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说,一种法门就能将众生所有的病苦根治,三乘人虽有根器高下之别,但若以如来的法雨润泽的话,都能成为大医王,最后都能和佛一样,普度群生。所谓「大乘一向决定增上慢心」,就是说,很多人一听闻大乘经典,获得一点法益,就觉得自己比较超越,看不起小乘;虽然知道实质只有佛乘而没有余乘,但是有了这种增上慢心之后,修行便无法究竟。那应该用什么来对治呢?也就是一雨普施的方便,让无论天、人、声闻、缘觉等,慢慢都能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润,,都能跟着次第一步一步地进修,最后都能成菩萨、成佛。(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一)之(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 7月19日文)

  (四)实无谓有增上慢心

  什么是「实无为有增上慢心」呢?就是因证得世间有漏的三昧定而起的慢心。要以什么来对治呢?就是以「化城喻」来对治。在〈化城喻品〉中,说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导师带着一队商侣,本来要到一个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宝藏;宝藏比喻佛国。由于路途险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极乐世界非常的淸净,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却不肯老实念佛;念了几年之后,就不想念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佛菩萨就给他们一个方便,给他们化现一个极乐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聪明的导师就比喻是佛菩萨,当祂见到众生不想继续往前的时候,于是便化现一个城市,这是一个假设的涅槃城;当大家走得人困马乏之际,一看见城市,便以为已经到达佛国,于是大家便欢喜不已,匆匆在这里歇息、补充粮食;体力恢复后,导师便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化城,还需努力往前再走两百由旬,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由于在化城中,大众的体力得以补充了,所以便可以继续前进。因此,为什要变现化城呢?如果没有化城的话,大家会觉得太遥远、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弃,无法到达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们经常说「长远心难发」,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问我:「修行有什么密诀呢?」我回答说:「很简单,就是要发长远心。」修行的路是绝不容易的,许多时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说的,当我们走到一半,开始生退心的时候,慈悲的佛菩萨就会给我们方便,给我们变现种种的境界;正当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时候,佛菩萨又告诉我们说,现在已经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们便会生起信心,继续向涅槃城──即清净的彼岸,亦即极乐世界的方向走去。所以「化城喻」是比喻二乘人,初时闻到一乘大教,中途便容易迷失,而且流转生死,所以世尊就暂设方便,先令众生断见思烦恼,暂证真空涅槃,以为苏息;待所有的烦恼一分一分的断除之后,才能到达真空涅槃──究竟的宝所、究竟的清净彼岸。所以,开始的时候,所证的是一种化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是暂供修行的地方,仍未到达最终的彼岸。前面已说,「实无谓有增上慢心」,即是因证得世间有漏的三昧定而起的慢心;通常很多修行人都爱说止观、入定,又说渐悟、顿悟,但是即使稍有悟入,许很多时候都不过是一般的悟,而不是真正的言语道断、心思路绝,没有到达真正的禅定、真正的涅槃。所以,很多人修了一段时间,稍有境界出现,便以为自己已到达涅槃,此时便会产生增上慢心:「你看我已修行到了涅槃,比你们很多人都要超越。」因此,很多老菩萨就容易犯这个毛病,以为自己修了几十年,念经比别人念得多,念佛也念得比别人多,拜佛也拜得比别人多,于是不自觉地便产生了憍慢心;可是却又不听经闻法,不到大乘经典里去找智慧,所以很容易就迷失。因此,我们不应自以为是老居士,而对新学佛的人产生慢心。不过,不只我们凡夫,就是声闻乘的人,也难免产生这种慢心,自己有一点点的道或是修为,就以为非常的了不起,这都是错误的想法。要知道,到了初果,即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不退转。然而,要达到八地谈何容易呢?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生起种种梦想颠倒的心。

  在《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个公案,说一位比丘因坐禅得到了初禅,就以为已得到阿罗汉果的初果;当达到四禅的时候,就以为已经达到四果的罗汉果;好像外道一样,得到非想无想定的时候,就以为已经得到涅槃,于是便生起了增上慢心。其实,在未达佛境之前,这些都是有漏的、不究竟的。佛教所追求的是究竟、圆满、无漏。因此,这种慢应如何对治呢?就是用「化城喻」,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他,他的修法不究竟,他可能就不肯继续修下去了,唯有等他修到一半的时候,给他一些安慰、一些肯定,才为他指示正确的方向,只要继续努力前进,就能达到真正的涅槃。所以,我们亦应该如此的劝告同修;比如说,很多人一念佛就见到佛菩萨,说我见到阿弥陀佛了、我见到观音菩萨了;可是,我们要知道,一切相其实都是虚妄的,不要以为见到阿弥陀佛的相,就已经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很多时候这些相都是幻相,都是不真实的、不彻底的。但如果一开始你就跟他说这个相是虚妄的,他就连这个相也不愿意去追求,就不肯再修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忆佛念佛,当来必定成佛」,当我们未曾彻悟的时候,忆念诸佛菩萨的相好庄严,是很重要的。所以,开始的时候是见佛;见佛还不够,见佛以后还要成佛;成佛还不够,成佛是为了度众生;这就是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我们的释迦佛真是一片苦心,原是一音佛教,但还专门设了十法界,让众生一步一步地去修;还给我们设了一个极乐世界,一个「九品往生」,让我们一品一品地去证,所以这些都是方便说;但是这种方便说,不是跟我们凡夫说的,而是跟佛菩萨说的;好比我们法堂上层有「五方五佛」,由于众生有分别心,所以有人喜欢「南方世界宝生佛」,有人喜欢「北方世界成就佛」,有人喜欢「东方世界阿閦佛」,有人喜欢「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还有人喜欢「中央世界毗卢遮那佛」,这些都是为众生而设,其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有的佛都是相同的;大家看一看,法堂前面的七如来,相貌都是一样的,只有手印的不同,都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来示现。四大菩萨也是如此,四果罗汉也是如此,三十三天还是如此,所以说,「迷即是众生,悟即是佛」,听经闻法就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沿着修行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往前。

  我们今天讲了「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余下还有三个比喻,留待明天再讲。由上述的比喻,我们可以见到佛菩萨的苦心,特别是释迦佛,祂给我们最大的方便,让我们求生西方净土,而且可以带业往生,并分上、中、下共九品;相对其他法门来说,实在是比较容易;但容易并不等于不用修行便能到达彼岸,还得要靠我们诚恳老实念佛,一声一声的念,一步一步的修,最终便能到达清净的极乐世界。不过,我们要明白一音佛教不是给我们凡夫讲的,是给佛菩萨说的;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可能会生疑惑;既然是一音佛教,那到底极乐世界是否存在呢?佛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是确有的、是真实不虚的。但只有佛与佛乃能究竟,若未到达佛的境界,是没有办法究竟的。因为我们是凡夫,未得究竟,所以还要去极乐世界继续修行,只有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就能像八地菩萨一样,得不退转了。昨天我们说过,那里都是善男子、善女子,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一个清净、圆满的地方,我们修行人都应该响往极乐世界。依经典上说,连文殊、普贤这样了不起的大乘菩萨,都要求生西方净土,我们五浊凡夫不去西方极乐世界,又去那里呢?我们最终的追求、归宿,必然是极乐世界。大家不要气馁,不要以为极乐世界在很遥远的地方,如果我们一念清净的话,一瞬间便可到达了。所以我们要更加生起念佛的信心,好好地老实念佛。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