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二)▪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爲了教導我們自依止、法依止。佛在世間只是示現而已,真正的佛是長生不滅,是法身常在的。所以,我們要珍惜佛陀所說的法,如此身心中的煩惱、痛苦,才能獲得解除。但是衆生雖本性善良,但由于顛倒想,仍然會有慢心。不過最後畢竟仍是歸于一乘。所以,佛說種種的法,就是要袪除這種實無功德不修大乘的人的增上慢心,他們聞說第一法而不去取,反而說第一法非第一,所以用「醫師喻」來對治。佛的方便設施,就是希望最終叁乘人都能同上法船,都可以同到極樂世界去。這就是「醫師喻」的真正意義所在。

  以上七種增上慢心,我們已經講完了。其實我們很多人還未將慢心徹底袪除。我們都知道《妙法蓮華經》是天臺宗的重要經典,是一部開權顯實的經典,也是一部很好的淨土經典;這部經的根本義理是說叁乘人均可成佛道,其中述及佛爲提婆達多授記,還有龍女成佛的故事;龍女本來不是人,佛也爲她授記成佛,所以,這是一部的非常慈悲的經典。我們如果能細心體會,便可從經中得到很多的妙用。因爲西方寺是教演天臺,行歸淨土的道場,所以我們應該用天臺教法宣揚淨土,除了提倡念佛,我們應該從經教裏面吸取更多的體會,所謂「一經通,百經明」,所有法門,其實都是殊途同歸,最終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家在聽經的時候,要有這種體會。(待續)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二)之(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23日文)

  在《佛說四十二章經》裏說,衆生修行上有二十種難;由于衆生都是貢高我慢的多,所以二十難之中的第十叁種難是「除滅我慢難」,

  意思是說,人能不生驕傲輕他之心實在是非常的困難。一般衆生的毛病就是我執強、我慢重;有些人對自我的感覺非常的好,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優勝,比別人精進,比別人修得好,比別人聰明;即使別人確實比自己更有智慧,但我們都不肯承認、不肯虛心學習,還自欺欺人地說,別人其實跟自己差不多,這種貢高的心特別難以袪除。還有些人,太過高估自己,自己沒有德,卻說自己很有德;自己沒有修,卻說自己修得很好;自己不懂,卻裝得很懂。佛說這些都是我慢的心,都是因爲愚昧、愚癡的關系。有些人對別人傲慢無禮,即使頂禮也不肯五體投地,我們佛七第一天說過,僧人法達拜會六祖惠能大師頭不著地的公案;只要我們謙虛一點,把頭低一低便可以了,我們就是不肯,就是因爲對自我太過肯定。所以,佛教我們要一心恭敬;我們拜忏的時候,所要求的就是一心恭敬,這種恭敬心是從我們內心發出來的。因此,有些時候,在很多典禮中都要大家敬禮;敬禮不是一種表面的姿勢,而是發自內心的敬意,是對治傲慢的最好方法。我們合掌、叩頭,都是表示對他人、對有修行人的恭敬。而我們禮拜、叩頭的對象,並不限于佛,可以是對塔、對長老、對和尚、對法師等,都可以禮拜表示恭敬之意。如見到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同學、大同修等,我們都應該禮拜問訊。佛告訴弟子們,凡是年長于自己,或僧臘高于自己的比丘,都應該對他們恭敬頂禮;不過男衆比丘不必向比丘尼頂禮,即使是已受具足戒的比丘尼。

  此外,我們經常去禮拜一些長老大德,有五種情況,是不應該或不適合頂禮的:第一種情況是,上座在誦經的時候,我們去頂禮是不恭敬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向上座頂禮。第二種情況是,我們在高處,上座卻在低處,這個時候,我們也不要去頂禮。我們要緊記。第叁種情況是,上座在前面正准備要離去,我們在後面就不要追著去頂禮。第四種情況是,我們不能在座上、在椅子上向法師頂禮,必須離開座位,在法師前面五體投地的頂禮,這樣才算是如法。第五種情況是,我們載著帽子不可以拜佛、頂禮,這是不恭敬的。還有在大街上也不要向法師頂禮,因爲其他非佛教徒看見了,會覺得很奇怪,所以都不適合。還有頂禮法師的時候,不要面對著法師頂禮,要對著佛像的方向頂禮。我們佛教徒都要懂得這些規矩,如果不懂,別人就會取笑我們;比如說很多人學佛多年,連搭衣都不會、頂禮都不會,這是不如法的。很多時候,在法會、典禮中,我們禮佛、念佛,不要一邊走路,一邊很大聲的念,或者拿著念珠高聲的念,看起來比法師、大德長老更有修行,這些都是不適合的、不恭敬的。因爲大德長老,很多時候是不用念珠來念的,而是用心來念的,所以我們要有一種謙卑心、恭敬心。以前曾經跟大家講過,我們不要趕上風,就是跟大德長老走路,不要走在他們前面,要跟在他們的後面。還有大德長老走過的時候,我們都要起身合十表示恭敬。中國傳統都是恭敬有德之人;起身合十,就是表示謙虛,表示沒有傲慢心,我們佛教徒要慢慢培養這種心。一般衆生的習性,很多時候都很貢高、很傲慢,比如說,看見這個法師其貌不揚,便不去頂禮了;看見這個法師不順眼,便不去供養了,這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如法供養,任何法師只要搭了比丘的衣,我們就要恭敬他,我們可憑著對叁寶的恭敬來種福田,憑著供養清淨的福田僧來種福田。身爲佛弟子務必緊記,這都是對我慢的根除。我們把慢除掉以後,還要將貪、瞋、癡、疑也袪除,這些都是學佛修行的根本障礙,所以要徹底清除。我們要時刻檢驗自己有沒有貪、瞋、癡、慢、疑呢?學佛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愚癡、自己的錯誤,如果每一天都能覺悟一點,每一天都能學習一點,每一天都能吸收多一點,如此長年累月,種在八識田中,最終便能徹底解脫。不然的話,即使受了五戒、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而我慢未除,就完全沒有功德了,所以大家要千萬記住。

  等一會,我們一起來拜佛;我們的頭不只要著地,還要拜在拜墊上,本來引磬的節拍應該慢一點,讓大衆一拜拜到底,然後再起來,由于法師們比較熟練,所以拜下去很迅速便起來了,從威儀上來說是不夠的,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去學。還有,我們念佛要大聲的念,所謂「大聲成大佛,小聲成小佛,不出聲就不成佛」,我們要有決心,要有成佛的決心,如果沒有成佛的決心,我們的動力就不足;動力不足,我們的成就就小。不過我們現在所辦的是一般的佛七,我們打算在農曆十一月份打一個精進佛七,就是從清晨五點開始念佛,念到六點;再從八點念佛,念到十二點;下午一點半念到四點;晚上六點念到九點。在精進佛七中還要給大家授八關齋戒。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們利用七天的時間,提煉、濃縮一年來的所修所學,給自己一個總結。我們很希望能成就更多人來精進念佛,去年有一百多人參加,希望今年成績更好。不過,要成就一個精進佛七實在很不容易,要有很多法師來領導,還要請很多大德來開示,還要很多居士的熱誠參與;因爲香港人都很忙碌,能夠抽出七天的時間,抛開俗務,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很多人跟我說,很想參加精進佛七,如果因緣具足的話,十一月初一就舉行;只要大家歡喜,我們就樂意成就。

  

  

《「法華七喻」與七種增上慢心(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