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去何從?
───末法時代應如何修行
日前有網友向我問及「末法時代應如何修行」,我覺得這是現代人生活在五濁惡世中該何去何從的一大課題,如果概念不清、方向不明,可能很容易就會走了很多冤枉路,事倍功半,浪費了修行的時間與工夫,因此實在有必要略作說明與解釋,希望對有心學佛之人能有所幫助。
一、何謂「末法時期」?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末法」或「末法時期」。
據有關佛典所述,依世俗谛而言,佛法的住世會經曆叁個階段:即正法、像法和末法時期。對于不同的衆生及空間,叁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不一,對于我們地球空間而言,這叁個階段累計爲一萬一千五百年。現簡述如下:
1.正法時期——正法爲釋迦牟尼佛出世至涅槃後五百年。這個時期的特征是,修道證果者很多,佛法堅固、純正,衆生善根福德深厚,功利思想較爲淡薄,對一切善法易生信解和信心。比如佛陀住世時代,也就是中國「夜不閉戶,路遺不拾遺」的時候,當時人心純樸,社會風氣較好。
2.像法時期——「像」即佛像,是以佛像、佛經等來表正法(相似于正法)。人們的根基較爲純正,修道證果者相對較多,但佛法已經慢慢開始分化、流變了。時間爲一千年。
3.末法時期——教法從衰微到滅亡時期。佛法分化、流變漸漸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社會風氣日益轉壞,信外道、邪師傳法的人多于信正法的人。隨即佛像、寺廟、佛經等開始變質,甚至最後還會不複存在。時間爲一萬年。
古德說:在佛法住世的叁個時期的中,正法時期,持戒得堅固;像法時期,參禅得堅固;末法時期,念佛得堅固。
由以上的說明,對照一下我們這個時代,就可以知道,現在應該是末法時期的「開始」了。其實所謂末法時期,無非是地球人類的共業所感召,人心知見上的障礙較大,不是迷信科學,就是迷信外道法師、邪教法師,對正法誤解甚深。加上現代人生活在一個高科技、快節奏、大競爭的工商業社會中,物欲充斥,人情冷暖、道德淡薄,凡事攀附外緣,大部人都不肯從自己身心上下功夫,所以是末法時代。
佛陀早就說過,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裏的沙子那麼多,這些外道或邪教法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聲稱自己是佛或佛弟子,或言佛有大小、男女,謗毀戒律和佛所傳下來的正法。
經上說,我們這個叁維時空的世界,在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和未來「星宿劫」叁大劫中(「劫」是時間單位),各有一千尊佛成就,而每當一尊佛入滅後,就要經曆相當漫長的歲月,另一尊佛才會出現于世。據《現在賢劫千佛名經》記載,我們現在所處的世代叫做「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出世的第四尊佛,佛陀入滅後五十六億萬歲,第五尊佛彌勒佛才會出現于世。
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佛說:「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于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閻浮提」,指的就是指我們地球人居住的空間。
因此,在佛陀滅度至彌勒佛出世期間,在這麼漫長而又無佛住世的時候,我們衆生應該如何學佛、如何修行?
二、念佛法門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法門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學佛人該如何抉擇,如何下手?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契理契機,因此如來慈憫衆生,乃爲開示「叁根普被,利頓全收」的淨土法門,使得上愚下智,都能夠共修淨行,共趣菩提。如《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中說:「如來所以興出于世間,說彼佛(即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真實功德、光明名號、利益大事因緣。」蓮宗九祖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亦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無量壽經》雲:「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此法」所指即是念佛法門。以此念佛法門,令衆生即念而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頓入無念,轉凡成聖。故《疏鈔》雲:「越叁祗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一句彌陀聖號,橫遍十方,豎窮叁世,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能令具縛凡夫,即此妄心,持佛名號,換卻億劫妄想雜念。念得純熟,頓忘能所,暗合道妙,直達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之無生法忍也。以此念佛法門巧入無生,故易行;其他法門正入無生,故名極難行也。」
所以,蓮宗十叁祖印光大師說:「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快捷方式。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舍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衆生本具之體性。彙叁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祗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又說:「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叁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無不資此以爲成始成終之道。(《文鈔續編.卷下》〈致阮和卿居士書〉)
所謂「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由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大事因緣成辦之關鍵,乃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全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大法,末世一切種種根基衆生,了生脫死之根本法門。
叁、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謂「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現在是末法時代,衆生根器差劣,難修聖道之門,唯以淨土念佛一法,方可得度。我們的祖師大德們是如何解說的?
從時代較近的往前推,近人圓瑛法師所寫的《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開首第一句話即說: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明代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跋語的第一句話也說:
「經雲:『末法之中億億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舍此不可思議法門,其何能淑?」
唐代道綽禅師的《安樂集》中也說:
「又問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爲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上述所引這叁段「經雲」,雖有些微的出入,但文字內容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判斷它們來自同一根據,但這個根據,究竟是出于何處?一個只說「經雲」,一個說:「《大集經》雲」,一個說是:「《大集月藏經》雲」。《大集月藏經》是高齊.那連提耶舍譯的,十卷;隋.僧就法師將它與其他幾部經合編成六十卷的《大集經》。因此,說《大集月藏經》其範圍就是十卷,說《大集經》範圍是六十卷,說「經雲」的話,範圍就更廣泛了。但這叁個概念至少是兼容的,很可能就是出于《大集月藏經》,而將之稱爲「《大集經》」,或只是「經」都是可以的。但問題是,透過閱讀《大集月藏經》,發現經中並沒有這段經文;而在《大集經》中也沒有找尋得到。甚至在整部的電子《大正藏》中,也找不到原來的經文的出處。爲什麼會這樣呢?
從文獻的出現時間先後來看,唐.道綽禅師《安樂集》是最早提這個說法的典籍。雖然,後人在引述時,都不說是「《安樂集》雲」,而說是「《大集經》雲」或「經雲」。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安樂集》是他們的共同原始根據。
因此有部份學者發現了這個問題後,采取了更積極的態度;他們認爲:《安樂集》引述《大集月藏經》時,並不是逐字引用,只是引述「經意」。他們甚至認爲可以把相對應的經段找出來,也就是《大集經》第五十五卷。因此,有人就在《安樂集》的「《大集月藏經》雲」的地方加注:「《大集經》卷五五意」。換句話說,雖然沒有逐字引述經文,但是並不是杜撰,而是引述「經意」。有興趣的人,只要查看一下《大集經》第五十五卷就明白了。
四、佛經中的「末法」.未必不可以修行
《大集經》第五十五卷是《大集經.月藏分》的第十七〈分閻浮提品〉,內容是世尊告訴「他化自在天王」等,要他們守護安置此「閻浮提」,也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使得「佛正法眼久住于世,紹叁寶種使不斷絕。損減惡趣,增益善道,令此閻浮提一切安隱豐樂可樂。」然後,這些天神都接受佛陀的教喻,「護持養育佛正法眼,令得熾然」。接著就世尊就一一點名,將某一個地方指名交給某位天神守護。
接著在經文中預示佛住世時,到佛滅後五個五百年,也就是二千五百年之間,聲聞比丘住持佛法每況愈下的情形:
「爾時世尊告月藏菩薩摩诃薩言:『了知清淨士!若我住世,諸聲聞衆,戒具足、舍具足、聞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我之正法熾然在世;乃至一切諸天人等,亦能顯現平等正法。…
《人生何去何從?──末法時代應如何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