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一)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一)之(上)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7月18日开示文)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我们昨天讲了七种的「慢」,这七种慢都是我们障道的根本,所以要时刻警剔、觉察。我们今天接着讲隋代三论宗的嘉祥吉藏大师;大师除集三论宗的大成外,并精通《法华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生平讲说三论一百余遍,《法华经》三百余遍,《大品经》、《华严经》、《维摩经》、《大智度论》等各数十遍。门下俊才颇多,堪称一代高僧,著作甚丰。在其所著的《法华玄论》中、以《妙法莲华经》的七种比喻,来调伏一般佛弟子所面对的「慢」;此「慢」,也就是「增上慢」。是那七种慢呢?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

  (一)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以「火宅喻」来对治;「火宅喻」出自〈譬喻品〉。

  (二)声闻一向决定增上慢,以「穷子喻」来对治;〈信解品〉中所述的就是「穷子喻」。

  (三)大乘一向决定增上慢心,用「云雨喻」来对治,在〈药草品〉之中有「药草喻」。

  (四)实无谓有增上慢心,用〈化城喻品〉的「化城喻」来对治。

  (五)散乱增上慢心,以「系珠喻」来对治;在〈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有详述。

  (六)实有功德增上慢心,用「顶珠喻」即「髻珠喻」来对治;在〈安乐行品〉中,有讲到这样的比喻。

  (七)实无功德增上慢心,以〈如来寿量品〉的「医师喻」来对治。

  我们昨天说过,《妙法莲华经》是一部开权显实的大乘经典;开三乘权教而显一乘实教,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明三乘人皆可以成佛。以下我们就用《妙法莲华经》的七种的比喻,来详细讲解对治上述七种慢心的方法:

  (一) 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

  这种慢心应如何来对治呢?就是以「火宅喻」来对治。我们都知道,在《三宝歌》中有谓「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三界」是哪三界呢?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的意思就是说,这三界之中好像着了火的住宅一样,如果我们不赶快逃离的话,就会有丧失宝贵性命的危险。世间的住宅,都有成、住、坏、空,都不是恒久的、安乐的。「火宅喻」出自〈譬喻品〉,里面说到,有一个大长者,财富无量,一日,他的宅舍起了大火,长者忙着救火,但儿子们却在火宅内玩耍嬉戏,既不知也不觉;长者为救诸子出离火宅,于是便用种种的方便,告诉孩子们说屋外有他们最欢喜坐的车子;有羊车、鹿车及牛车。等他们奔离火宅之后,长者会各赐一大白牛车。于是儿子们便都跑出来了。此譬喻中,「火」,比喻五浊、八苦等;「宅」,比喻三界;谓三界的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而不自知,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儿子比喻众生,长者比喻佛。

  因此,三界即是五浊恶世;「五浊」又作「五滓」;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的时代中所起的五种滓浊。据《悲华经》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的说法,五浊即指:(一)劫浊,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因此,世界即是成住、坏、空,里面并不究竟,人在其中也不究竟。(二)见浊,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心不能安定。(四)众生浊,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有非常多的烦恼、欲望,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如是带来诸多的烦恼。(五)命浊,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人的寿命减短,烦恼增多,所以世界称为「五浊恶世」;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

  上面提到「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由于三界的迷苦犹如大海的无边无际,故又称「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乃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咤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切物质,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由此可知,三界都属五浊恶世范围之内,八苦交煎,有无量的烦恼,只是我们众生不知道求出离,还以苦为乐,在里面享受生活,不知道三界是如此的危险,好像火烧一样;所以长者用「三车」诱引在火宅内的儿子出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使众生从六凡上升至四圣。我们知道「十法界」中,可分为四圣六凡;四圣中最高的是佛,然后是菩萨、缘觉、声闻;六凡依次是天上、人间、畜生、饿鬼和地狱。在《妙法莲华经》之中,佛以一音说法,开权显实,说三乘人均可成佛;「三乘」即菩萨、缘觉和声闻;据以往经典所说,此三乘人均不得成佛;现巧开权教而显实教,会三乘而归于一乘,由此可见佛的慈悲。因为菩萨修行要经历五十二阶位,要透过不断的修行;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到了等觉、妙觉,最后才能成佛;而成佛通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长、非常遥远的时间。所谓「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什么是「颠倒」呢?正如《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众生以苦为乐,以假为真,以幻为有,就是颠倒,因而产生增上慢心。一般众生以修行五戒十善的功德,感得天上的果报,到达非想非非想处,便以为已到达究竟之地,于是便起了增上慢心,但由于天界并非长乐之地,报尽还有五衰之相现前;所以「火宅喻」是要劝导众生放弃天界的享乐,而转修四圣,不要以为修到天界就已经是究竟了。由于众生满足而不知向前,佛就用三种的车,把众生载到大乘的境界里去。这就是佛的慈悲。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一)之(中)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7月19日开示文)

  (二)声闻一向决定增上慢心

  声闻是四圣之一。一般众生修到声闻就以为到了究竟涅槃,于是便会产生慢心,所以用「穷子喻」来对治。「穷子喻」出自〈信解品〉,说有一大富长者,有一儿子,从小就跟他失散了;失散以后,儿子由于无衣无食便沿街乞讨,从不知道自己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父亲,而父亲亦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失散的儿子。儿子却不识得返家,终日四处飘泊流浪,到处寻找工作。一天,走啊走的,便走到了自己家门前面,看见这座房子非常的富丽堂皇,却不敢进去,因为他想这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自己这样的穷人不应到来,于是转身便跑了,而且越跑就越快,可是刚巧被他的父亲看到了;父亲一眼便认出这是跟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连忙下令工人把他追回来,可是工人越叫,他就越跑,最后终于不支倒地昏过去了;工人便把他带回家来,父亲本来想跟他相认,但是觉得时机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儿子以前专门帮人家做下工,如果此时突然与他相认,他一定不能适应、无法接受;为了考验并磨练儿子,于是安排他在家里帮忙做挑粪的工作。可是这个儿子但求两餐温饱,不思长进,一做便做了几十年;长者对他好一点,给他多加一点点工钱,他就很感谢、很满足,却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这个家的主人。长者年纪越来越老迈,虽然觉得儿子没出息,但终归仍是自己的儿子。一天,决定将许多皇宫大臣及有钱的富人都召集来,告诉大家说:「我不久将离开人世,这个挑粪的工人虽不争气,但却是我的儿子。他将来会成为这里的主人。」穷子至此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才是这个家的主人。这个公案说明了声闻乘所修的罗汉道、是自了汉,虽然也知道修行,有一定的境界,就像穷子一样,也知道找工作,过好一点的生活,但却不知道大乘的富贵,可是仍有一种增上慢心,所以用穷子来比喻;比喻二乘人要给他们时间,慢慢来引导他,学习大乘,让他慢慢地成就六度万行,让他慢慢把颠倒的想法,矫正过来;因为三乘本来与如来无别,只要直下认取,便可同证一乘。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是「一音佛教」;所谓一音佛教即一法界具足十法界;由于我们众生有分别心,所以用十法界来区别。但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别?昨天我们提到,佛在成道时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来都具备如来的智慧德相,本来都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将来继承无量的产业,但却像穷子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到处流浪飘泊,家里富贵具足却沿街讨饭吃。所以需要慢慢的引导,透过正确的引导,慢慢才会知道大乘佛教的好处、一音佛教的妙用。

  (三)大乘一向决定增上慢心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学大乘,比小乘更为高明,于是不自觉便骄傲起来了,所以修大乘也很容易生起增上慢心。这种增上慢心,要用什么来对治?以〈药草品〉的「药草喻」也叫做「云雨喻」来对治;「药草」比喻三乘人的根性;草地上有小草、中草、大草三种,依次比喻天人、声闻缘觉、藏教菩萨;藏教菩萨,也叫做辟支佛。药草虽然有大、中、小之不同,但当云雨下降的时候,就没有大草、小草的分别,都能得到大雨的滋润,而且都能得到繁茂。意思是指,其实佛法是一雨普雨,一场雨降所有的地方都无所不到,…

《「法华七喻」与七种增上慢心(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