是虛妄的,他就連這個相也不願意去追求,就不肯再修了。所以,我們經常說,「憶佛念佛,當來必定成佛」,當我們未曾徹悟的時候,憶念諸佛菩薩的相好莊嚴,是很重要的。所以,開始的時候是見佛;見佛還不夠,見佛以後還要成佛;成佛還不夠,成佛是爲了度衆生;這就是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我們的釋迦佛真是一片苦心,原是一音佛教,但還專門設了十法界,讓衆生一步一步地去修;還給我們設了一個極樂世界,一個「九品往生」,讓我們一品一品地去證,所以這些都是方便說;但是這種方便說,不是跟我們凡夫說的,而是跟佛菩薩說的;好比我們法堂上層有「五方五佛」,由于衆生有分別心,所以有人喜歡「南方世界寶生佛」,有人喜歡「北方世界成就佛」,有人喜歡「東方世界阿閦佛」,有人喜歡「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還有人喜歡「中央世界毗盧遮那佛」,這些都是爲衆生而設,其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有的佛都是相同的;大家看一看,法堂前面的七如來,相貌都是一樣的,只有手印的不同,都是根據衆生的需要來示現。四大菩薩也是如此,四果羅漢也是如此,叁十叁天還是如此,所以說,「迷即是衆生,悟即是佛」,聽經聞法就是爲了增加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沿著修行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往前。
我們今天講了「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余下還有叁個比喻,留待明天再講。由上述的比喻,我們可以見到佛菩薩的苦心,特別是釋迦佛,祂給我們最大的方便,讓我們求生西方淨土,而且可以帶業往生,並分上、中、下共九品;相對其他法門來說,實在是比較容易;但容易並不等于不用修行便能到達彼岸,還得要靠我們誠懇老實念佛,一聲一聲的念,一步一步的修,最終便能到達清淨的極樂世界。不過,我們要明白一音佛教不是給我們凡夫講的,是給佛菩薩說的;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可能會生疑惑;既然是一音佛教,那到底極樂世界是否存在呢?佛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確有的、是真實不虛的。但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竟,若未到達佛的境界,是沒有辦法究竟的。因爲我們是凡夫,未得究竟,所以還要去極樂世界繼續修行,只有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就能像八地菩薩一樣,得不退轉了。昨天我們說過,那裏都是善男子、善女子,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一個清淨、圓滿的地方,我們修行人都應該響往極樂世界。依經典上說,連文殊、普賢這樣了不起的大乘菩薩,都要求生西方淨土,我們五濁凡夫不去西方極樂世界,又去那裏呢?我們最終的追求、歸宿,必然是極樂世界。大家不要氣餒,不要以爲極樂世界在很遙遠的地方,如果我們一念清淨的話,一瞬間便可到達了。所以我們要更加生起念佛的信心,好好地老實念佛。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